最近网上数据集显示,微信一半以上的年轻用户设置了朋友圈屏蔽父母。
不少孩子上了大学的朋友们常常发现自己总是看不到孩子的朋友圈更新了,又或者点进孩子的朋友圈才发现根本没有任何内容。难道是上大学后,自己和孩子之间疏远了吗?本文将带你了解当今大学生们的真实想法。
如今人人都有的朋友圈
对于孩子来说,屏蔽父母的原因首先大多是怕不被理解。
就生活习惯方面而言,如今的年轻人大多习惯晚睡,“95、00后”早已经进入了“晚睡时代”,作为主力军的大学生更是不例外。
而研究表明人在夜晚的情感波动较大,一条深夜的朋友圈感慨自己现在的人生也是常事。而这样的朋友圈,往往会在一大早迎来父母要求早睡的回复。
在父母看来,自己这样的回复是对孩子生活的关心和叮嘱,是爱孩子的表现。对于父母来说,看孩子朋友圈只是想多关心、了解孩子。
而对于已经上了大学,步入成年的他们而言,这样的关心可能会被认为是“父母不必要的操心”。
如今在校大学生面临的不单单是学业带来的压力,社交、宿舍生活、学生组织工作……
白天,这些事情将大学生的一天填满。到了夜晚,洗漱完毕躺在宿舍床上的他们往往觉得身心俱疲。想要把一天的疲惫和牢骚通过发朋友圈的方式进行宣泄和表达。他们渴望来自他人的小小的关心与关注,哪怕是朋友圈下面简单的评论和点赞。
有家长朋友可能会问,我的关心难道就不算是关心了吗?
父母固然是我们每个人最亲近的人,但孩子此时渴望的更多的是来自同龄人中朋友们的问候与认可。
这是因为他们更多时候希望的是将自己好的一面展现给包括父母在内的家人们,尤其是当自己取得荣誉,获得良好成绩的时候。而不希望让父母看到自己疲惫、伤心等等负能量的一面而担心自己,由于生活状态与观念不同,他们更怕父母看到自己的朋友圈后“想多了”。
归根结底仍然是代沟产生的影响。代沟存在于大部分家庭,而许多孩子认为,有时候绕过代沟比跨过更加容易,尊重各自的生活状态,给彼此多一些空间。
比起陷入观念不同的鸿沟中来说,孩子认为屏蔽父母更是一种和谐的相处方式。
如今的大学生们,更加渴望“独立”。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追求个性化的社会,这代年轻人早已不愿只作曾经的“温室花朵”,他们更加追求“独立”,这样的心理首先便体现在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分享上。
朋友圈作为生活的记录本与精神思想的展现地,首先便成了大学生们“宣示主权”的好地方。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精神上,他们都想摆脱父母的指点与干涉,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被父母过多地干涉。
此时有的朋友会问道,难道关爱自己的孩子也成了一种错吗?
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父母常常用爱的名义控制着孩子,“我爱你,所以你必须听我的”,殊不知,这样的爱也是孩子的灾难,尤其是对于已经成年了的孩子。
所以在互联网这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大学生们常常会迫不及待地选择摆脱“控制”,屏蔽父母,以达到满足自己“独立”需求的目的。
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沟通与了解。
如今在外上学的大学生们,与父母主要的沟通方式便是电话与视频聊天。这样依靠网络的沟通方式看似拉近了距离,实际上却不能靠网络的交流真正达到用心沟通的目的。
大学生作为子女,应当在有机会时主动与父母进行当面的沟通,交换彼此内心的真实想法。让父母明白自己渴望自由和独立的真正原因,向父母说明自己发朋友圈的真正目的如何。
更重要的是试着接受父母对自己生活的参与。
而作为父母的一方,也应当对当代年轻人们的生活和社交习惯表示一定的尊重与理解,为孩子留出表达自己的空间和时间。
大学生家长朋友们不妨试着学习如今年轻人喜爱的交流和表达方式,闲暇时刻也多利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与心得,让孩子能主动看到自己的想法。
屏蔽朋友圈,不能屏蔽爱。
【原创不易,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