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朋友圈,点赞也是技术。
但是选择性阅读也是艺术。
漫无目的,一股脑地消磨时间,
这种刷朋友圈的方式是被动的。
要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从不同的生活中摸清自己的轨迹。
创建有分量、有价值的朋友圈。
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
要学习,
要生活,
要工作,
要社交。
主动地放弃,才有被动的收获。
有这么一天,我突然发现,
自己身边的朋友圈也开始划分层级了。
有吃喝玩乐的旅游分享:
有些是纯粹的食物霸屏,
有些是和闺蜜的摆拍,
有些是和兄弟的聚会,
有些是自己动手制作的美食
有些是对家乡食物的思念,
有些是异国风情的美食体验。
有颜值即正义的自拍:
有些是个人的“写真”集锦,
有些是周末出游的记录,
有些是朋友旅行的挑战,
有些是家人同行的天伦之乐,
有些是发型师手下的美女照,
有些是家有儿女的成长印记。
有事业型分享的认真上进:
有些转发所在组织的纳新推文,
有些发表学习课程的心得体会,
有些传递最新的讲座讯息,
有些为课题组的最新突破点赞,
有些助力母校的发展,
有些关心世界大局的走势。
有两性情感的支招:
有些发秀恩爱式的生活记录,
有些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
有些为婆媳关系而庆幸,
有些找到了理想的伴侣,
有些徘徊在关键节点,
有些成为了情感的专家。
这些生活没有优劣,只是在不经意间,让我们看到了不同人生的缩影。
当然,也有不少负面的朋友圈信息。
面对这些,我通常会选择屏蔽。
正如杨幂在被谈及辛苦时,她说到:
你往下去看一看,每一个人都很辛苦。
送外卖的人不辛苦吗?
摄影小哥蹲着不辛苦吗?
你凭什么要别人了解你的辛苦?
每个人都辛苦。
偶尔的休憩是可以理解的。
可以三五个好友,一起排遣糟糕的生活体验。
但切记把握好“度”。
那些负能量爆棚的人,
与其说是排解压力,
不如说是毫不客气地把别人当成情绪垃圾桶。
于己于人,都无多大益处。
有意识地结交“贵人”。
选择性放弃“无效社交”。
比如:添加好友时,先设立一道门槛,筛选掉无用的社交。
浏览朋友圈时,屏蔽部分消极的内容。
平时聚会,离开那些让你感到不快的场所。
那究竟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
这个就需要自己心中常立一杆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