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说说大全 正文
‘朋友圈发父亲照片好么’父亲生病怎么发朋友圈?

时间:2022-12-05 23:54:44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这篇文章是原创的,请转载并联系许可

文/鉴定学院院长

今天,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

虽然节日起源于大洋彼岸,但中国人爱过。每逢这一天,不仅饭店里人满为患,连花店里的鲜花也早早地售罄。

这一天打开朋友圈,我们肯定能够看到各式各样的父亲节动态——有晒父女合影的,有亮丰盛大餐的,还有的干脆将父亲年轻那会儿的照片扒出来,并配上一句“老爸当年真帅!”

大家心里惦念着自己的父亲,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共享天伦之乐,实在是可喜可贺,一切看起来都是岁月静好的模样。

直到我发现一个问题——有些人虽然在朋友圈发出了喜气洋洋的祝福话语,可现实生活里却并没有对父亲有过任何的表示,哪怕是一两句祝福的电话,甚至有的还把朋友里的祝福动态归类为“父母不可见”一栏。

我仔细分析了一下,这些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羞于开口派,一类是鱼目混珠派。当然,这其中以第一派居多。

鱼目混珠派可能正处于父子(或父女)失和的状态,但恰逢这样的佳节,做子女的是必须得在大家面前装一回孝子贤孙的,于是他们假惺惺地在朋友群也附和大家一把。发完朋友圈,然后继续和父亲怄气。说实话,这样的祝福动态下面,暗潮汹涌得让人觉得可怕!

羞于开口派大多生性腼腆,虽然他们心里深爱着父母,可总是不好意思将这种爱意表达出来。毕竟父亲节这一节日是一个舶来品,在中国大陆的根基还是不够稳固。

父亲节这天,虽然这些人在心里默念了上百次“父亲节快乐”,可依然没能鼓足勇气给父亲打一个电话,只能用一条短短的动态来祝福远方的父亲。

其实,他们之所以将其放心大胆地发在朋友圈,不是因为父母没有智能手机,就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分组可见”。

这一现象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而确确实实是我身边几位朋友的真实写照。他们的父母多半生活在偏远的山村,手里使用的是好几年都不舍得换的非智能手机,上面更不会有什么社交软件了。

我曾问一位朋友:“你觉得父亲节不给父亲打个电话,心里会过意得去吗?”

朋友沉默了一会儿:“其实我就是张不开嘴,而且我的父亲也不太喜欢过这些洋节日,打过去电话他只会觉得浪费钱。”

我又问:“你想过用其他的方式来表达爱意吗?”这一次朋友沉默了许久,最后他长叹了一口气:“还真没有......这点我还没有认真想过。”

我知道朋友是比较安静随和的人。他之所以在朋友圈发“父亲节快乐”的动态,只是因为看到了身边的人都在发,也就不知不觉地跟着一起发,不然就显得他不是孝子贤孙了。这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吧。

现实生活里,像我这位朋友这样的人应该不在少数。

这类人发朋友圈不是因为有感而发,而是看到大家的动态后,而不得不紧跟潮流,以显示自己与整个群体的融洽与和谐。

这是一种群体适应能力,但长此以往下去,绝不是一件好事情。一味地在朋友圈里将自己装扮得尽善尽美,而忽略了采取实际的行动,只会让自己活得越来越假,离真实的世界也越来越远。

所以,在此我想奉劝那些只是在朋友圈发表“父亲节快乐”的人,应该尽早认识到这样做的不妥之处,勇敢地拨通家里的电话,冲着远方的父亲大声地说一声:“爸,父亲节快乐!”并且真心实意地为父亲准备一点儿礼物(不求贵重,但求实用)。

趁着父亲还健在,我们应该瞅准一切时机来表达我们的爱意。这种爱意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嘴皮子上,还应该付诸行动。

如果非要给出一点儿切实可行的建议,院长觉得,端午节回趟老家就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做法。

与其现在策划着去远方旅行,不如暂且让“诗与远方”为“故乡和家人”做出些让步。回到家,陪陪父母,与二老聊聊天、散散心,何尝不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呢?

诗与远方很美,但我们不能忘记人生的起点。越往后,我们越要顾念故乡树荫下叼着香烟的老父亲和头发开始花白的老母亲。

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一回到家就可以问一声:“爸,我妈呢?”

不是么?

希望,我们的孝心不只是存在于粉饰过后的朋友圈里,现实的我们更应该是一位知恩图报、乌鸦反哺式的好儿女。共勉!

#父亲节快乐##父亲节#

——END——

郑重声明:本文图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希望我的文字,可以带给您温柔的力量!

期待您的关注、评论和转发


拓展阅读:

(深度好文)真正成熟的人,都有这些表现

成年人的不合群,需要勇气和实力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