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说说大全 正文
南京旅行文案朋友圈,出去旅行的朋友圈文案…

时间:2022-12-02 22:20:36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南京是普勒普河、钟灵流水的城市。

它历经风雨沧桑,百年荣辱,在这片博大弘爱的土地上,带着一种忧郁的情怀,默默散发着绝代的气息。它在岁月深处有情有义地笑着,淡然的泯却了往昔的纷争与恩怨。苍翠婆娑的法桐一排排的站立在路旁,斑驳的光影透过叶片和枝桠蹦蹦跳跳地射落在地上。丹楹刻桷的阅江楼保留着六百年前的金碧辉煌,依然矗立在扬子江畔的狮子山巅饮霞吞雾,南京长江大桥从它的东边横跨长江,拉近了这座城市的历史距离。中山陵和明孝陵里庄重肃穆,国父和明太祖毗邻而居,方枘圆凿的陵寝风格却在南京的紫金山里兼收并蓄、浑然一体。曾经北上天津的浦口火车站依然是一副风情万种的民国女子形象,但锈迹斑斑的铁轨却向人们讲述着那段风云际会的过往。夜晚的台城皓月朗照,光影澄莹,那一块块古老的城砖在月光的洒照下,隐约浮现出陈朝歌姬曼妙的舞步和日军惨绝人寰的罪行……这是风情万种的南京,这是温婉敦厚的南京。在玄武湖旁、在报恩寺下、在夫子庙前,南京沉淀着海纳百川的城市性情。

乌衣巷位于秦淮河畔,不远处有一座叫作朱雀桥的石拱桥,这正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诗句中说到的古地名。唐朝诗人刘禹锡当年咏叹的古街如今游人络绎不绝,是秦淮河畔的繁华之地。百姓们或在河旁扇着蒲扇,闲话家长里短,或靠在巷子口嘘寒问暖,讨论大事小情。岁月如刻刀一般在石桥旁的石碑上刻下了苍老的皱纹,一千六百年前显赫一时的王谢府邸在游人如织的街旁低调地存在着。历经变迁后,一切已物是人非,一抹斜阳的余晖倾落在青灰色的瓦檐上,抖落满地铅华,亦如悠然脱俗的晋时花木。

秦淮水畔总能品读到当年的魏晋遗风。他们超然脱俗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是最接近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士”的性格的。这些士人们仪表堂堂、卓尔不群,用老庄思想丰富自己的处事态度。他们潇洒豁达,常常在草庐临泉旁把酒莺歌,那些散漫慵懒的日子如同琴弦拨动的清音,静悄悄地隐于风里。建安七子如是、太康诗人如是、竹林七贤如是、五柳先生亦如是。当嵇康和《广陵散》飘然而去,成为一个遥远的梦境后,一个时代也渐去渐远了。但是锦绣灿烂的文章和超凡脱俗的精神却在历史的册页里深深地镌刻下来了。

三国鼎立的局面在晋武帝代魏自立之后,逐渐走向一统。但晋武帝却没有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的雄才大略,短暂的西晋王朝在“永嘉之乱”后走向衰亡。晋元帝南渡南京,偏安一隅建立东晋王朝,昙花一现的大一统局势瞬间四分五裂。魏晋士人的心情从此出现了重大转折。北有前秦铁蹄,西有胡人战马,而自己内部依然相互倾扎攻讦,这半壁江山唯有赖着长江天堑守护着灯红酒绿的温柔乡了。往日里放浪形骸的士人逐渐从幽篁深处走出,不问世事的生活一去不再。他们踟蹰在尘间琐事与琴瑟诗酒之间,灵魂仍然是悬浮在市井瓦栏之上,但肉体已不得不蹒跚匍匐在地上,被命运多舛的人生忧思牵挂。灵魂和肉体的分离使他们开始正视这个时代的进程,乌衣巷就在这个时候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故事的主人公是王导和谢安。刘禹锡寄物咏怀,发出喟叹的正是抒发这两位士人的崇敬之情。

晋元帝在山河破碎的乱世中艰难称帝、建立东晋,王导是股肱之臣。他官居宰相,手握军事重权,历侍晋元帝、晋明帝、晋成帝三朝,为东晋政权的稳固起到了强有力的奠基作用。仓皇南渡的东晋政权根基羸弱,晋元帝性格随影逐波,优柔寡断,只能处处依赖王导,“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从此天下皆知。

王导虽然位高权重,却不贪功专权,颇有汉初张良的隐士之风。他性情谦和宽厚,虚怀若谷,有恻隐仁爱之心,善于调解各方面的矛盾。南下的政权与原有的势力针锋相对,他调和斡旋,将江南望族的人纳入东晋政权之内。王导所追求的是一种内部的稳定,绝口不提北伐之事,而是消除肘腋之患,立稳脚跟,巩固政权。王导的做法或许会让史学家们诟病不能收复北方失地的懦弱,但却给了历经八王之乱的国家带来了安宁和恢复。毕竟生命里总有一种沉浸在散淡中的渴望,放逐凡尘也许才是魏晋士人真正的理想。说王导是政治家,毋宁说他是风雅名士,王导本质就是魏晋士人的遗族,他的理想更多的是在个人修养方面,他更希望过一种洒脱旷达的艺术化生活。

王导是王羲之的叔父,擅长行草。人们常说“字如其人”,身为大将军的王导既有其骁武凭陵的一面,也是一位超然风雅的高尚之士。王导的品性影响着家族的后人,琅琊王氏门庭显赫,人才辈出。王羲之以及他的儿子王献之,侄子王珣都是东晋的大书法家。乌衣巷里,三王分别写就了《快雪时晴帖》、《中秋贴》、《将原帖》。这三部法帖被清朝的乾隆皇帝收藏于养心殿而流传于世。

乌衣巷里的另一位主人谢安,被称为“江左风流宰相”,为后代文人所仰慕。谢安出生于江南,四岁时就博学多闻、聪慧多智,少年时已有很大名声,连王导都对他有所耳闻。江南士族对谢安寄予厚望,当时人们常有“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的感叹。

然而青年谢安对仕途毫无兴趣。他与王羲之、王珣、孙绰等名士白日畅谈玄理、游赏山水,到了夜晚就把酒言欢,觥筹交错。魏晋风骨在谢安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晋穆帝时,谢安的弟弟谢万领兵北伐前燕,结果兵败而归,被废庶人。直到此时,谢安才为了家族的兴旺从山水中走到了庙堂内。

当时,不可一世的权臣桓温想要夺取简文帝的皇位,千钧一发之时谢安力劝简文帝立下遗诏传位太子以防桓温篡位。桓温得知后恼羞成怒,带领大军回到建康。面对杀气腾腾的桓温,东晋满朝文武噤若寒蝉,无不惊恐。唯有谢安镇定自如,他从容地走到桓温对面,平静地说:“我听说诸侯有道,就会命令守卫之士在四方防御邻国入侵。明公入朝会见诸位大臣,哪用得着布置这么多人马呢?”桓温折服于谢安的从容不迫,在死的威胁下依然旷达坦然,不禁心生敬佩,连忙陪笑。震惊东晋朝野的篡政危机在谢安的谈笑风生中悄然化解了。

秦淮河畔的游人依然大声喧哗,照相机的闪光灯频繁地亮起,吵闹仍在继续。乌衣巷口,小贩的叫卖声和和煎炸的油烟显得有些不搭调了。静伫园内竹枝下,坐对于红尘的隐士,白云为伴,山水为邻,不求功贵,飘然忘尘,这便是谢安独特的人格魅力。清风明月间,他吮吸的是山水的灵气;红尘巷陌中,他滋润的是超然的人生。遥想淝水之战,前秦世祖苻坚挥师百万南下,以投鞭断流的气势进逼长江。东晋王朝危在旦夕,庙堂江湖尽皆望谢安。乌衣巷内,一壶茗茶、一局残棋,魏晋士子的风流儒雅一举击溃了来犯大军。八公山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代枭雄惊慌之中大败而逃,南北对立的局面因此战逐渐形成。

王谢二公的人生是文人心目中最理想的典范。能成就一番功业,亦能不失自己的真性情;能在艰险中匡扶国家,亦能不行卑躬屈膝之事。那种去留无意、宠辱不惊的大度之气依然随着秦淮河的流水荡漾到今朝。在漫长的历史记忆里,王谢几乎成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坐标,在东晋时期金陵特殊的风景中他们酾酒临江,站在秦淮水畔,站成了一组永不褪色的雕塑,也就成了文人们心中守候的信仰。

朱雀桥边花开花谢、乌衣巷内燕去燕来,风流飘逸的魏晋遗风留给后人的是一种坚守自我的操守。面对外界的纷争和个人的沉浮保持着置身度外的态度。我相信刘禹锡读懂了南京的乌衣巷,他在唐顺宗时的政治革新中遭到贬谪,失意之中悠游秦淮,以一首千古名篇描摹出了王谢遗风。风华与衰老紧密相连,乌衣巷和朱雀桥,这些古老的街道显得有些陈旧了。曾经显赫一时的楼阁瓦檐依约在回廊拐角,只是流水折射的阳光照亮自己并不十分黯淡的容颜。显赫也好、安然也罢,夕阳斜照下的野草花依然淡然安详地享受着属于它们的阳光。

作者简介:风雪夜归人,原名魏耀庭,平时喜爱写作、读书、旅行。途中常常有感而发,写些文字以供消遣和记录。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