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都县
书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纯粹、最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人格修养等追求。
在当前价值多元,信仰弱化的形势下,高等教育大力弘扬书法文化,不仅是对书法文化内在价值和功能的再审视,更是主流文化影响青年学生价值取向的时代呼唤和必然要求。
一、书法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时代价值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讲:“文艺站在道德和哲学旁边能并立而无愧。它的根基却深深地植在时代的技术阶段和社会政治的意识上面,它要有土腥气,要有时代的血肉,纵然它的头须伸进精神的光明的高超的天空,指示着生命的真谛,宇宙的奥境。”法国艺术史家丹纳言:“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6]都阐明了艺术时代性。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人尚质,中国书法在各个时代具有各异的美学特征以及书法滥觞以来,由一般的艺术创作升华为独特文化的 “技进乎道”的漫长过程,其实就是其时代性的真实体现。
当下,在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形势下,在高校广泛传播“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之书法文化,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书法文化乃至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心、形成完美人格以及对我民族精神的凝聚,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扩大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书法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育人功能
著名教育家慕元培先生早就认为: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显然高等教育正是这种良好教育的核心和希望。高等教育不仅仅要使学生具有专业知识,更关键的是培养广博知识、优雅气质、完美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中国书法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书法教育对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意志品质的磨炼、创造力的开拓、哲学思想的渗透、文化素质的提高、审美素质的培植具有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功用,它促使高校素质教育更加全面、深入和高层次化。
首先,书法文化具有树德功能。中国书法文化非常重视书品即人品的道德评价,正如刘熙载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人而已”。历代优秀的书家都非常重道德修养,崇尚“人成”则“艺成”。强调 “心正则笔正”,坚持“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认为“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正如苏东坡所言:“古之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无不反映出在追求艺术完善之前,必须先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的强烈人格主义倾向。
历史上许多书法家就是道德的楷模。忠心耿耿,一身正气的颜真卿;胸怀坦荡、达观处世的苏东坡;为国为民,死而后已的岳武穆;忧国忧民,疾恶如仇的郑板桥等都以其高洁的品行为留下了千古佳话,令人高山仰止。学生心幕手追,学习其书法技能的同时,也深受他们高尚品行的濡染。也有书法技能突出如秦桧、和珅者,因人们鄙视其人品卑污,故其墨迹不传还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即使书法成就高超如赵孟頫者,亦因“事二主”而毁誉参半。在书法文化传播中,学生心中会对这些反面道德案例予以唾弃进而警醒自身不断追求高尚。人的道德修养就是一面明镜,高悬在人们心头,从而引导学生们追求至善。
其次,书法文化具有博识功能。众所周知,书法文化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技能艺术,而是一广涉天地万物,宇宙星辰,人文物理的文化系统。从书法载体——汉字而言,汉字的起源、衍变、发展就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从书法艺术与文学形式角度而言,书法与楹联、诗词、散文、格言等文字形式联系密切;书法文化还与与博大精深的人文内容在融合交汇中相得益彰,《兰亭序》流传千古,不仅仅是王羲之书艺高超,还在于其本身就是一精美绝伦的文学作品;从书法文化其他门类民族艺术而言,书法与历史、哲学、美学,文字学、民俗学、音乐学等更是水乳交融,甚至包含着数学、物理、建筑等学科的知识。学生学习书法文化的同时,如同打开一卷百科全书,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再次,书法文化具有美育功能。字形之美:文字是“博采众美,合而为字”的,一个文字就是一个美的具象。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国文字具有三美:义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书体之美:甲骨文的古朴稚拙、篆书的端严圆匀、隶书的挺拔舒展、楷书整饬精致、草书的恣肆飞动以及行书的潇洒流利不拘一格,美轮美奂。章法之美:章法是书法艺术的灵魂,由正文,落款,印章三部分组成。关注字形的起承转折,墨色的枯湿浓淡,重视通篇的黑白虚实,讲究行行相向,字字相承,俱有意态。整体布局讲求自然美,和谐美。意境之美:中国书法文化所追求和实现的最高目标就是意境,意境是书法艺术的核心,以“意”写“境”,以线条表情达意,呈现了人格美,诗意美,韵律美,自然美,力度美以及和谐美。
书法文化之美还体现在笔、墨、纸、砚以及与书法相关的镇纸、笔洗等等物件之上。无论是字形、书体、章法、意境以及文房四宝等无不散发着诱人的美感。
最后,书法文化具有健体功能。写《乐毅》则情多拂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挣折。”[7]周星莲《临池管见》说:“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烦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到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充分说明了书法文化对人情绪的调整,保持健康的心理有着显著地效果。练习书法须头正、身直、臂曲,握笔须指实、掌虚、腕平,书写时指、腕、肘、肩、臂都随笔画的书写而有节奏地运动,各器官都得到了相应的锻炼。书写时,凝神静气,全神贯注,寓动于静,刚柔相济,可起到与气功异曲同工的健身之效,有益于身体健康。书法能“休养脑筋,转移精力,增进健康”已成共识。大学生练习书法,学习书法文化对身心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继儒《小窗幽记》
作品局部详情
三、书法文化在高等教育中传承创新的路径思考
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曾言:“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书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现并渗透了中国儒、释、道三家的哲学观念和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在新时期高等教育文化传承创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我国高校进行的书法文化的情况来看,还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故须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方能承担起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
陶渊明《饮酒》
作品局部详情
(一)高度重视书法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鉴于书法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育人功能。高等教育要从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扭转过去那种视书法为“雕虫小技”、“旁门左道”以及认为书法仅仅是一项技能的偏颇想法。充分认识书法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对国民素质的提升,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的提高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书法文化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切切实实地把书法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计划中去,提高书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
(二)进一步完善书法高等教育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书法高等教育的机制,首先要明确书法的学科专业。在国家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公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书法不是二级学科,不是专业,它只是方向而已,大大制约了书法文化的发展。其次,书法教育区域严重失衡。目前,书法文化教育开展主要集中在河南,江苏,山东等几个省份,很多地区书法教育还是空白。书法文化教育只有在全国各地高校普遍开展起来,才能够切实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才能提升青年学生的文化素质。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
(三)培育书法教育的良好环境。
首先要进行课程改革。课程结构是否合理与有序,是衡量课程水准的标志。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书法课程设置比较单一,无法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与书法表现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书法课教学应分为书法鉴赏课、书法理论课和书法技能课三部分,三部分课程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密不可分的。在实际讲授中,教学重点可放在书法鉴赏课与书法理论课的讲授上。其次进行在教学内容上,书法教学的内容要应放眼于整个社会变革的大视野,注重内容的多元化,把书法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与现时代生活、学生自身的生活联系起来,使书法教学的内容更符合社会目的。教学方法上要冲破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地位,实施一种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和交流的方式,重视教学中交流气氛的建立,注重书法与哲学、文学、历史、心理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相联,注重多媒体的合理运用;在教学评价上,采用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书法技能、书法鉴赏及书法理论等进行综合评价,多让学生参与评价,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性。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书法,是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直散发着中国文化的幽香和艺术魅力。它承载、蕴涵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国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在价值多元,全球一体化,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愈发凸显的新形势下,弘扬光大书法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愈发明显,高等教育在书法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发挥重大功用既是高等教育本质使然,亦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
精选文房四宝,最低7.6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