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谁因主持编绘禹贡地域图和提出制图六体?
魏晋时期的裴秀因主持编绘禹贡地域图和提出制图六体而被称为地图学家。
制图六体是谁提出 提出制图六体的人是谁
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为纪念这位中国地图科学创始人而设立的“裴秀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是中国地图学界最高奖项。 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正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裴秀环形山”。
裴秀的主要影响
裴秀在地图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他总结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所谓“制图六体”就是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条讲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离。
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绘图原则;后三条是因地形起伏变化而须考虑的问题。这六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把制图学中的主要问题都接触到了。裴秀的制图六体对后世制图工作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直到后来西方的地图投影方法在明末传入中国,中国的制图学才再一次革新。
魏晋时期的谁因主持编绘禹贡地域图和提出制图六体是什么?
魏晋时期的裴秀因主持编绘禹贡地域图和提出制图六体而被称为地图学家。
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为纪念这位中国地图科学创始人而设立的“裴秀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是中国地图学界最高奖项。 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正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裴秀环形山”。
后进领袖
裴秀出身于魏晋时期的著名士族“河东裴氏”,他的祖父裴茂、父亲裴潜,分别在东汉和曹魏官至尚书令。
裴秀自幼便好学,有风度和良好的品德,八岁时就会写文章。他的叔父裴徽,在当时名望很高,家中常有很多宾客来往。有些宾客在来拜见裴徽之后,还要到裴秀那里交谈,听听他的想法,裴秀当时才十几岁。
但裴秀的生母的出身微贱,裴秀的嫡母宣氏对她无礼,曾让她给客人端饭菜,客人见她后都站起来致礼。裴秀的母亲说:“我这样微贱,客人致礼应当是为小儿的缘故啊。”宣氏知道此事后,就不再轻视她了。当时人们作谚语称赞裴秀道:“后进领袖有裴秀。”
裴秀的制图六体原则是什么?
“制图六体”是晋代制图学家裴秀总结了前人制图经验提出的绘制地图的6条原则。它正确阐明了地图比例尺、方位和距离的关系,是我国最早的地图制图学理论。
“制图六体”对我国西晋以后的地图制作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贾耽、宋代沈括、元代朱思本和明代的罗洪先等古代制图学家的著名地图,都继承了“制图六体”的原则。
裴秀论述了制作地图的原则和方法。一为分率,即比例,用它折算图与实际地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二为准望,即方位,用它确定地物的位置、方向;三为道里,用它确定地物间的距离;四为高下;五为方邪;六为迂直。
前三条法则,阐述了地图的比例、方位和距离,是现代地图绘制不可缺少的数理元素。后三条法则的使用各因地制宜,都是用来校正由于地形起伏、方向偏差和物体之间迂回弯曲而引起的误差。
后三项原则论述如何正确确定表达两点距离的方法。要考虑由于地面起伏、方向偏斜和将曲线变为直线产生的误差。将斜距归化为水平距的改正即“高下”,方向偏差的改正即“方邪”和曲线改正即“迂直”,最后才能得到不带或少带误差的飞鸟直达距离。裴秀认为,制图六体是相互联系的,在地图制作中极为重要。地图如果只有图形而没有分率,就无法进行实地和图上距离的比较和量测。如果按比例尺绘图,不考虑准望,那么在这一处的地图精度还可以,在其他地方就会有偏差。
魏晋时期的谁编写的《禹宫地域图》和提出《制图六体》。
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彦。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1]魏晋时期名臣,地图学家,东汉尚书令裴茂之孙、曹魏光禄大夫裴潜之子。
裴秀出身著名的大族“河东裴氏”,少年时便颇有名气,后被大将军曹爽辟为掾属,袭爵清阳亭侯,又迁黄门侍郎。高平陵之变后,因是曹爽的故吏而被罢免。此后历任廷尉正、安东将军及卫将军司马,参与谋划军国之政,参与平定诸葛诞叛乱。因功转任尚书,进封鲁阳乡侯。魏元帝继位后,进爵鲁阳县侯,任尚书仆射。咸熙元年(264年),受命负责修改官制,又提议恢复五等爵制。五等制恢复后,获封济川侯。他建议立司马炎为世子,司马炎继位晋王后,拜裴秀为尚书令、右光禄大夫。西晋建立后,加左光禄大夫,封钜鹿郡公。泰始三年(267年),升任司空。泰始七年(271年),裴秀因服食寒食散后饮冷酒而逝世,年四十八,谥号“元”。[2]有文集三卷。
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本名
裴秀
字号
字季彦

所处时代
三国(曹魏)→西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河东郡闻喜县
出生时间
224年
去世时间
271年4月3日
主要作品
《禹贡地域图》
主要成就
开创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修改官制,提议恢复五等制
官职
司空
爵位
钜鹿郡公
谥号
元
荣誉
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
制图六体是谁提出的?
制图六体,是晋代制图学家裴秀提出的绘制地图的六条原则。他总结了前人制图经验,提出了地图制图的六条原则,即"制图六体":
一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
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
三为"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
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
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
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扩展资料
制图六体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制图学理论,它正确的阐明了地图比例尺、方位和距离的关系,对中国西晋以后的地图制作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贾耽、宋代沈括、元代朱思本和明代的罗洪先等古代制图学家的著名地图,都继承了制图六体的原则。
“制图六体”的创立,在中国地图史上有着划时代的坚程碑的地位和作用,但这一理论不见得是由裴秀一个人天才地突然地创造出来,它是两汉以来许多制图工作者积累的经验,由裴秀概括而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裴秀“制图六体”的创守。是中国地图学长期发展的产物。
科技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从来不是,今后仍然不是某一门学科独自推进的,科学的发肢离不开其它学科研究成果的利用。所以,“制图六体”的创立不仅是本学科长期发展的结果,而且是其它各门学科共同发展的结果。
与“制图六体”联系最紧密的是数学,特别是数学中的几何学。因为要将实地的距离准确的测量出来,并按照比例表示到图上要涉及到相似三角形、角度、勾股定理等数学方法。然而这些方法在裴秀时代都已具备。
东汉时广泛使用的“司南杓”,为地物之间方位的测量提供了良好的测员工具。 “司南杓”实际上是一种带有磁性的杓子,将这种杓子放到刻有方位的盘上,杓柄所指方位为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制图六体
魏晋时期的什么因主持编绘禹贡地域图和提出制图六体而被称为地图学家
魏晋时期的裴秀因主持编绘禹贡地域图和提出制图六体而被称为地图学家。
禹贡地域图是魏晋时期的地图学家裴秀绘制的,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他总结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制图六体就是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即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前三条讲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离。
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绘图原则,后三条是因地形起伏变化而须考虑的问题,这六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把制图学中的主要问题都接触到了,裴秀的制图六体对后世制图工作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禹贡地域图,是魏晋时期的地图学家裴秀绘制的,是第一个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的人。
制图六体提出者是谁?
裴秀。
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彦。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魏晋时期名臣、地图学家,东汉尚书令裴茂之孙、曹魏光禄大夫裴潜之子。
制图六体内容:
“制图六体”是裴秀在亲自实践的基础上,批判继承前人制图经验而创造性地总结出来的地图绘制理论。
他奠定了中国中古时期制图的理论基础,推动了地图制图学的发展,在世界制图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制图学理论,它正确的阐明了地图比例尺、方位和距离的关系,对中国西晋以后的地图制作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贾耽、宋代沈括、元代朱思本和明代的罗洪先等古代制图学家的著名地图,都继承了制图六体的原则。
晋代时谁写了〈〈制图六体〉〉六体又是什么意思?
裴秀写了制图六体。
所谓“制图六体”就是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条讲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离,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绘图原则;后三条是因地形起伏变化而须考虑的问题。
这六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把制图学中的主要问题都接触到了。裴秀的制图六体对后世制图工作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直到后来西方的地图投影方法在明末传入中国,中国的制图学才再一次革新。
扩展资料
裴秀认为,制图六体是相互联系的,在地图制作中极为重要。地图如果只有图形而没有分率,就无法进行实地和图上距离的比较和量测;如果按比例尺绘图,不考虑准望,那么在这一处的地图精度还可以,在其它地方就会有偏差;有了方位而无道里,就不知图上各居民地之间的远近,就如山海阻隔不能相通。
有了距离,而不测高下,不知山的坡度大小,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地图同样精度不高,不能应用。这六条原则的综合运用正确地解决了地图比例尺、方位、距离及其改化问题。所以制图六体成为中国明代以前地图制图学理论的基础,在中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裴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