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微信研发团队,
您要添加或删除哪些功能?
& ampquot微信阅读& ampquot是否要添加?
01
微信iOS版本新增了8.0.17版本,此次更新增加了语音消息暂停功能。
也就是说,在收听长微信语音消息时,用户可以暂停,然后通过点击语音条后面的“继续播放”按钮,随时接着播放。
图片来源:微博,侵删。
微信用户终于不用因不小心触碰到屏幕而绝望地重头再听一遍长语音消息了。
谁没有为了那个只差最后几秒就听完的长语音抓狂过呢?
这则新闻下的评论区,大多数网友都提出了对微信未来更新方向的期冀。
比如,“取消朋友圈共同好友点赞通知功能”、“拓展朋友圈图片评论功能”、“增加好友单删提醒”等;
在众多憧憬中,前排一个“千万不要”尤为瞩目。
——“千万不要出消息已读功能”。
图片来源:微博,侵删。
这个评论短时间内收到了1万+的点赞和400+的回复。
大家对于“已读功能”的抗拒,似乎印证了那句:
“说晚安的意思是,我不想再继续聊下去了。”
回想过往的聊天经历,谁没短暂地当过看到消息却不想回复的“社交媒体逃避者”呢。
图片来源:微博,侵删。
虽然我们大多时候对这种情况心知肚明,但因为聊天对话框里补发的“抱歉,我刚才没看到消息”已足够体面,所以这种现象也都心领神会了。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手机弹出“新消息”,随即打开微信对话框的那一瞬间,消息后面赫然显示“已读”。
所有的“刚没看到”都变成了对方眼里可笑的小儿科把戏,再也没有一个合理的理由可以用来解释躺在对话框里没能立即回复的消息。
尤其是,对方是突然叫你加班的老板,让你帮忙取快递的室友,让你“助力砍一刀”的七大姑,或者找你借钱的关系普通却套着近乎的同学……
读消息并不是本意,不回消息却成了无解的尴尬。
想来,那是一个终极社死的画面。
接下来,将要面对的就是一个令人极其疲惫的社交环境。
02
我问朋友;“如果微信出消息已读功能,你会怎么办?”
朋友说:“也许会关闭新消息提醒,或者直接退出账号,等想回消息时,再登录。”
我觉得这是个好办法。
曾经我把“秒回”视为微信社交中的最高礼仪;
后来很多时候我都是“秒看”消息,然后点击返回键,以至于时常因为遗忘了消息而感到抱歉。
倒也不是人变冷漠了,只是我觉得自己很难立即调动好相应的社交情绪去回复各种不同社交关系的消息。
简单来说,有点累。
微信开发之初是为了便利交流,促进联系。
怎么现在的微信有些时候从某种意义上成了一种负累呢?
或许是因为,微信促进社交的同时,也把社交过分地带进了我们的生活,而“已读”功能就像是生活中的“绑架式社交”。
就比如,无效社交概念出现的时候,提倡我们“低质量社交,不如高质量独处”,让我们忽视周遭的无意义社交。
可事实上,我还是很难区分,我妈微信发来的拼多多果园链接算不算无效社交。
这个时候,如果有“已读”功能,我那句“在学习,没看到”也会不攻自破。
而我为了家庭和谐,只能将“无效社交”变“有效社交”,火速点开拼多多。
关键是大多数时候聊天对话框里并不是那些冷冰冰的网页链接。
发送的言语文字往往传递着对方此时此刻的情绪和态度,但接收方却无法保证收到消息的那一刻个人情绪与社交情绪同频。
紧张的时候无法故作轻松,郁闷的时候无法假装愉悦,有时面无表情地回复“哈哈哈”也是一种情绪消耗。
所以,当我们正处于生活状态具有个人情绪时,会在收到消息后选择短暂地逃避社交。
包括,退出微信界面后继续看没看完的视频,打没打完的游戏,甚至什么也不做地发呆。
但就是不想回复消息,直到调整到社交状态。
这也是我们无法接受“消息已读”功能的原因。
03
微博曾经有类似功能,后期该功能宣布下线的时候,到处都是追星的小伙伴们的哀怨。
他们抱怨着:追星人就指望着用私信对话框里爱豆的“已读”续命。
突然想到,关于微信的已读功能中,有一个评论:
“已读对于优势方来说是一个想去掉的功能,而对于劣势方来说是唯一的指望。”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站在接收方的角度批判着已读功能。
可当我们作为发送方,我们也会期待接收方及时适当的反馈,也希望有个“已读”标志可以明晃晃地提醒我们:
他看到消息了。
或许我们都曾期盼着对方因为一个新消息迅速地进入相应的社交状态,却忽视了除了社交,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
别让回复消息绑架彼此的社交。
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已读功能,是对彼此个人生活的尊重。
一扇关着的门,一直敲,是不礼貌的。
微信的相关负责人曾说:微信不会出消息已读功能。
在快节奏的社会里,某种程度上,这保留了我们主动社交的权利。
社交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微信也只是社交的一部分,这样看来,已读不回并不是一件很严重的事。
给对方个人生活的空隙,彼此宽恕,慢一点聊天,让社交自由。
作者:三寸。
编辑&排版:山海。
图片:封面—《举重妖精金福珠》;
插图—微博、堆糖网,侵删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