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提到山西的时候,老人总是深情地提到一个地方——山西洪洞县的合欢树,据说祖先是从这里迁移过来的,后面还会有绘画般的故事。
说那时候由于元末连年战乱和水灾,中原大地十室九空,田野大片荒芜。于是政府开始从人丁兴旺的山西各地往中原填充人口,第一站就是在山西洪洞(tóng)县大槐树下集合。
中国人都安土重迁,很不情愿。政府不得不采用强制手段,把人的手臂用绳子捆起来。谁要是内急,就得打报告,然后士兵帮解开,因此上厕所被称为解手。
老人们讲得声情并茂,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但也有人质疑。于是老人接着讲,说为了给移民做标记,士兵在每个人小脚趾的趾甲盖上劈了一刀,趾甲被分成了两半儿。
然后老人们还让我们翻看自己的小脚趾,的确跟其他的脚趾不一样。然后大家还会相互检查确认。老人们通过这样的讲述,让大槐树在我们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后来上了大学,跟全国各地的同学聊起了此事,我发现他们也都听家人说过类似的故事,也都说小脚趾上的重甲就是标志。
当时我有点怀疑人生,因为我在想这颗大槐树究竟得有多大,树下可以住这么多人。这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为什么全球华人有不少说祖先是从大槐树来的。
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还流传着“脱袜验甲”的习惯。在河南很多地方,还流传着一句民谣:谁的小脚指甲两瓣瓣,谁就是大槐树底下的孩。”
还有一首民谣,流传范围很广:“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而历史上记载,明朝初的几十年,的确陆陆续续从山西向外迁出上百万的移民,主要迁往今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地。
山西外迁移民虽然超过百万,但是相对于数千万的全国人口还是少数,依靠脱袜验甲更是不科学,但久而久之,各地的人都愿意相信自己的祖先是大槐树来的。
因为山西大槐树已经成了中国人的一种图腾,成了中华儿女魂牵梦萦的精神寄托,承载着先人对故土家园的依恋和顾盼,已经成了全球华人的精神故乡(或圣地)。
不过,抛开精神寄托层面,山西的确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人口迁出区域,说是中国人的精神故乡也不为过。
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全球华人共同的祖先。而山西,是其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
后来的尧舜禹,也分别在山西晋南一代建都,有“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的说法。平阳在今临汾,舜都在今运城永济,禹都在今运城夏县。
在历朝历代,山西都是一块风水宝地。对于中原政权,有外患山西就是戍边前线,有内乱山西就是世外桃源,这跟山西的地理地形有关。
山西的地形,可以说是两山夹一河(或两山夹一川),西边是吕梁山,东边是太行山,中间是黄河的重要支流汾河。
在这两条山脉之间,汾河串起了一串盆地,依次是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长治盆地、运城盆地。
这一串盆地,就像一座六进的山西大院。而大部分山西人,其实就住在盆里,错了,就住在这个六进的晋家大院里,大家可以看山西人口密度分布图。
这样的地形,周围的大山就是天然的屏障或城墙,此外西边还有一条护城河(黄河)。所以为啥山西叫做表里山河,意思就是外有大河,内有大山,山河就是天然屏障。
我认为表里山河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战备与后勤互为表里。在山西,只要是守好卡口,盆里的人,错了,院子里的人,就可以安心发展生产,给前线提供后勤支持。
山西的名关险隘特别多,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比如宁武关、雁门关、偏头关、娘子关、长平关、杀虎口、平型关、孟门关、风陵渡等等,蛋总粗略统计如下:
这些关口,其实就是晋家六进大院的外院门和内院门,让山西变成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半天然城堡,对于中原政权,山西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对于定都长安的王朝,山西是阻挡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南下的天然屏障,如果失去山西,长安就岌岌可危了。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父子三万人太原起兵反隋。起义军沿着汾河一路南下,然后分三路渡过黄河,进入陕西进而攻克长安,灭了隋朝。
对于定都中原的王朝,只要控制住山西,进可攻、退可守。对于游牧民族政权,如果进攻中原而不先拿下山西,很可能就被中原军队从山西抄了后路。
对于定都北京的王朝,山西更是西方门户。比如明朝,在山西的长城修了两层,分为内长城和外长城,沿着太行山还有一段长城,是山西河北的分界线。
这么多的关隘,让山西易守而难攻,而关隘之内的盆地又特别富庶。古代的山西不仅仅粮食能够自给,还能接济别的州县府道,在唐宋是供给京师粮食桑麻的重要来源。
两个例证,山西的酒和醋。山西的酒和醋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酒和醋,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粮食不是多到一定程度,是不会去酿醋和酒的。
一千五百年前的农学家贾思勰,把山西酿醋的方法给统计了一下,并写进了齐民要术,一共有22种方法。生产力不发展到一定程度,山西人不会这么有钱有闲有情调。
正是因为山西的重要性,皇帝如果把自己的某个儿子封作了晋王,或者某位诸侯自己费尽心机当上了晋王,那么未来就会有较大可能成为帝国接班者。
司马昭、杨广、柴荣、赵匡义等人,在登基坐殿之前,就都曾当过晋王。当不上晋王当上唐国公或者唐王也能当皇帝,比如李源和李世民父子。
就算是当不了真皇上,至少可以当土皇上,成为称霸一方的诸侯,比如民国时期的阎锡山,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民国时期,阎锡山一直屹立不倒,独霸山西38年。
在民国时期,山西的老百姓相对来说受到军阀混战影响较小。比如河南要倒霉很多,是军阀混战的主战场。由于无险可守,即使打下来也守不住,所以河南没有军阀长期盘踞。
类似的还有唐朝末年。唐末五代,天下动荡,相对关中和中原的饱受战乱,山西地区尚算安定,所以很多人到山西避难,所谓“衣冠多逃难汾、晋间”。
宋金宋元对峙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山西又成为风水宝地,免于战乱破坏,连绵的山林也庇护了三晋大地的人民。
历史上,黄河水泛滥,一般是天下大乱的开始。但无论黄河水如何凶猛,却怎么也波及不到山西。下游的灾民,要么造反要么逃难,很多人向西逃往陕西和山西。
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各路诸侯先是忙于跟元军拉锯战,后来不是忙于称帝,就是忙于争地盘。在这样的情况下,山西简直是世外桃源,既没有洪灾,也没有兵荒。
明朝初定之后,矛盾出现了,一是华北平原十室九空,田园荒芜,二是山西地狭人稠,丁多田少。这时期山西人口(400多万),比河南河北的总和还多25万。
这才有了文章开头所说,山西百姓分批在洪洞大槐树下集结,然后集体迁往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
为什么在洪洞集结,这是因为洪洞县地处临汾盆地之首,湍急的汾河水突然变缓,泥沙与腐殖质沉积使得土壤异常肥沃,开阔的平原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时至今日,洪洞县仍然是山西人口第一大县。而洪洞县的大槐树,作为移民的重要集结地之一,成外山西对外移民的共同精神寄托。
当然山西对外大规模移民也不止于明初,比如永嘉之乱、靖康之耻等等。而明清时期,晋商崛起,山西人成群结队外出做生意,也诞生了不少商业移民。
相对来说,山西独特的地形,尽可能地保护了三晋大地免于战火(当然,有时候也无法避免),以至于山西成为我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
截至2019年10月16日最后一次更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为5058处,其中山西独占531处,占比超过全国总数的10%,第二名是河南419处。
而古建筑领域,山西的优势更是碾压。山西省现存的唐、五代、宋、辽、金、元时期木构古建筑占全国总存量的80%左右。
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的晋祠,始建北魏,至唐宋及此后历代均有修建和扩建。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的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
晋祠内,有两棵周代的柏树,差不多要三千岁了吧,一株名为“齐年柏”,另一株名为“长龄柏”,是中国漫长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最具权威的见证者。
山西的古建筑遗存不仅最多,而且时代序列完整、品类众多、形制齐全,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宝库”。所以有了“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的说法。
陕西的文物让人一言难尽。尤其是西安,那真是一个施工单位包括开发商头疼的城市。因为只要一铲子下去,轻则秦砖汉瓦,重则皇陵古刹,发现了就得停工。
所以在西安买期房要慎重,至少得根基扎牢了之后才能入手,不然小心交房延期。洛阳的情况也类似。既然西安地铁的囧事一言难尽,我们改天慢慢说,今天继续说山西。
山西地上文物保存较好,原因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表里山河,战乱较少;第二,气候干燥,有利于木结构保存;第三,山西古代比较富庶,也是各种文化交流碰撞之地。
但是最近,山西却遇到了空前困难,几乎全省都泡在了水里。因为从10月2日起,山西突降暴雨,而且一下就是四天四夜。
降了多少雨呢?从10月1日至7日,全国降雨量分布图如下。可以看出全国的降雨中心就在山西,全省三分之二的地区降雨量都在100-300毫米。
这个降雨量看起来并不太多,郑州那次暴雨,曾经在一小时下了202毫米,24小时内下了622毫米,河南全省几天之内下了全年的雨。
但是山西的灾情却非常严重。首先是因为山西的降雨从八月份就开始了,九月份几乎没停过,水库早已满负荷运转,地表吸纳能力已经耗竭。
最重要的也是因为地形。刚才提到了,山西地处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省内各地海拔落差很大,最高的地方将近3000米,最低的地方不足200米。
这样的地形,对于突如其来的降雨来说,很容易成灾。雨水迅速会集成激流。加上黄土不耐冲刷,很快导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破坏力极大。
这跟河南的水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河南华北平原地区,地势极为平坦,一百公里海拔落差也就一两米,水根本往前流不动。
所以河南的灾主要是涝,我老家很多村子,目前依然泡在水里,但绝对没有泥石流、山体塌方啥的(当然也没有山)。
山西的灾主要是洪,洪荒之力的洪。所以大洪水尤其是泥石流一来,那真是排山倒海、横扫一切,破坏力极强,山体滑坡,河流决堤。
而且水往低处流,低处的盆地往往是人口密集的地区,毕竟大部分山西人都住在盆里,以至于受灾人口非常多,财产损失非常大。
10月以来,山西省内有37条河流发生洪水。高速公路、国省干线、铁路运行受到一定影响。汾河新绛段,乌马河清徐段,磁窑河汾阳段、孝义段等多处发生决口。
截至10月12日,山西11个市76个县有175.71万人受灾,15人遇难3人失踪,12.01万人紧急转移安置,357.69万亩农作物受灾,1.95万余间房屋倒塌。
10月6日下午,山西祁县境内昌源河水位上涨,洪水冲毁路基,昌源河大桥垮塌,导致南同蒲铁路昌源河大桥铁路悬空,铁路中断运行。
10月9日,山西临汾大宁县,一女子被泥石流掩埋,消防员发现后第一时间救出。当时被救的这位女子神志清醒,但不能正常交流,目前已被送往县医院。
看女子被拉出了的那一刻,我鼻子突然一酸。第一,在灾难面前,生命是如此的脆弱;第二,在灾难面前,生命又是如此的坚强。感谢一线的救援人员!
极端天气下,山西的古建筑也面临空前的灾难,共有1763处不可移动文物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屋顶漏雨、墙体开裂坍塌、地基塌陷、建筑倒塌等诸多险情。
山西新绛县古交镇闫家庄魁星楼,早在2015年就已经岌岌可危了。而暴雨过后,这座古建筑已倒下去了,不复存在。
著名的平遥古城,内墙也发生局部坍塌,坍塌长度约25米,目前,当地已及时清理脱落地表的夯土、砖块,在城墙坍塌段设置隔离围挡和警示标志。
洪洞县地势低洼,地处山谷口,是暴雨中首当其冲的县城,也是这次洪水的重灾区,不知道那颗大槐树是否安好?
山西受灾严重,虽然大家的关注度没有河南水灾高,但是全国各地还是积极支援山西,比如河南新乡卫辉的一位农民李保民将自家种植的万斤萝卜白菜,捐给山西灾区。
超级学爸蛋总,
河南卫辉农民把自己的万斤蔬菜捐给了山西灾区
视频号
记者采访他,他是这样说的:咱这受灾时,人家都来支援了,我这点菜,算啥啊。用《诗经》翻译一下就是: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还有一位河南小哥从洛阳奔赴山西,为灾民做胡辣汤。咋说呢?你来我往,恩情常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除此之外,很多企业也伸出援手,比如鸿星尔克又捐了5000万,海澜之家捐赠了2000多万的紧缺物资及防寒服。
此外,不少科技企业也慷慨解囊。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紧急宣布首批捐款1亿元;小米公益基金会今日也紧急宣布捐款5000万元,阿里公益捐了7000万。
不管咋说,希望山西的朋友挺住。在这里,我希望大家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物出物,哪怕是在舆论上给予关注和鼓励,也是一种支持!
山西加油!老槐树挺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