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
像微风一样轻轻拂过鬓角,像葡萄酒一样,饮料后保持gan像西医一样轻盈幽幽:乌镇,对所有回来的人慢慢展开了画轴。
花,花的海洋是乌镇递过来的名片。
进入乌镇的大道两旁,林立的电线竿上缠绕着花儿;绛红的垃圾箱边沿盛开着花儿;人家屋顶上、窗台上垂挂着花儿;林荫小道旁栽种着花儿;木桥栏杆上,点缀着花儿......红如烈焰,灿若流金,紫似淡墨,蓝肖碧空……缤纷的色彩化作一道道玉盆珍馐端上来,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空气中,或浓或淡,若有似无,弦歌一般的清香缭绕,旋转,亲吻着你的额头,润泽着你的肌肤。欣喜之余,不觉猜想,是上天泼洒了调色盘吧,这灰白单调的天空下,竟有一处灿烂似锦的所在。光有花香,似乎是不够的,当然不够!沿着青石小路,踱入一小院,闲步推窗:一溜粉墙,几片黛瓦,悄然闪现。数株翠竹,一茎芭蕉闲闲的倚偎着,人家屋顶的飞檐隐隐露出尖尖的小角,于花香林影中吟一曲秋日弦歌。乌镇似乎是这个繁华世界的另类,洗尽铅华,古朴芳香。会丹青的朋友,应该忍不住绘上几笔吧,善作诗的雅士,各种江南风韵的小诗是否涌上心头?天涯浪迹的游子,是否暗自点头?“此处安,是吾乡。”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不由低吟起木心先生的《从前慢》,乌镇正是木心老先生的故乡,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美酒的酝酿,木心的诗歌或许正是他心底的故乡印记。慢慢踱步过来,于满街林立的商铺中寻一处冒着热气的卖豆浆小店,悄坐一隅,静观世相:青石板铺就的小街上游走着各色行人,或三五相邀,或一人独行,但他们面上均含着笑,眼里都漾着好奇的光,——平日的他们应该和我一样,每日奔走于喧嚣的都市,忙碌于柴米油盐的琐屑,走路像一阵风,心底似挑一挂爆竹,急是他们的特征。但此时,乌镇如一缕清风,在他们耳边轻语:“嘘,慢一点儿。”他们也就慢下来,静下来,各种美好想起来,笑容渐渐在脸上浮起来。
享受了乌镇白天的闲适,自然也不会错过乌镇夜晚的烟火。
西边的最后一道晚霞消失时,乌镇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仿佛是夜空下的一粒璀璨的明珠,乌镇的大街小巷,全部闪着安详的光。“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不知道杜荀鹤是否来过乌镇,到过东栅,但此刻,漫步于古老的东栅,吟起他的诗歌,恰如品着一杯浓淡适度的茶,轻松惬意至极。沿弯弯曲曲的小巷前行,觅一处沿河小榭,点三五小菜,看绿水荡漾,听河水轻响,灯光摇曳中,一叶小舟,分波辟水,咿呀前来。舟上渔妇戴白底蓝花头巾,一边棹桨,一边清唱。歌声荡漾在水波涟涟的小河上,消失在月色朦胧的夜空中,乌镇的夜,就是一个曼妙的梦呢。
随着静静流淌的河水,悄悄走出古镇,将这一世的牵挂与梦幻永留于此。
我到过风光旖旎的周庄,游过碧波荡漾的西湖,走过声名鹊起的三河古镇......江南,真的不止“七下”,可乌镇的如诗静美,依然温暖了我的心灵。
《巴蜀文学》出品
主编:笔墨舒卷
达州广播电视报(达州新报)《凤凰楼》副刊选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学”平台上同期阅读量较高的优质稿件,将被达州广播电视报选用。
投稿邮箱:gdb010@163.com
特别说明:作者投稿时,须标明“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字样,如没标明或不是原创稿件一律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