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年来,微信逐渐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在微信上聊天,在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逐渐成为了现代人的日常操作。而在朋友圈中,有这么一个功能——设置朋友圈几天可见。
有些人啥都不怕,想给别人展现出自己的全貌,那他就选择完全可见。而有些人不想让别人看到全貌,就选择半年可见。当然,设置最近一个月可见,也是一部分人的选择。
最让人感觉到疑惑的,应该就是那些设置“三天可见”的人。既让人看到你的朋友圈,也不给人完全看到你的朋友圈,这能说明得了什么呢?
只能说,设置三天可见的行为,本就是一种特别“矛盾”的做法。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要么我让你完全看到,要么我直接关闭了朋友圈,不让你窥视。像这般折中的行为,貌似就有点“异类”了。
可以说,越是异类的现象,越会让人产生好奇的心理,这些到底是什么人呢?
我想,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的人,十有八九是这几类人。
02
第一类人:“礼貌性”社交的人。
在社交场中,有这么一个词,名为“礼貌性”。也就是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以“礼貌”为目的的,不论对谁,都不得罪,但也不讨好。
直白一点来说,就是“走过场”。
曾经见到过这么一个人,他很少发朋友圈,基本几个月才发一条,但他就是设置了“三天可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礼貌礼貌就算了,又何必跟别人透露那么多呢?
朋友圈只是一个记录个人日常生活轨迹的空间,开放给别人看,这是你我的不计较。而设置三天可见,则是个人斟酌损益后的选择了。
很多人觉得,设置三天可见,还不如不设置,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意义就是,完全不设置,会被人说你不懂得做人,也不懂得与人交往,更不懂得跟别人打交道。而稍微设置,不过是在“逢场作戏”中对于他人的尊重罢了。
只能说,习惯礼貌性社交的人,往往会把表面功夫做到极致。
03
第二类人:想把秘密隐藏起来的人。
俗话说得好:“鹦鹉前头休多语,小人身边须慎行!”
在鹦鹉面前,我们就不要说那么多了,以免被鹦鹉学到我们的话。在小人面前,我们就不要随意讲话了,谨言慎行才是王道。
在线下,我们要有谨言慎行的原则,而在线上,哪怕在属于自己的朋友圈中,我们也要有谨言慎行的原则。因为这是普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人,总是说太多,或者说把自己的秘密“一览无余”地表现出来,那并非是好事,恰恰是惹祸的开始。
生活中就有这么一些人,有事无事就看别人的朋友圈,八卦别人做了什么事儿。特别是某些对你有想法,心怀不轨的人,更习惯于对你的朋友圈下手。
有些时候,设置三天可见的人,并非是异类,恰恰是“保全”自己的精明者。能看这三天之内的事儿,而不能看以往的事儿。而这些所能看到的事儿,也会随着时光而消逝,从此谁都见不到。
这,才是普通人的明智之选。
04
第三类人:不爱热闹的人。
一个人,为什么会开放自己全部的朋友圈呢?一个原因是希望别人能够了解自己,另一个原因则是希望朋友圈能够热闹一点。
对于热闹,其实这是大多数人的追求。尤其是处于群体当中的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自尊心,他们想要热闹;为了让自己的朋友圈多些人气,他们也希望能热闹。
而热闹的源头,就是你把朋友圈开放了,别人看到了,那才有相互讨论的机会和空间。
反之,那些不怎么爱热闹的人,往往就把朋友圈给封闭了。我就发“三天可见”的朋友圈,无论别人看不看到,时间过了,那就算了,也不要惹来别人的窥视,招惹太多的麻烦。
尤其在如今这个人性复杂,人心浮躁的年代当中,所有的“热闹”,都是需要人付出代价的。这个时候,选择做个离群且不爱热闹的人,往往能保全自己。
05
第四类人:淡出朋友圈的人。
朋友圈刚开始出现的那几年,很多人都特别感兴趣,觉得在当中分享自己的生活,就是一种格调和潮流。
只不过,有些事儿做多了,人就感觉到腻了,同时也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了。
就跟人吃饭是一个道理。每天都让你吃同一样菜,那你吃多了,也会感觉到没有味道,甚至出现了“恶心”的情况。
朋友圈发多了,感觉也就那个样子,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逐渐地,人们也就很少发朋友圈,甚至淡出朋友圈了。
现如今,淡出朋友圈的人太多了。在他们看来,我不想知道你的生活,而我也不想让你知道我的生活。如此,“三天可见”就可以了。
尊重了自己,也尊重了别人,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