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说说大全 正文
朋友圈红点怎么打开、怎么打开朋友圈红点提醒

时间:2022-12-13 12:35:37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你也有类似的场景吗?

明明没有人给你发信息,但要随时摸手机,打开手机屏幕。

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是转头告诉配偶& amp# 039;我爱你& amp# 039;不是说,而是怕错过重要信息,下意识地拿起了手机。

最不能忍受的是朋友圈& amp# 039;小红点& amp# 039;但是,你不进去的话会感到痒.

集中注意力& amp# 039;白银在这个时代越来越缺乏。比如现在安静地坐几分钟,不碰手机,什么都不想,可能连几个人都做不到。

但我们也发现,那些在某个领域非常突出的人,往往在“专注力”上做得更为出色。

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第一次见面时,盖茨的父亲让他们两人分别在一张纸上写出让他们取得成绩的关键因素。

结果两人在素未谋面的情况下,竟然一致地写上了“专注”一词。

可见,除了天赋外,拉开普通人和高手之间差距就在于:

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专注程度”。

一个人的专注力体现在他对某件事情的“沉浸感”上,比如在玩游戏的时候,我们会在潜意识里给自己灌输“我就是里面的人物角色”这个观念。

或者在追电视剧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到里面的男主和女主身上。

很明显,我们对这些泛娱乐和不需要动脑的事情反而不容易走神,但当我们面对繁琐复杂的工作或学习时,想要做到不分心那就很难保证了。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我们自己,毕竟分心走神也是人类的天性之一。

背后的原因与我们大脑的背景关联记忆有关,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可以根据某个事件的背景或线索等,想到特定的内容。

比如看到街道的三角形标志,却突然想到了还没有解决掉的数学难题,原本心情愉悦的你,立刻又陷入了忧桑中。

背景关联记忆对于人类的作用不容小觑,因为有了它,所以我们不用跟计算机一样必须每次都从数据库中挨个搜索一遍才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因此它能极大地降低大脑能耗,从而弥补大脑神经元处理速度的不足。

也正因如此,我们的“五感”(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只要接触到信息,就会引出一些其他记忆内容,所以我们只要醒着,就难免会走心分神。

难怪一个成年人做到“深度沉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好在,还是有方法可循的。

做好《刻意练习》中的提到的四个方法,你也能让自己慢慢向“专注力高手“靠拢。

01 制定具体清晰的目标

很多人难以坚持完成一件事的原因就在于——目标的“模糊性”。

就拿写作这件事情来说,虽然你可能制定了“日更”的目标,但坚持了几天后,你就会因为中间断更了而失去了继续写下去的目标。

对于写作来说,“日更”就是一个非常宽泛的目标,所以一旦中间受到阻碍,大脑由于没有具体明确的任务,也就会主动选择“歇菜”。

而如果把“日更”换成“日更100字(以上),坚持21天”,那目标就会清晰很多。

这个时候我们只要每天完成“100字”这个下限的目标,相对来说就轻松多了,比如在上下班途中,打开手机软件就能随随便便写上一两百字,坚持个一段时间也并没有多大难度。

这背后的原理也很好理解:

因为目标定义越明确,注意力的感知进度就越高,精力也就会越集中,这时候人的专注力也就提高了。

我自己也是这个方法的受益者,由于我之前一直是写成长干货领域的,这个领域的内容不像娱乐和生活领域那样有趣,甚至有点枯燥和烧脑。

我也有过一段时间很排斥继续写下去,毕竟要一口气写出3000-4000字以上的干货文。

后来我就试着自己分解目标:

以前用几个小时完成的文章,我现在分为3-5天,也就是一天只要写600-1000字左右,这就大大减少了我对写干货文的焦虑感。

我再也不用以前那样逼着自己痛苦地一口气写完,也正因为时间充裕了,写的水文就少了,现在靠着这个方法,我基本上每周都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干货文。

02 练习时保持极度专注

注意,这里说的是“极度专注”!

换句话说,你需要在短时内投入100%的精力来专注某件事情,而不是长时间只用60%-70%精力的“伪专注”。

我见过不少“拖延症患者”在完成某个工作时总是会分心,同时做好几件跟工作无关的事情,比如刷会抖音,去微博吃个瓜,慢悠悠地喝个下午茶,或者跟同事吐个槽等等。

因为他们总觉得最后要的就是一个结果,用两个小时完成的和用一天完成的工作,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其实这恰恰是问题所在,如果你去观察身边那些“高效率达人”,你就会发现他们在确定好工作目标后,就会跟一根钉子一样钉在凳子上,直到任务完成了才罢手。

他们中途也不会去摸手机或者做一些其它无关的事情,短时间内的高度集中反而可以给到他们整块的思考时间,效率自然也就上去了。

比如日本的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他每天跑完步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写个十页纸是不会离开的。就这样,村上春树日更4000字这件事,一直坚持了几十年。

还有不少高考中的“学霸”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他们学习的时候就特别专注,坚决不让自己被其它诱惑所干扰,但玩得时候也特别痛快,丝毫不耽误他们取得好成绩。

我们之所以会陷入“伪专注”的陷阱中,主要还是由于大脑习惯了舒适区,再加上趋易避难是人类的天性,因此面对任务时能推脱就推脱,实在是推脱不了的能拖一会是一会。

而保持极度专注正是逼着自己直面困难,走出舒适区的一种方式,当我们将所有精力集中在某件事情上时,就能免受其它因素的干扰,从而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实现个人的快速成长。

03 及时有效的反馈

当我们在学习某项新技能时,如果有人在一旁给你及时的反馈与指导,你可能会学得很快,反之则会比较慢。

我记得初中那会刚开始打乒乓球,因为没有人教,我就一个人对着墙打,结果每次都只是打了几分钟就不愿意练习了。

后来有了教练在旁边教我,我不仅很快掌握了发球和拉球的技巧,而且每个回合我都会按照教练的指导来做调整,别提有多专注了。

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要想方设法地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实在有限的话,也是可以通过书本、与他人连接或者自我反思来获得反馈。

现在的互联网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比如通过给B站上学习UP主留言,就能获得他们在学习方面的指导意见,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精进自己。

04 适应在拉伸区的练习

如果一项工作太简单或者太习以为常了,你会很快失去兴趣,然后分心走神去做其它事情,比如很多人现在习惯了一边吃饭一边看“下饭剧”。

而如果一个工作对你来说大大超越了你的能力,那你做起来就会相当困难,很快就会有逃避的想法。

所以说一味地重复去做那些我们已经掌握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但太困难的工作又会给人挫败感,这些都无法让我们快速进入到专注模式,最佳的状态应该是在“困难”和“简单”的过渡区间内。

这一点在《心流》这本书里也有体现,“心流”指的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工作或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

在心流的状态下,你的大脑高速运转,注意力高度集中,所有的念头都被有序地组织起来,你不用刻意地控制这个过程,但一切尽在你的掌控之中,这个时候你的注意力将全都集中在某件事情上。

因此每天去做那些让自己感到有些难度,但感觉自己跳跳脚,努把力又能解决的事情上,这个区间也就是“困难区”和“舒适区”之间的“拉伸区”。

还是拿写作这件事情来说,假如你本身喜欢写故事,但现在平台上的故事文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平台也有意打击那些虚假编造的狗血故事。所以为了继续写下去,你不得不转型其他领域。

有人告诉你干货文垂直度高,有不少读者很喜欢,但真要到自己写的时候又觉得实在太痛苦,写不到两篇就打算放弃了。

这个时候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把故事融入到干货文中,比如可以在开头或者中间素材的部分用故事的形式表述出来。

由于里面有你熟悉的故事部分,所以写起来的时候也就没有那么排斥了,而且干货的部分正是你写作过程中要突破的地方,这其实就是让你在“拉伸区”得到了练习。

正如前文说到的,当有人问到他们“是什么成就了现在的他们?”时,从未见过面的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在纸条上同时写下了“专注力”。

这其实也给了我们启发,普通人走向卓越的状态,天赋和能力可能并不是占主导地位的,真正拉开差距的正是——专注力。

换句话说,谁能在这个时代抵挡住诱惑,提高自己的专注力,让自己快速进入到深度沉浸的状态,谁就有可能占有优势,从而走向这个领域的高处。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