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qq签名幸福」情侣签名 幸福简短…

时间:2022-12-13 04:40:5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澎湃新闻记者 胡杰

海报设计 白浪

【编者按】

2015年7月31日,北京以44票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

在申办冬奥会的这一路上,杨扬、姚明、李妮娜、张虹作为中国申奥大使全程见证了历史。如今,冬奥真的来到了我们身边,他们对当年的申办历程有哪些感悟?这7年,中国冰雪运动又发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虹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传递冬奥圣火。

15岁那年,张虹在路上连续三次被同一家模特公司的经纪人看中,张虹的妈妈带着孩子问对方:“我们张虹能不能当国际名模?”

得到的回复是,身高差了点。妈妈领着张虹转身就走,留下了一句豪言壮语:“既然当不成世界名模,那就要做世界滑冰冠军。”

20岁那年,练习短道速滑八年的张虹始终没有取得成绩,迷茫之际转项速度滑冰,当时她说:“一切都不确定,但我想坚持一下。”

于是收获传奇——她成为中国速度滑冰首个冬奥会冠军。

张虹索契冬奥夺金。

30岁那年,张虹最后一次参加冬奥会,因伤无缘领奖台,却收获了另一枚奖牌——这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的认证。

而在整个北京冬奥会期间,张虹也跟随着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走遍冬奥赛场的每一个角落。

回首过往张虹感慨:“从我当运动员那天起,舒适圈这个词就不属于我。”

“一切都不确定,但我想坚持一下”

2014年索契冬奥会,当张虹在速度滑冰女子1000米比赛夺冠后,她做的第一件事是改签机票——出征前,她准备比赛完就回国,但拿到金牌,她要留到最后,乘代表团专机回国。

另一个让她印象深刻的是颁奖仪式。接受采访时她这么说:“比赛后只有鲜花,我还纳闷,为什么连金牌都没有啊?而且发给我的花,一点儿都不香。”

后来她才知道,冬奥会的颁奖仪式是分两次进行的——赛场边颁发的是奖品,晚上颁奖广场上才是正式的仪式。

彼时的张虹26岁,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在此之前从未在任何一项世界大赛上拿过冠军,甚至索契之行也不算顺利——她和教练辗转30个小时,中途在机场过了一夜才到达场地,而行李则是在比赛前两天才送到。

赛前,张虹没想到,自己会以1分14秒02的成绩夺冠。因为在此之前,张虹从未滑进过1分15秒大关。

但这就是命运的回馈——张虹成为中国速度滑冰首个冬奥会冠军,实现了“零的突破”。

张虹晒出自己的冰墩墩。

“那一刻我一辈子都不会忘,从裁判发令的那一刻起,我的世界里只有滑冰——我能听到自己的心跳,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呼吸,我能体会到每一次蹬冰的距离和摆臂的幅度,我甚至感觉身体、我的冰鞋和冰面融为一体。”在奥林匹克官方纪录片中,张虹这样回顾比赛的瞬间。

可是在夺冠之前,她不仅是一个“小透明”,甚至连运动员生涯都不算顺利。

7岁踏上冰场,12岁进入专业队训练,此后8年张虹一直在短道速滑的赛场上努力,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我连国家青年队、少年队都没进去过。”

是一个电话改变了张虹的人生——她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周六,领导电话里问张虹愿不愿意尝试速度滑冰。而她的第一反应则是:“我还可以继续当运动员吗?”

8年的短道速滑消磨了张虹的信心,但没有击垮她的决心。20岁这一年,张虹从短道速滑转项速度滑冰,正式进入一项完全不同的运动。

“20岁,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确定性,但我就是想坚持一下。”张虹这样形容自己,直到成为奥运冠军那一刻。

那段时间,张虹每天都在尝试突破舒适圈——她要和技术习惯斗争、要和体重斗争、还要和时间斗争。

好在,最后的赢家是张虹。

索契夺金,创造历史。

张虹的第二枚奖牌

虎年春晚的现场,张虹拿着索契冬奥会的那枚金牌,向全国人民挥手,那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块奖牌。但她还有一块奖牌同样珍贵,那是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得到的。

平昌冬奥会,30岁的张虹带伤参赛,但卫冕冠军的膝盖已经支撑不住金牌的梦想。备战的那段时间,张虹每天治疗比训练时间长,膝盖积液一抽有7管。

最终,张虹在速度滑冰1000米决赛获得11名,500米决赛获得15名。但她还是收获了一枚奖牌,颁奖的是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这枚奖牌,象征着她成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

“当运动员的时候每天都穿着运动服,但是从我加入国际奥委会那一天起,我就换了一身正装。”在张虹看来,这是从内心到外表的改变。

从运动员到国际体育组织官员,张虹堪称无缝衔接,但也没有给她太多缓冲的时间。

为了迅速适应体育生涯的转型,她开始全力学习外语,“从训练场到学校,从身体的训练转换成大脑学习,最初每天要学习7小时的英语。”

张虹为获得钢架雪车铜牌的中国选手闫文港颁奖。

那段时间,张虹经常因为在梦中回答不上来英语而被吓醒,“我记得自己第一次出国开会,在家一直磨蹭到最后一分钟才出门,因为我不敢。”

那次会议,张虹要从哈尔滨转机到北京,飞往法兰克福,再转机到日内瓦,最后乘汽车前往洛桑。一周的会议只有张虹一个中国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孤独。”

张虹庆幸运动生涯给自己打造了坚实的心理素质,“最难的是付出最大努力,但你在退步。所有人都有瓶颈期,很多时候只能靠你自己突破。”

如今,张虹的身份早已翻天覆地:北京冬奥申办大使、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奥委会执委、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青冬奥会最年轻的协调委员会主席、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理事会成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

忙碌也已经成了张虹工作和生活最好的概括,她笑着自嘲:“除了睡觉之,95%的时间都在工作。”

青少年体育教育,职业终极目标

四年时间,张虹褪去了运动员的青涩,已经开始在国际体育机构崭露头角,也开始逐渐找到自己职业道路上的终极目标——青少年体育教育。

张虹并不讳言,自己是个停不下来的人,“我实际上很不喜欢处于舒适圈,因为这样会内心慌乱。”就像平日里,她偶尔给自己放假两天也会觉得奢侈和不安,“到第三天我再不看看外语或者开始工作,我就会觉得在浪费人生。”

这样的紧迫感也来自于她对于未来目标的孜孜以求。工作之余,张虹和世界各国的运动员有了很多的对话和接触,她深感如今的中国运动员太幸福了,所以一有机会到运动队里,她会告诉小运动员:

“现在几乎每一支国家队都有各种辅助,心理师、康复师、力量师等,很多国外运动员都没有这些条件,一定不要辜负这个时代。”

当然,张虹更乐意看到体育从身体和心态各个维度去改变塑造青少年。

张虹指导孩子们滑冰训练。

她自己的虹基金计划在全国Top20的高校,邀请奥运冠军、国际组织官员等,用各种方式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告诉大家什么是奥林匹克、什么是体育精神。”

“体育能教会孩子们去付出更多,去实现梦想。人生中会遇到很多波折和困难,在人生道路上跌倒后能够自己站起来,这是体育能够带来的教育。”

另外,张虹也期待让孩子们通过体育,明白设立小目标到成就大目标,一步步战胜自己,变成更好的自己,“运动员面临最多的是失败,那怎么通过失败去认识自己,去提高自己,这也是体育能够教会孩子们的。”

所以不论大大小小的各种身份,张虹很享受这样忙碌又充实的生活,因为自己各种各样的工作都是殊途同归——最终还是归结于青少年体育教育。

突破、挑战、改变、接受新的自己,张虹在不同身份中来回切换自如,就如她所说:“从我当运动员那天起,舒适圈这个词就不属于我。”

责任编辑:腾飞

校对:刘威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