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拳笨人日记》序
灵感忽然找上门,告诉我应该写点日记,谈谈自己学练太极拳的感想或体会。而我决定要在网络论坛众目睽睽下发表,这是根据个人情况,综合权衡的结果:
一,太极拳是一门学问,那么就需要恭谨而求,精益求精,日新又新,写日记不失为一种好的鞭策;
二,因工作之便,常常上网,而网络上的同道师友不乏其人,正可以足不出户而遍参知识;三,太极拳是艺术,更是“道”之所在,学人不可闭视塞听,当存海纳百川之心,努力提升个人修养,亦当兼善天下,随缘自利利他;
四、深感自己资质下劣,智慧浅,福德薄,因自谓《笨人日记》,决非虚饰矫情,实深望借这些流水帐式的短札,能够把握现在,突破自我,在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时光中,留下些许印记,为未来的深入领悟和实证打下契机、创造因缘。
也许还有必要交代一下我的学拳背景
这恰是乏善可陈之事。简单说,三年前我就对太极拳产生了兴趣,并不惮路远,参加了陈氏太极拳某培训班,因多种原因只学了很短一段时间,后来就放下了。今年29岁了,才认识到自己应该发奋学习,培养在功利之外的兴趣,不能再虚度岁月了。因此,半个月前,我又跑到以前老师教拳的地方,重新学习太极拳。我想自己也算有一把不小的年纪了,这时才发心学拳,颇有点半路出家的味道。而且,时代环境也并不令人满意,在追求功利、身心放逸的潮流之下,时刻面临着诱惑,思想上要经历长期反复的斗争,虽然多年归心佛乘,尚难免于三毒恶习的倾动。更让人怅惘伤怀的是,夙昔无修无德,竟一直无缘遇到愿意琢磨顽石的明师,身边也找不到切磋问道之友。如此诸多内外因素,使我看起来就像野草一样自生自灭,只好听天命而尽人事了。
惭愧不已,是为序。时公元二零零五年六月十日,端午节前一日。
(1).2005-6-10 星期五 晴
感谢网络,使我遇到重庆的张师兄。昨天第一次与他通了电话,甚是投缘,竟聊了一个小时。他于1996年拜张义敬先生为师,义敬先生是李雅轩老师晚年的入室弟子,著有《太极拳理传真》一书行世。曾与张师兄通过E-mail,他说:“家师待我甚好,对我细细指点,望我能够成材,只可惜自己缠于俗务,每每令师失望。家师不仅于拳、更于为人立身有恩有教于我,令我终身受益。”
因我于前两天用手机短信问他一个问题,昨天他专门回电话详细地解答。我的问题是:“练拳时全身各关节都有响声,是每一个人走向松柔的必然现象吗?”本来我想这是一个小问题,他几句话就可以应付的。想不到张师兄很慎重,参考了一些医学、运动学的资料,也特地询问了张义敬老师,综合了个人经验和知识,从多个角度作了剖析,使我不复疑惑,同时也得到问题之外的启发。尤其转述了张老师回复:“只问耕耘,莫问收获”,使我既不敢得少为足,也对练拳过程中其他现象以平淡视之。张师兄真是热心,今天又给我来电话,对昨天的话进行了补充。其中他提到,练拳时应该轻轻松松,抱持一种享受的心情,有些地方辅以适当观、想、等等,皆是经验之谈。
(2).2005-6-13 星期一 阴
今天终于上网来看了一下,发现好几位朋友(或许有师长辈,请恕我不尊称了)或热情鼓励,或殷切期盼,使我非常感动。既然幸免见笑于大方之家,也就使我提起了信心,一定会坚持把太极拳学好练好,同时也当按照《序文》中的思路,一以贯之,笔而记之。
太极拳外表上作为一种技艺,却容纳了那么多文化的东西,被我们称之为内涵,正是它深刻的内涵,才吸引了无数有识之士投身其中。它的内涵,永远说不完、道不尽,与几千年前玄妙的哲思共同呼吸,为个体生命返本归元的奥秘提供了最实在的注解,使我们懂得顺应自然、纯真超脱。它又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平易性,只要用心,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按照官方语言,我们必须构建和谐社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对此我是深表赞同。就在昨天,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举办了一个“首届体育节”,其中有太极拳集体表演。我碰巧看到一群人在演练吴式,不论他们水平如何,单是那种平和舒缓的气氛,就深深感染了我。那一刻,看到那么多人练吴式,很是欣慰,突然怀念起全佑、吴鉴泉等大师,心中升起无比感恩,竟然要流下眼泪。我怕旁人误以为神经病,于是急忙离开现场。
我也应当对一切敬业的太极拳教练致敬,让千千万万的人走进太极世界,你们辛苦了!
(3).2005-6-15 星期三 雨
我很喜欢太极拳老谱,对于作者的才学修养、思维方式和功夫境界,常常拍案惊奇。但是我得老实说,拜倒于那些优美文字的同时,我却并不懂它的意思。就像两千年前传下的儒释道三家典籍,蕴藏着指导灵魂的无尽宝藏,很难洞悉其中全部密码。在大道(真理)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小学生啊。什么才叫做“懂”?我觉得,能够身体力行才勉强可以说“懂”了。所谓“身体”,就是亲身体会、感受、领解,所谓“力行”,就是融入生命,强而有力地遵循。这岂是卖弄聪明、投机取巧、简单容易就能做到的事?当夜阑人静的时刻,我一遍又一遍重复练习单式,别人以为寂寞枯燥,却不知我身心畅然、醉而忘情,收功之后再看时间,一两个小时感觉像是刹那,汗流浃背,意犹未尽。因此,我相信先贤每天练拳有达十多个小时者,是很正常的。他们生活于农耕时代,不像如今的人这样逼迫无暇,完全可以集中心力到达高深境界。那些拳谱,就是他们亲切体验之后再如实记录的——他们是真懂的人。因为爱太极拳,他们为后代留下文字,即使我们不能苦练,但起码应该学会辨别旁门左道、少走弯路。我想,对于每一位有点文化程度的练拳者,多多读诵老谱,是极重要的。
(4).2005-6-19 星期日 晴
自练拳以来,食欲大增,常常狼吞虎咽的,而且精神健旺,不会轻易打哈欠了。还有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去年夏天到清远黄腾峡漂流,左耳进水,落得个慢性发炎,掏耳朵的时候总是不干净。我一直懒得去医院看,而现在竟然不药而愈了。我想起前一阵子练拳时,感到身上一股气流窜到耳部,发出奇怪的声音,好像把什么淤塞的东西打通了。记得中医有句话:“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而道家也说“中空道通”,可以证明“通畅”是治病健身之关要也。根据我的肤浅体会,“通”是从“松”而来,“畅”是从“空”而来,翻一翻诸家拳论,不乏印证之文。因此,我认为盘架子的唯一目标是求空求松,能够空松,则一举一动自然合乎规矩。如果不空松,纵然像模像样,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空”,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对于练拳者来说,松到极处自然而空,空而后能畅,畅而后能养生。对于技击来说,空得越彻底,发出的能量就越大,这个道理,哲学、科学都已阐明,而且被太极拳家所实证。在佛法中,真空妙有,愈空愈有,也可以参详一番。
(5).2005-6-21 星期二 暴雨
在中国太极拳论坛上看到xag版主贴了一篇《郑曼青谈太极拳》,认真拜读了,很赞叹!郑老聪慧而博学,在中国传统文化多个领域具有深厚造诣,对于太极拳也有独到悟解。在这篇短文里,郑老的学生记述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也转述了老师的一些话,我随手摘录部分到日记里,并略作评论,愿领纳于肺腑,永莫忘失。
【他经过了20多年的学习,才领悟到太极拳是心灵的修养。】
略评: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能够悟到这一点,真了不起!
【他深深体会到松的真正意义,是生命的重要部分。】
略评:赞同!松是形体修炼的基础,也是目标,更是思想锻炼和生命体验。
【作者认为郑师爷最伟大的一绝,没有题目,那是他给每一位与他接触的人以灵感和希望,它代表人类优良的精神。只要我们能够引导被困的“气”,我们也能达到。】
略评:一位真正有爱心和智慧的人,无论他是否打太极拳,都能够散发太极的光辉。学习太极拳,只打通经脉是不够的,进而打通僵化的心灵才重要。我们是刚强难化的人,所以要培养一颗柔软心。
【郑师爷说,心灵的修养不是买饮料,你投入多少,才决定你的收获。】
略评:沉溺色欲之人,花在女人身上的时间,若拿一半用来练拳,必定会有所成就。如果我们用三天三夜打麻将的精神打拳,那又会如何呢?说起来真惭愧啊。
【郑师爷时常指出,太极功夫有如每日一张纸经过日月的累积,几年的成绩是可观的。】
略评:这个道理,小孩都知道,但是到老了却还没有实行的,可谓比比皆是。因此,这句话,不可轻轻放过,要常常读一读。
【郑师爷希望他的学生,用学术的勇气来了解太极,再用情与身去培育这颗种子。】
略评:好老师就是这样,他给予学生的绝不是肤浅和短暂的东西。
【太极拳的弱点是什么?……郑师爷说,太极拳不好的地方是很难学成。】
略评:对于这一点认识不足,就会认为太极拳只能看不能打。或学了许多年,还在怀疑太极拳前辈们的功夫是神话。
【师爷说,以柔克刚,只有太极拳能做到。当你推水的时候很容易,可是当涌来的时候,它是整体的,你无可抗拒。……假如你能像水,一个人无论如何强大都不敌你,这就是太极拳。】
略评:善说!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假如你怕你的对手,你可以不必打斗了。水不怕,只有不怕才能松。如果只是不怕而不松也是不行的。首先你要懂理,在练习中,你会放松,你将会少怕,当你不怕时,你将会更松,这是真的,一个人是能达到的。】
略评: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人这样说,对心理与肢体的关系,作了简要而精到的剖析。郑曼青先生真是一位让人敬佩的明师!
(6).2005-6-23 星期四 阴
我想,这可是一项美妙的娱乐,它是向内心追寻而产生的,所以它会深刻。任何联欢会都不能把我挑动,因为我为自己数以亿万的细胞开了联欢会。更不可思议的是,可以看到宇宙母亲在微笑,听到生命之河在奔流——那正是平日所一直忽略的风景。我告诉自己,为了到达内心深处,千万不要粗暴地驱使,不要轻率地滑过,不要找理由放弃。
每一个人都有无限潜力,然而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自信,反而常常觉得距离希望很遥远。我想,许多认为不可能跨越的障碍,是因为被自己的思想所束缚。若认为自己很失败,那决不是肉体的失败,而是思想的失败。除非老弱病残,正常的人都是有弹性的,是可塑的,关键在于训练。长久以来,我们已经训练有素了,被不良欲望和习气所训练,变得越来越紧张压抑,变得躁动不安。我们必须被重新训练,生命才有价值和尊严。
(7).2005-6-25 星期六 睛
很多人都主张:“练拳要体会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还好理解,静是什么?是肢体的停顿状态吗?还是脑电波接近于水平呢?当我们感觉很静的时候,可能身体正在动,然而却不会扰乱整体的静相。而有时候,即使身体像一尊雕塑,可是心中动荡不已。那么,是否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动是对于形体而言,静是对于心态而言。我想,若更精确地说,动与静,应该都是拳势演变过程中的个人感觉。拳中的静意,不是死气沉沉,相反,越静就越活泼,越有灵机,所以说“静中有动”。而不管如何举动,都不妄动,全以神行,那么也就会“动中有静”。据说功夫越深,静境也越深,不但自己脱然若遗,甚至旁观者都为之感染。啊,可惜我无缘亲睹。不过,我现在也可以略略体会那种境界,譬如练云手时,随着重心的逐渐转移,由腿而腰而手,整个身体都在动,我会时时注意检查各部位是否松柔,因此动作非常缓慢,在衔接处,身势稍一沉,明显感受到中正安舒的味道,但是我更加注意在动作过程中的体验,无论身、手到何处,都刻意追求中正、安舒、自然。有时候,似乎身体没有动了,手没有动了,然而意仍在动,在这种拳意不断而拳势若断的情况下,静的风光若隐若现。如同书法艺术的中锋涩势行笔,增大柔毫与宣纸的摩擦,产生力透纸背的效果,身与手,在空气中涩势运行,也更易沉着和引发静相。
(8).2005-6-29 星期三 阴
好不容易有一天休息,于是来回坐车三个多小时,只为了学得几式拳架子。然而归来的路上,忽然有些心酸。据说好老师都是诲人不倦,唯恐学生没有学会,为什么我遇不到这种老师呢?为了学拳,我不会舍不得花钱,可是当师生关系只变成金钱关系,不知道我该为自己悲哀?还是为太极拳悲哀?这一次去,老师安排一位师兄教我,这位师兄又安排一位小兄弟教我。他才19岁,看他打架子还挺顺,就问他练了多久了,他说他就住在拳馆里,得老师亲传,天天没事就练,已经一个月了。言谈之下,我发觉这个人还挺敦厚朴实,我很喜欢。他示范的时候说得很详细,有时还手把手来教我,让我十分感动!我觉得他没有敷衍的习气,但愿将来不要被污染,成为一位好教练。
(9).2005-7-2 星期六 阴
常常看到一堆人围着麻将桌,我真想找他们借点时间。我可真够忙的,做什么都没时间。许多好书,暂且放下,许多朋友,不去问候,许多追求,冷落一旁。自从学太极拳以来,我就是这样过。每天晚上练拳,都要十二点多才休息,经过香甜一睡,白天工作谋生。算一算,似乎损失很多,于心不忍,然而古人云“有得必有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只能叹息。不知道可以坚持多久,最怕就是像三年前一样半途而废。然而我的性格,不管学什么,只要真下了决心,就一定要学好,我会不惜代价,一定要学到身上。相比较以前,现在的我,思想更成熟了,不会再随便挥霍青春了。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检讨一下,第一句话我做得不够好,幸好还有一点时间,要做到后面的几句话,现在还来得及。
(10).2005-7-7 星期四 阴
练太极拳苦乐皆有也。不同层次,苦乐亦自不同。若臻高深境界,纯以神行,虚无空灵,随意举动,自成法度,其中之乐岂可以言语道尽哉?然彼时几近西山日暮,人拳俱老,向造化所借之身体,转眼亦将归还,正是大苦也。若有缘入佛,通达三世之理,视平生如昨梦,处轮回若险道,或悟自性本空,或归命无量光寿,则拳理与佛理豁然贯通,亦当无所畏也。可惜众生暗钝,佛道幽远,几人到得此境?今我之苦,在于未亲近明师,身边亦乏益友,不免歧路蹉跎,浪掷精力。况且生当壮年,家庭无着落,事业无成就,每见同辈奋发有为,初具规模,思及父老乡亲,此心歉然,逐改唐寅诗自嘲曰:
怅怅已过少时年,百丈游丝仍惹牵。
莫笑遇苦多惆怅,休怪逢情甚可怜。
故土犁花杯上雪,南国芳草梦中烟。
熔融两袖黄金泪,缠绕三生太极拳。
老后思量应不悔,披衣划弧院门前。
太极拳者,非是小道小术,以毕生之功,遍历甘苦,方可期造乎奥境。陈鑫谓:“一层深一层,层层意无穷。”一层自当有一层之苦乐,我今不能悉知究为何也。然我今者,每习拳之后,骨节酸痛,站而不欲坐,坐而不欲站,不亦苦乎?其间须心无旁鹜,舍弃一切,损我其他之所好,失我其余之快乐,此亦苦也。细细数来,还有多少?不提也罢。而间或悟得一二,神理偶现,则谢天谢地,一片欢喜。如我昨夜行拳,自感百骸畅顺,挥洒旋转,罔不如意,忽然之间,记起拳谱“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之句,如有耳提面命,顷刻了然于心。乃更为放开手脚,从前所疑如何舒展大方,如何气魄雄伟,皆涣然冰释矣。再读前贤遗诫:“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问得几时?小成则三年,大成则九年,至九年之后可以观矣。”岂不信乎!
(11).2005-7-19 星期二 晴
老子说“正言若反”,我看到多种不同解释,有的甚至非常好笑。其实,联系到老子前面那句话,关于水的柔弱与刚强之辨正,我们应该可以领悟到,这里老子指出了咱们思维上的误区。如太极拳,练的时候要慢,要轻,这就是“若反”,然而用起来,才能真正又快又猛,是为“正言”。可是由于这个“若反”,许多人就认为这个拳是老人拳,派不上用场,还有的甘脆反对年轻人学太极,真是可哀可叹。正与反,有时候显得滑稽,我们可以在生活中验证:看起来正确的竟然错了,看起来错误的竟然对了。由于拳理通于做人之理,所以我觉得,真正通了拳理的,一定很会做人。根据老子的话,我还可以推论,深得太极拳精髓之人,他真正所练的东西非肉眼可见。禅宗讲“以心传心”,太极拳门师徒的授受大概亦是如此吧。
(12).2005-7-31 星期日 雨
前一阵子大家都掉在火炉中,据说商场里的空调陷入哄抢。一旦清风微拂,甘霖轻洒,人也似乎安舒很多。以前还懵懵懂懂,好像世态炎凉与我无干,而现在我发现这练拳效果与天气关系很大,于是也不敢轻觑这风云变幻。热起来的时候,似乎人最容易累,而转凉之际,却好像不知疲倦。难怪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老子此话本意很深,请恕我浅引之)。所以,趁气温下降,应该要抓紧时间多练。自决定学拳之日起,我每日都铁定两个小时练拳,也算坚持了两个多月,自觉每天皆有所收获,可惜很多的体会无法以文字表述。然而我需要忏悔的是,在大好的形势下,昨晚我因为贪看一部电影,练拳时间滞后,为了保证十二点钟就寝,最后仅仅练了一个半小时还不到。我似乎有变懒的倾向,这是应该警觉的。当然,我也不想用时间来压迫自己,那无异给自己上一把枷锁,那也与太极拳的精神背道而驰了。我想做到的是,在一定限度内,体验身心的自由自在。
(13).2005-8-17 星期三 晴
工作一天回家之后,感觉并不轻松,吃过晚饭就无所用心,懒洋洋一躺,就“关机充电”去了。一般要到九点钟方才爬起,可是感觉心如死灰,四肢无力。于是稍为活动一下,做基本功半小时之后,才脱胎换骨,满身轻爽。然后练拳架,管他是否狼籍,从东墙打到西壁,好几个来回,直到十一点还意犹未尽。然而十二点是一定要就寝的,所以留些时间来洗澡洗衣服。如果每一天都是独立舞台戏,我就这样演出了尾声,而且自己就是唯一观众。
岁月漫漫,曾经鲜活的一幕幕,大部分会变得模糊,甚至成为空白。每一天都是这么短暂,数不清的种种感觉瞬间即逝。在那些美妙或者苦难的时刻,常常无以言传,文字追赶不上,更挽留不了,唯在心中留下影子。我常想,过去留下什么?现在做了什么?又拿什么献给未来?我知道,既然还存有这样的疑问,就说明没有进入“太极状态”。拳就是心,心就是拳,既然号称“太极”,怎么不能坦然安住、宁静致远呢?我也知道,太极拳如陈年老窖,决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时间考验和沉淀,那么,每一天就不要让它空过吧。
(14).2005-8-18 星期四 晴
想起了电视台一个著名的节目——同一首歌。老歌新唱,尤有异趣。接着想起了太极拳,花繁叶茂,同根相连,无论哪家哪派,都是——同一个理。虽然打的是同一个理,却不碍行者独异之表现。我收藏了几张演练太极拳的VCD,有幸略睹各种流派风采,由此而看到了练拳人不同的个性。虽然个人鉴赏能力还非常初级,但也感觉得到太极拳内在的艺术性格,流露着行者之修为与气质,足以予人无穷发挥。何敢妄评诸家长短,相形之下,对自己倒更加不满。不用摄影或照镜子,我都自知此身有点惨不忍睹。现在连架子都不准确和熟练,一切皆成空谈。
(15).2005-10-21 星期五 晴
风尘混混中,随团去云南旅游一趟。本月十九日,最后一天,最后的风景点,是在昆明“近日楼”一带。而给我此行带来圆满句号及无穷回味的是,终于在近日楼前见到极为仰慕的张宏老师。张宏老师与其父张义敬先生合著了新版的《太极拳理传真》,为继承和弘扬太极深义作出了新时代应有的贡献。喜读此书之余,在心中也悬着一种疑问,或者是一种好奇吧,那就是要亲见作者究竟是一位怎样的高人?缘份还算不差,终于见到了张宏老师。
从小就受李雅轩、张义尚、张义敬等前辈熏陶和培养的张宏老师,正当四十多岁的盛年,给我的映象像三十岁般的年轻。他在当前主流武术界中似乎没有发出什么声音,然而看到了传说中“牌位先生”的风采再现,看到自然、洒脱、平易、亲切、温和等人文气质的真正持有,我仿佛是在与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亲密接触。
张宏老师如其父一般,大隐隐于市,淡泊于名利,八抬大轿难以请出江湖,却会在人堆里擦肩而过。他不靠太极拳吃饭,反对把太极拳神秘化,因此走近他的身边,是一件轻松而朴素的事情。我虽然是初学者、门外汉,冒失地将他从昆明请出来,但是发现自己就像他乡遇故知,无须将他看得有多高、有多深。而与他这三个多小时的相逢,所带来的感受和影响,我相信将会是一生。
张宏老师说,太极拳是一门学问。我想,在急功近利的今天,有多少人真正潜心于学问?他告诉我,义敬老先生对于拳艺孜孜以求,以八十岁的高龄还不断地有所体悟,而他今年回去与老父亲见面之后,也觉得自己另有进境。太极拳太抽象了,理论文字大家都熟视,而功夫是一步不到一步迷,因此必须用心去努力实践和印证。他深情地谈起李雅轩老先生,无论为人之刚正还是拳上的成就,永远都是我们的典范。
由于个人的浅薄,我提不出什么好问题,加之行程仓促,使这个珍贵的请教机会,看起来像寻常聊天。张宏老师还谈到许多。比如,要把拳谱放到核心位置,真正看懂了拳谱在说什么,其他千言万语则如废话。学拳的偏差和歧路极多,往往自以为是,不知不觉,欲真正有所得,必须跟随明师。若有幸寻得明师,最重要的,是要听话。
我忽然想起自己前段时间有一个感悟,是对是错心中没谱,于是问张宏老师,脚下能借大地之力,在拳架中可否着意体会借力?老师说,借地之力非常有限,找拳架中的借力,不如找节节贯串,找松柔,这里面可以无限。接着张宏老师示范动步中如何节节贯串,令我茅塞顿开。
我向张宏老师请教何为“劲道”,他让我直接体会一下太极拳之劲道。他伸出一指,轻按在我的胸前,开始我没有感觉,然而渐渐觉得一股力量如长江大河,源源不断地透过来,且越来越坚实而深厚。他又在我双肩轻轻一拍,我就像触电一样站立不稳。他很随意地伸一只手臂让我托住,只感觉极为沉重又极为松软,真的是如棉裹铁。老师说,他只是略为让我感受一下,如果真正动手,越过分寸,太极拳使人伤筋断骨是平常事。
我们共进午餐,我发现他饭量不大,他开玩笑说这是学太极拳的好处,除了这个节约粮食之外,还可以少睡眠、多工作。我想,这正是长期习练内家拳,修为日深,习气减轻,因而达到的体能状态。老师蕴积四十年之功,非一般人可效仿。我在饭桌上无不是狼吞虎咽,然身体瘦弱,偷懒贪睡。
张宏老师也感叹年轻人练太极拳非常难得,人们对太极拳有太多误解,无可奈何。若认识到这是一门学问,才发现要学好太极拳是多么困难,比世间做纯粹学术研究而取得专业成就还要难。我再次听到他说起义敬老先生在《太极拳理传真》中的话:太极拳只有两派,一派对了,一派错了。要练好太极功夫,首先要明白前进的方向,否则不如练散打、跆拳道更实用。
我想,面对这个时代环境,我所能做到的,许多人都做到了,而我做不到的,也有人做到了。怀抱着赤子之心,纯净的信仰永不移易,通过某种载体,都能回到真谛的世界。而我能够感觉到张宏老师,太极拳是他精神家园的香格里拉,他活在一个令我向往的世界。刻在心中的印象,也许无法用文字来呈现。重返忙乱的生活节奏,如何赶上高山流水的雅调?但愿与张宏老师后会有期。
(16).2005-10-27 星期四 阴
这几天走架子,终于算是慢下来了。以前虽然求慢,但自己计算时间,比预期总要提前三四分钟。现在总结一下,应该是心气未沉、用意不细之故。如今,觉得有了新方向,要照张宏老师说的,一举一动,都要分清虚实,要体会节节贯串,追求更松更柔。我记得那天看到张宏老师示范,心中立刻就很惭愧,暗想:原来我的拳架是多么粗糙啊!还有点自我感觉良好呢!所以回来后,给自己补课,抄了一遍拳谱,又常常琢磨些道理,这架子不知不觉就慢下来了。虽然仍不理想,但自信已是大有进步。
感谢笔者的记录,感谢把学拳心得可以公布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