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让村民们不用再通过伐木、捕猎谋生活,大家便一心想着把这片土地守护好。
“事实证明,保护生态这条路走通了,也走活了。”岩翁感叹道,基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班洪村才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如今,走进俗称“观象第一村”的班洪村下班坝组,农户住的、种的、养的都成了风景,乡村发展有了旺盛生命力。
让大伙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背后,岩翁没少花心思。
2019年,在班洪村即将脱贫出列时,章略老寨有几户人家担心不能继续享受政策,迟迟不肯签字。最后,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请老支书出马。岩翁立马赶到章略老寨,跟他们讲村子在困难时期如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故事。还没讲完,几户村民就都签了字。
老支书们有了接班人
佤族群众素有爱国守边的光荣传统。小时候,岩翁的梦想是参军入伍保家卫国。很多次,他梦到自己穿着军装,跟战友们守护在边境线上。
多年前,岩翁借到一套军装,试穿后,越看越喜欢,便一口气跑到照相馆拍了“军装照”。如今,这张照片依然保存在他家的相册里。
2013年,受岩翁影响,他的大孙子参军入伍,岩翁兴奋得睡不着觉,“我们家终于出了一个当兵的人了!”
多年来,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岩翁始终冲锋向前。1998年,在全村最偏远的章略老寨,为了打通一条路,他硬是领着群众一点一点地挖,当年就挖通了8公里;2001年,在下班坝组,他发动党员和群众,拉来沙子和石头修通硬化路……
班洪村村民张光军有一手好厨艺,在岩翁鼓励下,2016年自主创业开了一家餐馆。餐馆在马路边上,一到节假日就顾客盈门。“贷了几万元的款,不到两年就回本了。”
岩翁是沧源边境村老支书们干事创业的缩影,他的老伙伴们也都没闲着。
班老乡下班老村老支书赛金长期坚守在边境疫情防控一线。“天气炎热、蚊虫叮咬都不算什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把边境的一草一木都守好,把爱党爱国爱家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下去!”他说。
老支书三木嘎所在的班老乡帕浪村,居住着汉族、佤族、傣族等多个民族。退下来后,他仍然秉承“各族群众是一家,世世代代不丢伴”的族训,带领村民搞好民族团结,还协助村两委抓好党员培训和群众教育管理工作。
“群雁高飞头雁领,船载万斤靠舵人。”这些老支书和长期扎根边疆的党员干部,是带领群众守边固边、脱贫致富和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心骨、领头雁。
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老支书们有了继续扛起重任的接班人。
2016年,38岁的赛茸接过岩翁的“接力棒”。他在上级党委政府支持下,在下班坝组建设栈道、观景台等设施,打造庭院微景观,开办全乡第一个蜂蜜加工厂,2019年还成立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2021年5月,296户入股农户拿到了合作社发的30余万元现金分红。
“我们永远要跟党走,继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赛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