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原创稿
中国获得“苏沃洛夫突击”项目第一名。郭正燮
中国获得“晴空万里”项目第一名。王俊燮
中国名列“安全环境”事业团体第一。张永进照片
西北沙漠,电车咆哮;丝绸之路配城,军营聚集。
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也是西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9月4日,为期14天的“国际军事大会-2021”库尔地区大会圆满结束。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埃及、乌兹别克斯坦、委内瑞拉、越南等7个国家的18支参赛队围绕"苏沃洛夫突击"步行车队、"晴空"便携式防空导弹队和"安全环境"核生化侦察队三场比赛展开了激烈角逐,为全世界带来了精彩的比赛。
今年是陆军第四次在库尔勒举行国际军事大会。今年比往年规模大,体育场设置更接近实战。在场上激烈较量,在场上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各参加国军队在国际赛场上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使库尔勒塞地区成为本地区军事交流合作的重要品牌。
烟散了,想了很多。笔者在看着中国参赛队摘金结果的同时,也看到他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推进实战训练,继续为陆军的变化和发展而努力的艰苦努力和坚定决心。
在体育场赢得金牌当然值得庆祝。战场胜利是最终目标——
“只有像战争一样比赛,体育场才能扩大到战场”
经过训练学习战争,从体育场走向战场。战场很复杂,游戏规则不可能很简单。战场更残酷,所以比赛条件必须苛刻。
第一组第一名,射击战第一名,接力赛第一名!过去几天对“安全环境”项目参赛队员、陆军81集团军某合成旅上等兵刘顺那么刻骨铭心。1998年出生的刘顺是中国第二次的次长兼侦察员,首次参加国际军事比赛,他在与战友的密切合作下,包揽了“安全环境”项目的3个单独冠军。
“夺冠只是起点,我更看重的是以后在战场上得到正确的毒判,保护周围战友的安全。”比赛结束后,23岁的刘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话,多了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和可贵精神。
和刘顺一样,以体育场为战场的“晴空”项目中国参赛队领队、第83军某旅杨金龙,首次带队参加国际军事比赛,就率领球队包揽了“晴空”项目技术比赛、多能比赛、综合比赛第三阶段冠军、团体冠军。这样骄傲的战绩足以让杨金龙从梦中醒来,但他真正想做的是把这次比赛作为跳板,让训练更接近实战,让胜场更有自信。
“通过参加比赛,学习了场地设置的难度、内容组合设置的强度、防空兵目标显示的难度。”杨金龙在接受众多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未来的实战训练中,要制定各种理念,扩大实战训练条件,要有困难,要让官兵们有战斗、奔跑和强大的心理能力。
"战争不同于靶子。如果昨天我们击中了靶子,今天我们就要尽快学会战争。”杨金龙和刘顺的想法也是组委会领导人期待的。“在和平时期,很难从实战需求出发,按照战争逻辑设计比赛项目和判定规则,把体育场作为胜战能力的检查场,让战斗力生成的磨刀石使体育场的‘靶子’更靠近战场,我们就能离胜战的目标更近一步。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记者王俊今年首次参加了“国际军事大会”现场报道。他发现拍摄这场比赛比以前参加训练等大任务更困难。发现很多壮观的场面不能拍摄,只能在规定的安全区内拍摄。导弹射击、高射机枪射击等想拍的精彩场面没有去,一个个变成了“危险地区”。
记者之所以感到如此“尴尬”,是因为体育场离实战更近。
月壁高度设定为战车性能的峰值,涉水深度接近装备极限,目标显示时间从固定值改为区间值。与往年相比,今年“苏沃洛夫突击”项目的难度大大增加。出战队员全智贤龙表示:平时要挑战极限,才能在战时更多地战胜敌人的气力。只有这样,才能为战争做一切,才能为胜利做一切。
“安全环境”项目在化学侦察作业区将往年发出的12个侦查毒管减少到9个,这意味着侦察员在没有空闲侦查人员的情况下,可以辨别随机放置的毒药种类,如果出现失误,无法完成判定,队员们必须没有失误。
“晴空”项目在技术战中增加步枪射击,在多能赛中增加高射炮机枪进行模拟移动轻型装甲目标射击,目标距离不固定,不整改,同时目标紧贴库尔戈比首选项,全面检查防空导弹兵班的战车驾驶、导弹射击和轻型武器射击。
技能,而且对每名队员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一种极大考验。目光要定向赛场,更要盯紧战场。赛场设置越贴近实战,部队在未来战场越能打赢。事实上,国际军事比赛很多项目和规则的设定和修改,都是着眼战场所需,并融入各方在战场上的实战经验。正如库尔勒赛区中方领队刘立峰所言:“比赛项目和规则最初的设定,以及后期的调整,都是从实战出发。”
学习别人的长处,贡献自己的绝招——
“比金牌更重要的是在军事交流中进一步增强打赢能力”
打赢能力乃军队生存发展之本。
站在高处看国际军事比赛就会发现,他不仅是金牌数量的比拼,更是各国军队打赢能力的较量,还是学习借鉴各方优长、提升自身能力的平台。
谁能更好的抓住这个机会,谁就能在比赛中做到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8月28日,“晴空”项目多能赛拉开战幕。比赛现场,白俄罗斯参赛队的一名导弹射手发射出的导弹精准命中高速靶弹,空中开花,瞬间吸引了现场观众的眼球。
从备赛期间的成绩不佳,到比赛时的“空中开花”,白俄罗斯队之所以能有跨越式进步,除自身努力外,离不开中国队的无私帮助。
今年的“国际军事比赛-2021”中国库尔勒赛区,各国参赛队大都使用我军装备进行比赛。为缩短适应性训练时间,中方为外方参赛队派出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对装备使用、训练方法倾囊相授,赢得各国参赛队高度认可。
“安全环境”项目备赛期间,外国参赛队观摩中国队的化学侦察作业,当看到从27种方案随机抽取一种方案,只用不到30秒就能完成判毒时,大呼不可能。为此,中国参赛队毫无保留地将训练方法无私传授,让外国参赛队的成绩提升近1分钟。
倾囊相助赢得友谊,真诚交流共同提高。
俄罗斯参赛队员为练就“百步穿杨”“空中开花”的本领,每次都选在太阳直射强的环境练观测目标、风沙尘土里盯着靶子练观察。为练就过硬的驾驶技术,驾驶员每天驾驶战车一遍遍过涉水场、飞车辙桥、跨防坦克壕等,形成一套“肌肉记忆驾驶训练法”。
委内瑞拉参赛队由于对装备和场地不熟悉,加之其对规则掌握不透,派出的参赛队成绩不理想。但即便如此,他们依旧在训练中抓紧一切机会和时间提高成绩,比赛中即使有一些失误,却不轻言放弃,努力坚持到完赛。这种认真专研、全力以赴的精神令所有人敬佩。
浅海里生不出赤蛟龙,围墙里跑不出千里马。前来参赛的外国军队,有的经过实战历练,赛场上的一举一动均用生命和鲜血换来,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晴空”项目裁判长助理魏光辉介绍,俄军从多年实战中练就的严谨细致,委内瑞拉队面对困难时的顽强坚韧等,都值得我们学习。通过近距离与外军接触交流,借鉴外军训练的好经验、好做法,有助于我们取长补短、学以致用。
开门练兵,开得不仅是一扇门,更是将官兵脑海中的对手放到现实,通过与其交流探讨,仔细剖析其技战术特点,去粗取精,取长补短,督促官兵练就高对手一环、多对手一米、快对手一秒、胜对手一招的本领,缩短从知敌到胜敌的差距。
颁奖结束后,笔者发现我军官兵并没有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参加这次比赛,自己对下一步如何实战实训,心里更有底、方向更明确,他们还将把宝贵的比赛经验传授给身边战友,发挥好“酵母”作用,培育出更多胜战尖兵。
比赛数据可追溯,裁评结果零失误——
“科学智能的裁评系统是赛风训风的有力保证”
战场也许没有公平可言,但赛场必须以公平为要。
“我对裁评结果没有异议!”
在“晴空”项目裁评室,这句话出现的频率最高,往年需要争议近一天才能得出的裁评结果,现在仅用1个小时就能得到大部分结果。
8月24日,“晴空”项目技能赛刚结束,裁评室内的裁评系统就已经显示出部分成绩。各国裁判到达现地后,经过逐一查看验证,实地核对与裁评系统评判完全一致!之后,各参赛国在裁评室内几乎没有争议,现地核实后直接签字确认。
如果将整个赛事比作人的身体,那么裁评规则就是人身上的“筋”和“骨”,让赛事公平的准则立得住。任何比赛都应有科学权威、严谨细致的规则,这样才能集聚各方参与,才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生命力。
“智能加人工,客观、准确的裁评系统,以及专业、严谨的能力素质,让工作人员更有底气。”“安全环境”项目裁评保障队副队长徐振东介绍,为确保国际军事比赛公平公正,库尔勒赛区建立智能运维、综合态势、主控系统、视频辅助裁决四大综合裁评保障系统,实现边裁现场裁决,成绩自动生成,自动感应计时等功能,确保各类裁评精准无误。
笔者在各赛场裁评室看到,比赛时,综合态势系统自动采集的数据跃然屏上,让人眼花缭乱。各竞赛组裁评保障人员告诉笔者,这些数据仅是裁评系统里的“冰山一角”。库尔勒赛区“苏沃洛夫突击”“晴空”和“安全环境”3个项目,不仅比谁冲得猛、跑得快,还有很多模拟障碍的检测避让,仪器武器的操作使用等细节。一旦存在扣分数据对总成绩影响较大时,就容易出现争议,这时就需要调取现地边裁提供的数据。
评判保公正,数据是关键。据了解,各项目赛场分别配置100余名现地边裁,分布在各个易失分障碍点位,与裁评系统同步联动,利用手持裁决终端实时提供裁评扣分数据。同时,为确保上传数据的真实性,各赛场裁评保障人员借助手持DV、高清摄像机、固定摄像头和空中无人机等“空地一体”,全视角采集各易失分点位画面,赛后分类留存备份供裁评使用。
不仅如此,在数据处理上离不开裁评控制室内的“智慧大脑”——主控系统。它能自动汇总裁评系统采集和边裁实时提供的数据,并快速计算最终成绩,并呈报裁评室,供各国裁判查看扣分细节。该系统还可以导出边裁判罚信息,包括罚时原因,罚时时间和边裁ID,便于有争议时及时溯源。
“这次比赛大量运用科技检测手段,建立相对智能化的裁评系统。如果出现争议,裁判长可现场查证,及时做出公平公正裁决。”“安全环境”项目裁判长助理冯正超介绍。与此同时,组委会在各项目成立裁判委员会,由各国参赛队1名裁判组成,享有同等表决权,进一步保证裁评工作公平公正、阳光透明。
“裁评水平是确保国际军事比赛举办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陆军办赛领导小组领导说,比赛竞技总有胜负输赢,科学公正裁评才会消除争议。
场上激烈竞争,场下互学互鉴——
在“掰手腕”与“手拉手”中深化合作交流
场上竞技比拼你追我赶,场下互动交流增进友谊。
在“苏沃洛夫突击”项目比赛开始前,一位俄罗斯参赛队队员向中国参赛队队员王振宇展示了他手机中的一张照片:2019年,他曾与朋友来过中国。两年后,再次来到中国,他不禁想起曾经在中国的那段时光,并竖起大拇指为中国参赛队加油。
自“国际军事比赛-2021”中国库尔勒赛区开赛以来,不论3个项目的赛况如何,各国参赛队之间总会为对方加油、鼓劲,也会为他们的精彩表现点赞。
“既要重成绩,与对手‘掰手腕’;又要讲友谊,与大家‘手拉手’。”“晴空”项目组织计划办公室主任王书岭介绍,为了让各国参赛队有更好的比赛成绩,陆军专门组建由院校专家、专业技术能手和教练员组成的培训组,对各国参赛队员进行理论指导和专业辅助,帮助各国参赛队员熟练掌握武器装备操作技能。
场上激烈竞争,场下互学互鉴。从装备抽签交接到后勤保障,从熟悉赛场到学习赛事流程,从授课讲解到切磋技艺,各国参赛队都在互帮互助。
“谢谢中方准备的蛋糕,这样的生日很有意义!”前不久,在比赛还没正式开始前,白俄罗斯队就收到一份突如其来的惊喜:中方为即将过生日的几位白俄罗斯队员举行了一场集体生日。精心准备的晚餐、音乐与生日蛋糕,让身处异国他乡的白俄罗斯队员,感受到了来自朋友的温暖。
9月1日,正在参加比赛的乌兹别克斯坦队,迎来了他们国家独立30周年的纪念日。为让队员们在这一重要的节日里,感受到中乌友谊的温暖,中方特别协助他们拍摄了具有纪念意义的“30”造型,在异国他乡向他们的祖国发回祝福。
在库尔勒赛区,政工外事组还开设了文化交流中心和装备展示区,为各参赛国统一分配展厅。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展区规模更大、品种更多,充分展示出各参赛国的特色文化,以文会友、共书和平的氛围更加浓厚。
无论是赛场外的工作人员,还是赛场上的参赛队员。比赛期间,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彼此加油,并收到了热情的回应。赛场上,每当中国队出场时,备赛区其他国家的参赛队员们也都欢呼鼓掌、加油助威,用中文大声喊着“中国必胜,加油!”
“坚持开放包容的姿态、热情热忱的态度、周到细致的服务。”通过利用承办国际军事比赛的契机,使各国友谊的桥梁牢固缔结,各国军人在这里互帮互助、互学互鉴,在“掰手腕”与“手拉手”中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许多队员表示,通过“国际军事比赛”这样一个沟通交流平台,可以进一步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在互学互鉴中架起友谊的桥梁,播撒和平的种子。(张圣涛、周远、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