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关于兄弟的说说——关于兄弟的说说好长时间不联系…

时间:2022-12-08 16:37:1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胡正清


论及手足情,打量一番古今文史,让我的目光能够久久停驻的,无疑只有苏轼兄弟。苏轼兄弟的手足情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一样,是悠悠历史中璀璨夺目的华章。

读宋史,读宋人文章,总感到三苏的出现是一个奇迹。非但是宋代的奇迹,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这里按下不表。我想说的是,苏轼兄弟在仕途与文学上的一生相随,也是个奇迹。只要一闭上眼睛,我就能看见二人患难与共,并肩携手的情形,他们的容貌、神态,他们的风格和气度,似乎都完全一致。当然,事实上二人的性格截然不同:弟弟沉稳,哥哥锐进。但性格的不同丝毫不影响手足之情。因为他们的志趣同,心相通。

《宋史·苏辙传》:“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自从进入仕途,兄弟二人的命运就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驶着同一只船,并始终有着同一个方向。一开始,他们就都是敢干直言极谏的人,他们都通晓历史、通晓政治,政论史论皆纵横滔滔,气贯长虹。他们因才略而被任用,也因才略而罹祸。当兄长被一贬再贬时,弟弟的日子也很不好过。弟弟的官运似乎好些,这与他沉稳淡泊的处世有关,但最终还是避免不了厄运:他和兄长一样被放逐于蛮荒。大体而言,苏辙的不幸遭遇主要由苏轼使然,但做弟弟的从未有丝毫怨气。读苏轼兄弟的诗文,你会发现他们兄弟二人之间一生从未停止过彼此激励和慰藉,他们之间的关爱实在是世间罕见的。令无数人感慨无限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实际上正是哥哥想念弟弟的结果。中秋之夜,欢饮达旦,大醉;而越醉越能大悲大恸,于此时刻更加倍思亲。读苏辙的文章,尤其是那篇倾尽他心力的长达七千字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你就能明白真正可歌可泣的手足情是什么样的了。我相信,那篇文章真正是蘸血写成的。当你读到“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皆迁于南,而不同归。天实为之,莫知我哀”以及“念我伯仲,我处其季。零落尽矣,形影无继。嗟乎不淑,不见而逝!号呼不闻,泣血至地”这样的句子时,心灵怎能不强烈地震撼!当你发现兄弟之间竟可以如此相通,又怎能不为之感奋!

不仅如此,苏轼兄弟在文学上也是息息相通的。尽管他们的风格大相径庭,他们却能彼此欣赏而不是互相诋毁。“兄之文章,今世第一。”(苏辙《祭亡兄端明文》)这是一直视兄长为师长的弟弟的肺腑之言。这个看法即使在今天来看也是恰当的。而哥哥对弟弟文章的评价是:“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这句话既体现了哥哥对弟弟的了解和尊重,又客观地反映了弟弟的文采风流。“其高处殆与兄相迫”,这是对苏辙文章的真实写照。

在苏轼兄弟之前八百多年,有曹丕、曹植兄弟。曹植因为才华胜过乃兄,一生备受其忌恨,备受其煎迫,以致于正当盛年就郁郁而死。曹丕做着皇帝,该有的都有了,却始终提防着心灰意懒的胞弟。这样的兄弟倒是没有的好。在苏轼兄弟之后八百多年,文坛上有大名鼎鼎的周氏兄弟,又留下一段扯不清的手足官司。周树人到底有长兄风范,而周作人毕竟也非皇族显贵,猜忌是有的,加害却还谈不上,以至于井水不犯河水,形同陌路。这样的兄弟也是没有的好。而像苏轼兄弟那样真正血浓于水、息息相通的手足情,如果没有,则人生就必然少却一种生趣,世间就必然少却一种景致了。

2002年5月8日夜于独步斋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