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花样游泳特约投稿|姚贤华
2021年12月11日,越众圆桌,小提琴《月亮代表我的心》,蜡烛,香槟,掌声,鲜花,蛋糕。230号人聚在一起,围着长寿唱生日歌。
这是个大日子,威什老师,联邦90。
我们和威什老师一起拍了照片。
抱着理想信念决不退缩的智者、哲人、思想家憧憬着“生来就苗条、不怕、角爆”的铁骨,心中有痛,有话要说。
几十年来,他一贯、自由地呼喊、满怀希望、光明地向前迈进,为一代年轻学者,构建了自由学术的发展平台,使他们朝着更广阔的未来前进。
元老师希望上帝再给他十年,他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手头有两本书(每本450万字,其中一本《民国大败局》,明年完成)和200万字左右的文集要编纂。
因为生日,学生们在香港熊敬明老师的指导下,将上次“元老师教室”的照片、肖像、讲义和评论摘录成了《年方九十》纪念册。人手一本。元老师生日会议的10年愿望使纪念手册有了期待的续集《年方一百》。
熊敬明老师摘录的《年方九十》纪念册。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有幸在宝珍的帮助下收集了《古诗》作为印刷本三部曲。
如果2020年12月自生的《风骨风情人生》是第一份“原始诗90生日礼物”,那么之后2021年1月自生的《新文化运动——文献选粹与解读》 《晚清大变局》是“生日礼物”中的第二份。
三本书命运多舛,共同特点如下。
第一,为了准备出版,反复写了序言。
第二,所有阴差阳错,希望出版或审判;
三四本书的核心关键词:说实话,说自己想说的话。
第四,元老师的孩子们定制自己的人本,让《自己的命运》的书走自己的路。
01
《风骨风情人生》
张扬个性,扩大呐喊
《风骨风情人生》,大十六开篇,硬纸封面,作者处书Wisi,《笑材》走的田良文椭圆人。
《风骨风情人生》封面
元老师的书房以“笑”闻名。正如他所说,“我快乐的是人间的事、笔根、考古、监禁、笑、笑”。" "
他在一篇文章里写过自己喜欢的笑。比如每天笑三次,嘲笑天下滑稽的人。笑了两次自己的成就和失误。三笑有幸生活在多姿多彩的希望和黑暗共存的时代。
所以“笑材”的名分其实得到了这个名字。
袁老师的笑确实招牌很经典。像无线电波一样传递着密码一样好的信息。
原始诗老师
从《风骨风情人生》序言可以看出,元老师是2009年第一次写的,原来是11年前要出版的书。
当时元老师很乐观,他满怀信心地说:“扣人心弦是老师的风骨。写着“上不信任下天子,豪帝侯”。历代骨鲨创造了中国文化的凄美。20世纪后半叶的遗风没有熄灭,石头缝里的蜡烛照亮了灵魂的光芒。”他说虽然到不了,但心里向往。
这本小书首次公开了他的人生和心灵旅程,尺度就是师父的风骨。这本书也是为了“回答自己的困惑,穿越世界,追随祖先,消除虚妄,记录真相,记录感情,确信真相最终会得到真相”。" "
十年前,他的兴趣停留在“师父的风骨”上。
但是,我们重新读书的倒数第二句,2019年1月写的《径陡苔青雨夜行》,副标题中写着——年的旧新书
出版后记。袁老师写道:这部小书,十年前已编好,几经风雨,补充若干后来的文章,要付印了,感慨良多。十年前写好的序,依旧在卷首,时间非常醒目。
时隔十年,小书眼看又可以“出生”了。在后记中,袁老师一如既往地说他想说的话:“天天在校园中徘徊彳亍,举目是云海、绿荫、青苔、弹痕,师辈的故居。历史与现实交织,无奈与奋进的冲动共存。”
他说,陈寅恪教授在弱女子柳如是身上看到自由思想、独立精神,浩然正气必然生生不息。
古往今来,闪亮的思想和坚韧的风骨是驱赶黑暗与邪恶的希望。此书铭记的正是其中的点点滴滴。
▲本文作者与袁伟时老师
此时,他关注“闪亮的思想和坚韧的风骨”。
可是,“要付印”的小书,又搁浅了,终没有印成。
时间一下子来到了2020年,岁末,袁老师迎来踏九之际。于是,有了这么一本大气磅礴、挥斥方遒的纪念品。
这个纪念品,是孩子们的心意。
“度过风云变幻的一年,我要进入自己的90年代了,各地朋友纷纷关注,小儿和儿媳也老问要什么礼物?我喜爱宁静,书生之交重在思想和学术交流,以书香代酒香,印出此书作为礼品答谢师友,告别自己的80年代。”
记得2016年我到中山大学传媒设计学院访学时,袁老师与我们进行了交流。我也有幸几次到笑笑斋拜访请益。袁老师的大儿子大儿媳袁征章深夫妇与他同住一室,关照他的起居日常。小儿子在国外任教。而师母志明老师其时正生病住院。
在这本书中,袁老师感念家庭的圆满幸福。
他说,人生快事,莫过于一生问心无愧;儿孙正直、善良,独立自主,凭本事吃饭;彼此友爱、平等相处。我为有这样的后裔为荣。在进入我的90年代之际,特别感谢他们细心照顾,为我不必为琐事操心,做自己想做的事。
区区数言,看似朴素平常,却有千斤份量。背后所蕴含的深意,非亲历及亲近者未能体味。
▲著名画家陈湘波老师为袁伟时老师画像
书中最重头的当倒数第三篇《欢欣与恐惧交织的人生——记牵手60多年的老伴邵志明》,该文写于2017年师母志明老师脑出血住院期间。
袁老师深情地回顾了与老伴一起牵手六十多年的生活点滴。
他写道,志明听话了一辈子,1989年退休,理应在家安度晚年了,但“没想到文革结束二十年后(1995-1996),却爆发了一场家庭危机。”起因是袁老师1992年所写的《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而志明老师对袁老师所从事的中国近代史的学术进展并不了解,因而担心受怕。
之后到2006年,《冰点》风波泛起,风暴中心的袁老师睡得香吃得香,藐视嘈杂,但志明老师却震惊万分。
到2016年,她的“阶级斗争恐惧症又流露了(袁伟时语)”,看袁老师写的“茶香步健,哂观尘变”,认为哂有讥笑的意思,会让人以为对现实不满,说“年纪这么大了,平平安安就好,不要再惹麻烦了。”袁老师无奈地拿出《新华字典》解释,志明老师听完放心了。
袁老师写道:“我没给她说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就是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我不能缄口不言。”
然而,志明老师还是出现了幻听,“这些都是她内心忧虑和恐惧的流露。我忍不住流泪了。”袁老师在文章最后流露了内心的思念之情。
2018年11月袁老师来深圳,参加越众的活动,大家相聚一堂。我不敢问起志明老师的情况,怕他难过。据说,还在医院,但孩子们怕袁老师年事已高,不愿让他到医院探视,以免触景伤情。
当时,袁老师拿了志明老师写的《邵志明回忆录》,问能否在报纸上刊登?纸媒此时已转型新媒体,没有这样的版面设置,最后未能完成任务。此次这一篇也收入书中,成为倒数的第四篇。这些都收在“人生剪影”里。亲情与道义,在袁老师心里,并不冲突。他爱亲情,更担道义。
这是一份厚重的礼物,我在书刚印出时,就收到快递。袁老师题“伟时呈拙”。他说,“这一束文字若有一些可取之处,在于为张扬个性、拓展自由呐喊。” “我默默祝祷:让法治牢固生根,中国早日成为不虞匮乏、免于恐惧的沃土。”
上次得到袁老师珍贵馈赠的,是日版书《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我在<冰点>停刊风波中的遭遇和省思》的复印本。我曾在中大图书馆系统查询,只有一本,不外借。
袁老师便将所藏复印本拿出、签名并由当时还在中大任教的陈敏老师交与我。喜欢身着旗袍、有着黑葡萄一般漂亮眼睛的陈敏,现已离开中大,游学德国。当年我们曾经对袁老师的发言记录进行返复传递,有一段短暂的美好时光。
02
《晚清大变局》
历史在哪里扭曲,就在哪里突破
在《晚清大变局》第四版的感言中,袁老师说这本书初版于1992年,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原名为《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之后两次增订,分别由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易名为《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和香港明报出版社(2006年书名定为《晴清大变局》)出版。
这次第四版增加了他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所撰写的《埋葬大清帝国的两道催命符》,列为全书的最后一章。与初版相比,全书数字约增60%。
▲《晚清大变局》封面
之所以写这部书,袁老师说,写作冲动来自试图解答自己的困惑,说服不了自己的话语,绝对无法触动读者。
所以,他在1992年初版的卷首献词就写到,“史书毫无疑义应该讴歌光明,鞭挞黑暗。可是,如果视角有误、史实不全,春秋史笔也许会化为光怪陆离的哈哈镜。绝不能低估错误的社会思潮对人们心灵禁锢的严重性。”
这本书还附有第二版的后记、繁体字版跋、繁体字增订版序言。每篇内容的思想路径都一以贯之。
“要是有人问,你这部书说的是什么?除了说声‘请看目录’,我会说,这是一部探寻中国现代化的障碍和历史经验的书;也是用史料为根据说真话、说自己话的书。基本内容,是对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的来龙去脉和有关人物进行冷静考察,并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真相公诸于众。贯穿其中的还有对危害近代中国的三害思潮的审视。’”
可以说,《晚清大变局》的核心观点是——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要从传统向现代转化,有三个主要环节:
一是自由。从个人的独立自主到社会各领域的自由。
第二,以法治为基础的稳定。
第三,融入世界。
这三点既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又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基本途径。
“要了解世界的历史和全局,这些都是很朴素简单的道理。但是,为了阻隔这些现代文明常识的传播,有人把历史作为实现其政治图谋的工具,不惜编造谎言,伪造历史,让追随者如醉如痴。”所以,“当代中国的基本矛盾是现代文明与该死未死的野蛮的搏斗。”
▲越众文化主理人应宪老师的签名
1999年-2000年南京大学李永刚老师办了一个“思想的境界”网站,收集了袁老师的文章,编成专栏,并请他写几句话,袁老师挥笔写下 “从世界看中国,说真话,说自己的话。历史在哪里扭曲,就在哪里突破。”
他一直强调:“我,一介书生,一生读书、教书、写书,别无长技。要是我的文字有助于中国人识别黑白,我会高兴地说一句,尽了自己的责任。这部书说了与众不同的话,但句句都有根有据。是耶,非耶?让读者和时间去判断吧。”
03
《新文化运动——文献选粹与解读》
解疑释惑最好的途径
是直接阅读当时的文献
《新文化运动——文献选粹与解读》,自印于2021年1月广州。
说起这部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小书的艰辛旅程,2017年袁老师以题为《石头缝中长野草》,写到,“从晚清到民国,新文化运动跌宕起伏近二百年,社会转型仍是奋斗目标。研究这个过程的本书伴随五四爱国运动80、85、90和100周年,折腾近二十年,却似乎走进了看不到出口的盘陀路。”
“思想和学术成果锁起来太可惜,近日突发奇想,何不打印若干本,做为征求意见稿,分送友人斧正?于是有了这个私印本。”
▲《新文化运动——文献选粹与解读》封面
一份无奈的自白。
早在2004年,袁伟时老师就说,新文化运动至今依然是扑朔迷离的怪兽,解疑释惑,最好的途径是直接阅读当时的文献。
所以,《新文化运动——文献选粹与解读》这里呈现的不但是一部严肃的文献选集,还有他近二十万文字,剖析了这个发端于19世纪30年代而至今尚未止息的文化大潮,回应了海内外时贤的各种问难。
他说,思绪汪洋恣肆,不能自己。书生思虑、愚见、诤言,也许能对观察和思考20世纪中国之谜有所助益。
2009年,他为增订版代序写了《厘清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问题——五四运动90周年祭》,这一篇此次放在篇首,他认为多元纷争是学术繁荣的朕兆和常态,需从多个基本问题入手,才能深化对这两个运动的研究。
▲宝珍是袁伟时老师课堂的班委,默默做了大量工作
《新文化运动——文献选粹与解读》的价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从晚清到民国的关文献闪闪发光,至今仍震撼人心。
2、贯串全书的观点不失为一得之见,也许能启迪人们深思一些关系中国社会转型的根本问题。
3、就这个领域的研究而言,本书回答了有关的问难,维护了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也不讳言其失误,并记录了颇为有趣的当下动态,可作后人进一步研究的线索和资料。
说到底,袁伟时老师的作品尽是石缝中生长出来的“野草”。值得赞赏的是,它们不顾各色各样的压制和践踏,总是不愿放弃学术的尊严和现代公民应有的自由。
▲从广州赶来参加生日会的杨小彦老师的签名
三书合璧,厚重得沉甸甸。海天副社长魏甫华几次提议将书放置车上,我还是紧紧抱着,生怕被错拿或丢失。
当天,因疫情停顿多时的“袁老师课堂”重启。一个下午和一个上午的时间,袁老师从晚清到民国,从辛亥革命到皖南事变,不间断地娓娓而谈,为大家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
台下的我们,听到的不仅是趋真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一位赤诚历史学家的灼见、识见、洞见。
袁伟时老师,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