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适合愚人节开的玩笑话】如果够无知的话,每天是愚人节

时间:2023-03-12 21:17:1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有这样神奇的一天,每个人都很紧张,见人如敌,出门一定要检查鞋带,半信半疑地吃过食,就不用问了。这不一定令人惊讶,但一定会是意想不到的一天。就是3353。

当然,除了“鞋带松开了”或“老师让我去办公室”外,历史上愚人节玩得很大的梗也不少。

比如特斯拉CEO,世界上最富有的埃隆马斯克,愚人节爱好者。2017年愚人节年马斯克说:“技术突破

2018年妖魔化持续不断,经营状况凄惨的3月以后,他肆无忌惮地对自己的公司开玩笑。“特斯拉破产了。我不遗余力地筹集资金,包括销售复活节饼干视频,但我很难过地告诉你特斯拉彻底破产了。”自己造谣的公司还是他。

例如,据1991年的愚人节、英国的《独立报》说,一个清理修复小组发现了关于名画《蒙娜丽莎》的惊人秘密——!除去画中的灰尘后,这个正在神秘微笑的女人竟然皱着眉头!你敢相信吗?

你发现没见过蒙娜丽莎的眉毛吗?事实上,关于蒙娜丽莎没有眉毛和睫毛,长期以来一直有文艺复兴时期贵妇潮的传闻。

如果不是这样,2007年法国工程师帕斯卡尔库尔特利用高清扫描技术研究了绘画中的所有阴影点,结果证明达芬奇为蒙娜丽莎细致地画了眉毛和睫毛。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颜料的自然磨损和清洁操作不当,蒙娜丽莎失去了眉毛和睫毛,成为了今天熟悉的样子。

言归正传。不管是愚人节还是平时,你都是容易受骗的人吗?受骗到底是你的问题,还是有合理的认知机制?还有什么战略能帮助我们避开生活中的欺诈陷阱?

01有时候受骗不是你的错吗?

认知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和丹尼尔卡内曼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人类的存在有两种思维体系:分析和批评,另一种是经验和直觉。

有时,当时间紧迫或信息不对称时,人们必须依靠经验和直觉的捷径思维。(约翰f肯尼迪,时间)捷径思维(以下简称杰斯)从经验、直觉、常识或类似先例出发,是推测性的、不可靠的粗略结论,如果错误地认为这种不可靠的结论是确定的和可靠的,则可能会出现认知偏差之一。

继之后,特沃斯基和卡尼曼划分了三个基本手势:可用性杰斯、代表性杰斯、主播和协调性。

可用性提示是指评估一件事是否常见。只是取决于是否容易从记忆中回忆起来。(约翰f肯尼迪,想法)我认为容易记住的东西很常见,不容易的东西不常见。所以人们经常高估熟悉事物的意义。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有些现象可能不常见,但经常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看到关于这种现象的报道,可以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现象经常发生的3354

么类似的现象了吗?快在评论区说出来吧!

代表性捷思则是说,在不确定状态下评估一件事情,人们会依赖于头脑中有代表性的事例,但其实这些事例发生的概率不见得更高。这样便是高估了个别实例的代表性,比如说,看到身边的朋友在基金里赚了钱,就会以此估计自己在基金里赚钱的概率。

再来说说锚定和调整性捷思。锚定就是说人们会过度依赖首先获得的信息,以此作为出发点,而坏处便在于可能形成的刻板印象。比如,小男孩喜欢游戏、小女孩喜欢芭比娃娃;再比如,各式各样的“地域黑”,都是源自于并不恰当的刻板印象。

02 继续深挖:受骗的心理机制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确实,人生活在社会之中,种种行为逻辑也大多有着其心理和现实的社会机制。于是,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在《心理学与生活》一书中,就讨论了四种常见的欺骗机制。

第一种,情境的力量,比如我们常说的从众心理、羊群效应、有样学样,都是公共情境对于人的影响。举一个例子:“角色与规范”。社会关系为我们设定了形形色色的角色——教师、学生、领导、群众,角色限制了一个人的”本分“,所以我们会框在自己的本分之中,按照既定的角色表演。但要知道,角色是可变的,角色一变,人的行为规则随之更易。

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中,24位心智正常身体健康的志愿者参与实验,被随机分作两组进入到实验搭建的模拟监狱中,一半人充当狱警角色,一半人充当囚犯角色。高度真实的情境让志愿者们深陷角色不能自拔,将实验误以为真实甚至放弃了反抗,狱警角色的志愿者们暴力倾向显著增强,扮演囚犯的人则预谋造反,在模拟监狱中上演着一出出让人心惊的惨剧,最终,试验在第六天被终止。这一探究好人也可能变成恶魔的试验可谓余波不断,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改编的剧情片《斯坦福监狱实验》。

第二种,构造社会现实。每个人都会通过自己之前拥有的知识和经验结构,来对现实作出理解和解释,并从自身的认知和情绪出发来表述事件。但问题在于,我们能否说清楚”真正发生的事情“?我们在试图说清楚的时候是否会有偏误?

1

2

第三种是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联性。人对具体事物的态度取决于他们的经历和主观记忆,而这种态度又会影响行为。比如当一个人说”政治家都不是好东西“,那么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就取决于你想起了哪些政治家:华盛顿、拿破仑、默克尔还是特朗普。

在这里我们不妨聊聊"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指的是,当你开始做一件事情了(无论最初是情愿的还是不情愿的),你都会渐渐地选择为这件事情辩护,即使这件事情不对,也会百般自我说服。比如,很多邪教或者传销组织的洗脑,就是基于这样"先做后信"的思路。

最后一种,服从权威。就像《心理学与生活》一书中所写的:”是什么使成千上万的纳粹分子甘愿听命于希特勒,并且将上百万犹太人送进毒气室?我们又如何解释那些狂热的宗教信徒心甘情愿地献出自己的生命并夺取他人的性命呢?“而这正是盲从于命令和权威的力量。

03 这些常见的认知偏误,你可曾中过招?

认知偏误是我们思维中的障碍和局限,却也常常是难于避免的人之常情。在我们熟悉的成语和俗语里那些频繁出现的词汇,比如三人成虎、刻舟求剑、事后诸葛亮、疑心生暗鬼、人心不足蛇吞象、好了伤疤忘了疼,描绘的都是形形色色的认知偏误。我们再来看看心理学专业表述里那些经典的例子。

赌徒谬误:当我们连续抛硬币,抛出的都是反面时,我们总会期待,下一次应该就是正面了吧!但其实,每一次正反的概率都是50%,并不会受到之前的影响。与此相关的"正面期待偏误",即赌徒赌输了之后总会觉得自己要时来运转,也就构成了赌博成瘾的原因之一。

事后合理化:最典型的可能就是购后合理化。人们在买东西之后,不管是不是花了冤枉钱,都会拼命说服自己"它值得",这种自己找理由来合理化自身行为的逻辑又被称作"购买者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负面偏误:人们对负面消息往往比对正面消息更敏感。当然从进化论优胜劣汰的意义上,这可以让人对危险保持警觉;但在认知过程中,就可能会对客观评价造成障碍。

随大流效应:人们喜欢随大流,以此避免离群散居的焦虑。即使是特立独行的人,也可能会遭遇来自群体的心理压力。勒庞的《乌合之众》,弗洛伊德的《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讲的都是相似的现象。

形形色色的认知偏误还有很多,徐贲教授的《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中都有更详尽的阐述与生动的实例。那么我们顺着徐教授的思路,继续看看,面对认知偏误,我们该怎么做?

04 今年过节不上当:批判性思维,是认知更是实践

想要对抗形形色色的认知偏误,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世界里保持一份清醒和超然,就要对于自身的思维与价值体系不断进行提升。而在徐贲教授的体系中,这正是批判性思维发挥力量的场域。

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是一种怀疑和论证、辨析和评估、探索和综合的能力,更是对于这一能力的实践行为。批判性思维不只是认知的,更是伦理的;不仅仅能让人避免不恰当的捷径思维和认知偏见,也同样指引着我们规避私利的羁绊、情绪的昏智与心理的缺陷,让我们成立为一个个独立自由的现代个体。

批判性思维与人文教育密不可分:人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何为人性?何为理性?人在何种意义上拥有自由意志?这些人文学的基本议题,也正是批判性思维希望引导大家去思考的问题。

依托社会环境,但并不采取简单的决定论或偶然论立场,而是在现实环境中坚持自由与自主的意识,以自身的思考与行动来改变环境,这正是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行动的思想的力量所在。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防骗不做好,亲人两行泪。不轻信,不自欺,这便是最基本的批判性思维。愚人节,不应当只是一个玩笑行骗的日子,而应当成为一个提醒人们不要轻易上当受骗的日子。

《新京报》年度好书作者徐贲新作,帮助你明辨是非、不受人惑、独立思考!

编辑:泽宇 黄泓

观点资料参考:《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