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图片空间】最“烧脑”的画:埃舍尔创作的五维空间,看到的都是天才

时间:2023-03-08 17:56:2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一维空间是点,二维空间是面,三维空间是长宽的三维物体,四维空间在长宽的基础上加上时间,那么五维空间是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我们是三维生物,在三维空间。三维生物无论如何也检测不到四维五维以上的维度。就像即使是最高级的科学家,二维生物也永远无法接触三维生物一样,四、五维空间充满了对我们来说不为人知的东西。

然而,一位画家凭借自己的想象力,用巧妙的笔法画出了五维空间,他的画像黑洞一样吸引了观者的目光。很多人无法理解他画中的奥妙,能理解的是天才!现在我们一起探索到底吧。

01埃舍尔的经验

这个人的名字是荷兰著名画家埃舍尔。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他父亲是土木工程师。为此,从小受建筑装饰艺术的影响,他画的作品大多与建筑空间有关。他从小学习就不好。身体也不好。上帝经常在关门的时候打开窗户。他的艺术才能很出色,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展现奇异的世界。

以及巧合的是,美术教授夏慕尔认为他是个有可塑性的人才,教他制作版画。他也确实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创作的作品《八张脸》早就反映了他独特的艺术理念。

毕业后,埃舍尔去西班牙的阿尔罕布拉宫旅行,这时墙壁和地板上密密麻麻的图案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而且,使这一特色尝试融入自己的作品。他尝试了很多次,但毫无例外地失败了。只是因为当时的数学思想并不完美,所以无法使这种棋盘图纸立体,形成建筑之美。

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他以10年的不懈努力融合了一辈子学到的知识,开创了新的流派。他作品中充满的立体巧妙组合。也就是说,换个角度就能看到不同的场景,这些都和数学有关,不能让你好奇他的脑回路到底是怎么样的。

02对优秀绘画的欣赏

如果人类接触不到五维空间,怎么能画五维空间的画呢?这是悖论!事实上,在一张纸上用黑白灰色的三种色调画立方体时,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它仍然是一张二维白纸,只是图片的图片变得立体而已。这是大脑给我们的错觉。这不代表二维纸,而是突出三维物体。所以在二维纸上画五维空间并不违背科学。

但是对于普通画家来说,绘画戛然而止于三维,很少有人能突破四维五维空间。埃舍尔不一样。他的五维空间图在众多绘画中独具一格,耀眼夺目。比如作品《高与低》,这幅画的整体色调是黑白颜色,但色调平衡不会感到压抑,而是充满了立体感。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从正面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景象,但如果你转动画布,这是另一个景象。这完全取决于黑白灰色块的排列组合和构图空间的支配。埃舍尔的

画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让人忍不住多在画作面前停留观察,细细的感受作者的思考。

《升与降》也是埃舍尔一副著名的错觉画。图中是俯视的城堡,城堡的上方有两队士兵在楼梯上走路。当我们仔细观察外围的士兵,从画面的中心点开始,他们是往阶梯的上方走的,可是绕了一圈。到达右上方的小型拱门前,却发现整个队伍是往下走的。连起来成为一个不知是上还是下的圈儿。而且两队的士兵走的方向也不尽相同,不知哪个士兵是正方向,哪个士兵是反方向。

我们仔细的看这幅画,士兵已经没有了方向感,他所走之路仿佛是一个无法逃脱的循环。埃舍尔在表现出奇特的空间之余,也在告诉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循环。人生起起落落,仿佛上下楼一样,这些士兵仿佛不知饥渴一样绕圈走动,没有终点,也没有希望。

还有一张画名为《瀑布》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水车房子还有晾衣服的女人,其中最为注意的是画中心的那从天而降的瀑布了,如果顺着瀑布的流向,我们竟然发现河水竟从下往上的流上去,又从上而下的倾泻下来,整体也成为了一个循环。瀑布为何逆流而上?画面显得如此的诡异奇特,这正是展现出了埃舍尔的五维空间的思想,认为宇宙和人生都是一个循环而已。

03埃舍尔的美学思想

循环的思想贯穿于埃舍尔的作品,人们探索他的画,仿佛在探索一个迷宫。顺着他引导的迷宫路线,走去却发现又绕回了起点,这样的循环乃是宇宙的真理,我们发现无论是历史还是人生,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循环往复,历史出现的事迹总是巧妙的相似。由此可见,世界其实充满着规律而言,而埃舍尔所表现的正是这种规律,这是对宇宙的探索,对人生的思考。

于是了解到循环以后,我们自然而然就能联想到另一个词矛盾。可以看出他的画是,并不符合科学,而是充满着矛盾。画中人物时而上时而下,无法给出个准确答案,这样的矛盾空间却使画面更加具有趣味性。

当然这样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理念给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今不少影视作品都的灵感都来自于埃舍尔,比如哈利波特中城堡里的长廊。还有游戏中的《纪念碑谷》无时无刻不致敬着埃舍尔的矛盾空间。无论是影视剧还是游戏中,只要稍微转动一下墙壁梯子就会就会产生新的空间。

这时刻告诉我们,有时我们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稍微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一片新天地,这样的视觉错觉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人们也意识到眼见并不一定为实,不停的换角度去看待事物。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