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们可以说是反抗、新秀、另类。这些名词可以统一,也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非主流。
非主流
那是我们90后贴的标签,也是老年轻人追逐的文化潮流。
我们的眼睛里有45度的万能角度
可以用来仰望天空,也可以用来形容停止的眼泪,还可以描述夸张的刘海。
爆发,银种烫发,这些都是标准的,我们愿意冒着教导主任剃头的风险尝试
校服上画满了插图,拉链没拉上,书包也不想扛在肩上。
自拍照片都瞪大眼睛,收起下巴,剪刀手扭了脸侧面头。
手机和空间保存的照片都是颓废的孤独和悲伤。
特别喜欢摩天轮,还配有做作的文章。
每个人都是赵子昌号,能玩的高手可以换希腊语、日语字母表,可以和各种标点符号一起使用,不玩的时候只能用火星翻译器强行和同龄人“沟通”。
年那个时期,我们的个性签名都是这样的文字,我们会去朋友的个人主页,为了维持彼此的友谊,互相踩。
除此之外,还有人绝对无法避开“非主流歌曲”。
在街上活动的这首网络新歌,虽然不知道歌名,但听旋律就能哼出来。坦普林。
老鼠喜欢大米,秋天不回来,求佛。是非主流心中最美的云。都设置为手机铃声,有多余零花钱的人会买彩铃。
无论是在上学的路上还是写作业的时候,我们都在耳朵上插着耳机播放这首歌。
还有当年大家都在玩的钢舞团、钢乐团,每次学校放假都带着学生在网吧一起疯狂敲键盘,也不开心。
这些有点特立独行,但我们只是顺应了我们生活的那个时代。
当年社交软件的普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所有信息的洪流中的我们接触到了各种事物、人群、文化。90年代以后,与全世界的距离也瞬间缩小。
进入青春期的我们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信仰。我们对同龄人的处境都有同感,对待陌生人,都互相吐露心声。
互联网成为了我们的发言地,90后成长起来的矛盾和情绪都被互联网无限放大,在追求自我的路上也更加彰显了个性。
因此,80后也将90后定义为颓废一代、非主流一代。
今天长大的我们大多数人对当年留下的非主流证据感到羞愧。
很多人将各自的账户内容设置为只能自己查看。但是很少有人想把这张照片和文章都删除。
因为,尽管当时我们被定义为“非主流”,但90后的我们心中,那个时代充满了青春的回忆。
很漂亮,很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