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当然不能没有求色,遇到亲朋好友要多说吉利的话。在江南,特别是北部吴语区(宁波到常州)一带遇到当地人,绝对会对人们说:“祝你长寿!”请不要说。在北部吴语中,水痘是傻瓜的意思。当地人说你是“寿命”,也不是祈求长寿,千万不要以为为你祝福。但是这个词与江南祈愿长寿富贵的第一年风俗有关。
寿子猪剪纸
让我们从“猪头3”开始。
吴语方言中有“猪头3”一词,指的是没有头脑、不明事理的人,有句谚语叫“好钓鱼抓猪头3”。能不能得到好的,不能拿,意思是傻瓜。顾名思义,“猪头3”是“猪”的衍生物。以前中国本土品种的猪是黑猪。肮脏、黑色、愚蠢、迟钝,形象不好。江南人经常用“猪”或“猪”骂讨厌的人,尤其是愚蠢的人。从这个词出现的文献来看,它很可能产生于清末民初,并流行于民国时期的上海。
一、《人海潮》第30届周冬山道:“这妨碍了什么?点击叫彩云的时候,把笔拿来。彩云拿着砚台找了半天,找不到一支破笔,也没有信纸信封。"山客们看到了无法忍受的东西。"猪头3,你有什么重要的话,我给你带一条信息。”。
第二,《歇浦潮》第82届梅月阁说
所以,“猪头3”来自什么样的暗示?它其实源于上海人祭年用猪动物的习俗。以前上海人的风俗礼仪很繁杂,新年等节日祭祀祖先时,祭品里一定有三样东西。一头猪头,一只鸡,一条鱼,一条鱼,一起被称为“三动物”。三动物中以猪头为第一位,一起被称为“猪头三动物”。中国三头家畜的祭祀历史源远流长,东汉末年经学大学郑贤周《礼记宰夫》:“三动物、牛羊、猪(猪)是一屋。”三种牲畜放在一个餐具(监狱)里献祭被称为“太坚固了”,三种牲畜并不都是“牛玉”。《礼记内则第十二》记载:“平民特海豚(猪)、螺猪、医生小玉、国军世子监狱。”都说是长子。那位非首席部长,都降了第一名。那首席大臣的弟弟,和中琦的儿子也出生了。天子诸侯小玉,医生还有特麦海豚、沙特海豚、平民幼特海豚。" "
相周青铜猪铜像
帝王时代祭祀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牛、羊、猪是大三加轴,是黄实用的,一般人只能使用猪、鱼、鸡三三动物,即猪头三动物。头三头猪的家畜后来成为民间四年祭祀用的常见物品。而且“猪头3”是“猪头3、——动物”的恩美语,意思是骂人和“猪”。
面粉制作的三只猪头
“猪头3”后来产生了“猪头4”、“人头3”等词汇。1922年出版的《上海指南》第9部《湖方言纪要》专门考证,《猪头3》用“人头3”,“子”用前三笔用“土”字嘲弄那个村姑。" "
《上海指南》
不独特,无锡方言也有类似的俗语。无锡人有“猪头肉、三不贞”的说法,明确表示猪头没有肉(吴语指“瘦肉”)。事实上,经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能力平平,各种能力都不熟练。
“长寿头”是猪头
同样愚蠢地描述人,与“猪头3”相比,“水痘”一词使用较多的地区接近北部吴语区。“长寿头”一般用来形容愚蠢笨拙的人。《官场现形记》第八届宁波买办元帅第五课:“这样的水痘,你不捉弄他俩吗?”胡万春《特殊性格的人》:“他笑着说:‘我不是长寿!’“读者很容易判断这两个寿命像傻瓜一样。
吴语分布图
“寿命”本来是个好义词,吉祥词,意思是生命的长寿。《说文解字注》:“好久不见了。长者,后灸也。伸展得很长。”历代都尊重长寿老人,清朝称百岁老人为“水民”,甚至地方最高官员省长、总裁要正式向法院申请征信。根据《清会典礼部仪制清吏司四》,“秀敏给‘胜平人书’字,修女给‘顶定文’字。”陈康奇《郎潜记》
闻》:“定例:凡寿民、寿妇年登百岁者,由本省督抚题请恩赏,奉旨给扁建坊,以昭人瑞。”然而在江南,“寿”却成了贬义字词。《简明吴方言词典》将“寿”字解释为: “形容词。傻,土头土脑;不通世故,不懂人情。”《简明吴方言词典》
那么这种特殊的字义是如何产生的呢?“寿头”一词其实与“猪头三”同源,也与祭祀年俗有关,指猪头。江南一带以猪头祭年的风俗大同小异,清代杭州文学家吴锡麒《新年杂味》 记载:“杭俗,岁终祀神尚猪首,至年外扰足充馔。定买猪头在冬至前,选皱纹如‘寿’头字者,谓之‘寿字猪头’。于是掩透风干,以备敬神之用。”旧时部分黑猪的猪头上皱纹特别多,且凹凸不平、弯里弯曲,看上去像个繁体的“壽”字。江南人为讨吉利,便以喜用此种猪头作为祭品。直到今天,江南农村依旧有挑选“寿头”的习俗。所以,“寿头”是“寿字猪头”的简称。
猪八戒原型是我国原产的黑猪,额头像寿星一样突出,还有皱纹
如果直接说人家是“猪猡”和“猪头三”,一来显得粗俗,二来太露骨。用“寿头”拐着弯骂人,就比较隐晦,比直接说“猪猡”和“猪头三”来得安全多了。久而久之,“寿头”就成为民间流行的骂人俗语。“寿头”一词还派生出来的“寿头寿脑”“寿里寿气”“寿兮兮”等众多形容人愚钝的词汇。就连寿星也被牵连,如嘉兴民谚“寿星唱曲子——老调”。
“寿”和“寿头”又被形容男人好色,晚清张春帆创作的一部艳情小说《九尾龟》曾提到:“官商两途的嫖客,大约寿头码子居多。”这不单单指这些嫖客傻,而且好色。如果有年轻女子形容一个男人“寿”,一般是指他“好色”。
“寿头”也不尽然是贬义词,要看语境。苏州有“好男要带三分寿”的俗语,这是指男人在情侣面前要装得傻一点。如一对情侣,男方珍惜对方给他织的毛衣,舍不得穿,女方柔情嗔怪:“寿头,介冷天为啥不穿我织个毛衣?”这里的“寿头”就没有一丝贬义,倒是充满爱意。
“宗牲”其实是“众生”
上海还有一个贬低人的词汇tsong sang(接近汉语拼音:zong sang),有人认为和祭祀用的牲口有关,常写作“宗牲”。“宗”有供奉、尊奉之意,《说文》:“尊祖庙也。”又有人写作“众牲”,以为是家畜牲口的合称。
上述写法都不对,这个词汇涵义远比牲口大得多,它的本字应该是“众生”。“众生”原是佛教用语,指所有生命体,如“众生平等”。近古以来,它的词义逐渐缩小,限于指畜生。《水浒传》第30回常言道:“众生好度人难度。’原来你这厮外貌像人,倒有这等禽心兽肝!”晚清吴语小说《负曝闲谈》第十七回“出乡里用心寻逆子”中,写媛媛骂子文:“‘耐格种人呀(你这种人)……真正是只众生!’”吴语里还有“众生弗如”的说法,就是指这个人坏到连畜生也不如。
众多明代小说也可证明tsong sang一词原是佛教用语“众生”。《欢喜冤家》第3回:“自古道:众生好度人难度,宁度众生,莫度人生。”《金瓶梅词话》第19回:“你这个堕业的众生,到明日不知作多少罪业。”明人李诩笔记在《戒庵老人漫笔》的“今古方言大略”卷已经为今人做了解释:“六畜统呼为众生。”
从字音角度也可证明此词是“众生”而不是“宗牲”。现代上海话不分“宗”“众”。但是在分“宗”“众”读音的吴语地区或年代,这个词汇的前字读音是cong或cüng(类似汉语拼音:zhong),所以只可能是“众”,而不会是“宗”。
《华英字典》时期的宁波话(N)“宗”“众”两字不同音
不过,“众生”并不是吴语所独有,它本是近代官话和近代吴语都使用的词汇。明末清初山东人西周生写的《醒世姻缘传》也有“众生”一词。只是后来官话不用此词,而吴语仍旧流行。江南地区使用至今,原因可能是江南自古受佛教影响较深的缘故,使它有了流传在民间的土壤环境。
骂人不雅,不过知道这些方言词汇的来历后,一来不至于被人损了还不知情;二来可以了解各地的特殊民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