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情侣个性签名繁体字】"诚实谦虚,爱是基础。":鲍勃迪伦的中文书法和他的“青春”

时间:2023-03-02 23:21:3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1961年,由于对民谣的热爱,未满20岁的无名少年罗伯特阿伦齐默尔曼改名为鲍勃迪伦后不久,独自来到了纽约格林威治村——当时民谣歌手、崩溃派和前卫艺术家的大本营。40年后享誉世界的迪伦在自传作品《编年史》中回顾了“纽约,将创造我命运的城市”的难忘岁月。

成名后,迪伦怀念在纽约放任自流的这段时光,其中包含了他的青春、梦想、创作和最初的流离失所。“一系列偶然事件”,摄影师泰德罗素记录了迪伦在格林威治村开始的第一年,留下了鲍勃迪伦早年珍贵的视频记录。只是,当时是为了介绍在世界上崭露头角并想在纽约崛起的民谣歌手,但当他成名的时候,这些尘封了30多年的照片再次被发现。摄影师们被遗忘在旧文件柜里。(图片。)

《鲍勃迪伦在纽约》

作者: [美国]泰德罗素/[美国]克里斯默里

泰德罗素(Ted Russell)是鲍勃迪伦(Bob Dylan)拍摄的“重见天日”的组合照片,主要分为公寓、演出中和汤姆范恩公民奖颁奖典礼三个场景。除了演出现场口琴和吉他的经典造型外,罗素还在迪伦的公寓里更加悠然地拍摄日常生活。鞋子也没脱,躺在床上悠然地摸着吉他,在打字机上敲着歌词,和当时的女朋友苏西洛托洛进行甜蜜的互动,和朋友们一起练习钢琴。在罗素的精心捕捉下,照片显示了迪伦未来将会100%变化的非常自然和自然的状态,冻结了他的追逐。迪伦为了遵从自己的心情,不受任何阻碍地进入自己的私人领土,以极端的方式铲除所有人对他的正义和崇拜,由此可以看出,迪伦成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男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拉塞尔的场景中看到了千面迪伦最真实、最自然、最坦率的一面,遇到了手无寸铁的鲍勃迪伦。(Northern Exposure,女)这种逆光回溯经历增加了一点生动的存在感,我们仿佛在与年轻时的迪伦共处一室,目睹他在镜头下散发出自己的第一缕光芒。

在时间确定的瞬间,迪伦在破旧拥挤的房间里以各种姿势摆弄吉他,有时吹口琴,伸展四肢,不脱鞋躺在床上。在摆弄吉他的瞬间,迪伦悠然沉醉,闭上眼睛沉思,有时笑容洋溢,有时恍惚,有时似乎没有人。偶尔迪伦会面对摄像机,托着下巴摆姿势,摆出冷嘲热讽的潇洒样子,帅气的脸带着明亮的神色。没有距离感的接受、包容、日后迪伦的波西米亚和拒绝截然不同。(《宽恕》前情提要。)

另外,有时迪伦与初恋女友、民谣Muzzussi Rotolo亲密拥抱,迪伦靠在苏西身上,双手把苏西绑在身后,两人露出幸福的表情,有说不出的动人之处。

唱歌的时候迪伦的古典吉他是用口琴制作的

型早已深入人心,而在这一阶段,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在台上时对音乐的享受,眼眸中透出的火花,可以轻易点燃我们对音乐的渴望。

而在汤姆•潘恩公民权利奖颁奖现场,我们看到一位在公众社交场合略显生涩的迪伦。

从这些照片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位耀眼的明星,没有对这个世界刻意的抗拒,而是一切回归原始的真实样貌:慵懒、放松、纯粹,呈现了迪伦在自己音乐生涯早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复古的黑白照片下有一位“像烟灰缸一样快乐”(迪伦原话)的迪伦和他闲适的生活、最初的爱恋以及相伴如生命的音乐。

见证迪伦早期创作的日常生态

特德•罗素用35毫米尼康、黑白胶卷,在自然光下即刻抓拍的自然瞬间,保留了迪伦早期创作的日常生态。

关于创作,有一则经典到烂熟的故事。曾经有一位女士喜欢读钱钟书的作品,想要登门拜访。钱钟书在电话中婉言拒绝了这位女士,理由是:“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无论我们从怎样的角度去解读,都无法忽视人们对创作保有的好奇心以及创作本身所散发出魔力与神秘感给人无限遐想这个事实。尤为重要的是,我们所知的大部分创作,往往在创作者安静、独处的时刻完成,大多是一个无比孤独的旅程,极少见证者,也缺少创作现场的相关影像资料。我们对创作过程的了解,大多来源于当事人事后的回顾。因而,有关作家、艺术家创作时的状态往往在经过坊间的添油加醋之后,变得神乎其神,失去本真。

二十一岁即写出美国民谣史上重要作品之一《答案在风中飘荡》的迪伦,他创作时的情景如何,历来同样备受瞩目。1986年,迪伦接受《滚石》杂志科特•洛德的采访时,对自己的创作曾有过简单的描述:“当我回望过去,我很惊讶写出了那么多歌,现在回想起来,我写歌的时候有一种精神,你知道吗?写《荒芜之街》的时候,我只是想着某一个夜晚,歌词也没什么逻辑,它就从我脑子里出来了。”

1964年,罗素前往迪伦公寓,记录了这位光芒初放的年轻音乐人创作时的真实场景,为我们了解迪伦早期创作的工作环境、精神状态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影像档案,也为迪伦的创作回顾提供了某些灵感孕育的画面。“在这些令人惊讶的照片中,你会看到,一个诗人/在他的世界边缘保持着平衡/笑对偶然,然而仍懂得必然//……惟梦是真”。

在一组迪伦坐在书桌前敲打打字机的照片中,迪伦创作期间的神情、周边的环境一览无余。罗素以近乎360度的视角,还原了这一流淌的瞬间。在窗帘半拉的窗边,迪伦安坐木椅上,全神贯注地敲打溢出脑海的诗行,书桌旁堆放着开过的酒瓶、杂乱的报刊、无序的纸页、干瘪的烟盒。有时,他会停下手中的活儿,用火柴燃起一根香烟,侧过身来,在烟火缭绕的迷蒙中若有所思,仿佛在等待灵感之神的眷顾。桌上的纸页有修改的痕迹,迪伦脸上赫然的眼袋显明,他的创作并非轻松的时刻。

迪伦的侧后方,嵌在墙上的搁物架,上面散乱地摆放着一些工艺品、图书、所获汤姆•潘恩公民权利奖的潘恩素描像等杂物。有趣的是,在这些杂物上方,悬挂了一幅装裱完好的中国汉字条幅,上面以繁体汉字从右至左依次写着“诚实谦逊,爱情是基,生命使现”几个似为初学中文之人所写的大字,显露出迪伦对中国文化存有的好奇之心。

简而言之,书中的百余幅照片,是一名摄影师镜头下一代音乐奇才音乐生涯起步的最初模样,是一份有关音乐的独特视觉记忆,留驻了二十世纪60年代的爱情与歌唱,呈现了天才崭露的高光时刻,让我们得以重返迪伦传奇的起始点,直击民谣孕育的青春现场。

文| 黎金飞

本文刊载于20180427《北京青年报》B6版

往期精选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