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做你的长孙皇后】撒娇卖萌也是模拟天下,大唐第一夫人“长孙皇后”的修炼日记。

时间:2023-03-02 05:03:34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前面两句话,我们谈到南怀瑾老师《原本大学微言》的“亲爱的”大脚马皇后和美人阴丽画。今天我们来谈谈书中提到的最后一位“亲爱的”长孙皇后。她还有什么传说,叫千古贤侯吗?

古代,男人的伟大成就是登上皇帝的宝座,女人最伟大的成就一定是征服皇帝!都说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要有伟大的女人,但往往越聪明的男人,越不能容忍聪明的女人。能披荆斩棘登上最佳皇位的男人都有卓越的才能,所以征服他们不仅要演《美人心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很大的智慧,长孙皇后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女人。

高天成:长孙皇后和李世民不光彩的缘分

长孙皇后出生于公元601年洛阳(今天河南洛阳),历史上著名的“关龙集团”之一长孙家,历史书上没有记载她的真名(以下简称长孙),只知道小明观音费,可以理解为观音旁边的侍女。

张孙的父亲张孙成是吴荣伟将军,母亲高氏是北齐岳安王高权的女儿。长孙的童年相对幸福。这时,隋文帝杨坚已经统一了全国,结束了280年的战乱纷争,老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家里的小女儿,她有哥哥姐姐的庇护,作为贵族家庭,她可以享受最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张孙某8岁时,由父亲和伯父主持,与李世民缔结婚约,原因是伯父张孙琦非常欣赏当时唐国公李渊睿智气氛的妻子窦氏。她认为窦氏这样优秀的女人一定会教出优秀的子女,不知道为什么,整个长孙先生对此深信不疑。

但是不幸的是,结婚承诺后不久,长孙盛死了,不能见证奇迹的诞生,灾难也随之而来,不久,父亲去世,母亲和兄弟长孙被赶出了同父异母的长孙安雅家,他的母亲很不情愿地把他们带到叔叔高世莲那里。

张孙无忌和李世民是小时候的朋友,每天一起看书玩。因为一次偶然的冲突,高思炎遇见了李世民,觉得这个孩子不寻常,知道李世民和侄子小时候的婚约,所以努力促成这件事。李世民也很感激,高世莲一辈子,他晚年生病的时候,也多次去他家看望他。

于是,在舅舅的安排下,13岁的长孙与16岁的李世民结婚,开始了与李世民相爱、相互信任、在一起的一生。那时候,张孙虽然年纪小,但已经能尽夫人之道,很好地侍奉公婆,很好地侍奉师父教子,是个很能干的儿媳。特别是李世民母亲生病的时候,整夜在旁边侍候,受到当时李渊一家的喜爱。

深深的爱:我不想在李世民后面成为女人。

但是,这对新婚夫妇的小两口享受美好生活的时候,李世民母亲窦先生不幸因病去世后,长孙的舅舅高斯炎被降级后,背井离乡,跟着李渊任职太远,只能以接二连三的打击和忙碌互相安慰。互相取暖。

第一次人生不熟的太原,这么大的豪宅,没有婆婆的指导,也看不到女人的帮助,年仅17岁左右的长孙自然担任了当局学习的主妇职务。也就是说,在公公的信任和丈夫的爱护包容下,圆满完成了过渡期。不太懂世事的天真少女成了王公侯的家长。

公元618年5月20日,李渊获得先选,登上皇帝宝座,李世民封了秦王,张孙也被列为秦王妃。今年,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李承健出生了,这给整个李家带来了不小的快乐。但是李世民总是出征,长孙担心夫君,于是努力为夫君免除忧虑,她经常出入宫廷,与孝时奶奶、后宫后宫打交道,以弥补丈夫和皇帝的憎恨,在后宫为丈夫留下来帮忙。使他在繁忙的战争中得到清澈的泉水般温柔的安慰,使他在作战中更加充满活力和无敌。

几年之内,李世民惩治了四方,先后担任了薛拒绝者和刘武周、刘传康、窦建德、王世忠、奉天策提督、王公卫以及各种职务,当时他服务的文身武真可谓玄信如云,威信力量直逼太子李健。 (以英语发言)。

正如历史上无数次的皇权斗争一样,兄弟反目终于决裂,一系列秦府与太子齐王之间的明争暗斗,让矛盾不断加剧。此时作为秦王妃的长孙氏没有放弃弥缝,依然穿梭在后宫与秦王府之间,充当这几人之间的润滑剂。然而面对丈夫及其部属遭遇的不公和打击,她也没有退缩,义无反顾地站在丈夫身后,和胞兄长孙无忌及房玄龄等秦王府僚共同给予丈夫毫无保留的支持。

公元626年7月2日的凌晨李世民率领秦王府八百将士在玄武门设伏。《旧唐书》记载“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然而面对生死难料的政变,长孙氏这次没有站在李世民的身后,她站到了丈夫身旁,从容勉励将士,受到秦王妃的亲自激励,在场每个人都心怀感动,因此更加奋发无畏。妻子无所畏惧地生死相随、不离不弃,让李世民也感动不已。

玄武门之变以秦王李世民的完胜而告终。同年9月4日李世民登基为帝,并在登基后十三天册封长孙氏为皇后,从此明君贤后,交相辉映。

母仪何炜:一代贤后的后宫佳话

25岁这个年纪,对于当今的很多女生而言,或许还在求学的路上,或许正依偎在男友的怀里,而她已经成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对于丈夫又有拥立之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不可为不春风得意,但是这个年纪的女子谁还不是个“宝宝”呢?于是在某个初春的早上,见桃花灿烂,嫩柳抽芽,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便乘兴赋诗一首。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这首诗活泼浪漫的《春游曲》既生动地写出了桃之娇艳和柳之纤细,又巧妙地暗喻了自己红润的面色和窈窕的身姿,以美景写美人,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游春时的喜悦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自比“林下之风”的自信精神,反映出一种志得意满、踌躇洒脱以及与她皇后身份地位完全吻合的心态,加之正值韶华芳龄,一时忘情,一时收敛,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长孙皇后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才华横溢,又愿意跟着李世民同甘共苦,出生入死,她完全有资格在李世民的面前撒娇淘气,做一回小女人,这首诗便是很好的证明,李世民听完后非常受用,觉着妻子的描写很是贴切、生动,“见而诵之,啧啧称美”。

长孙皇后不仅仅是李世民的好妻子,也是他的贤内助,在后宫关系的处理上,长孙皇后并不是前代的独孤皇后,如果说独孤皇后还要靠自己的专制和手段去管理后宫,长孙皇后证明了其实完全不需要如此,她也不屑于此。用善意和包容去管理后宫,这是她的独特智慧。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虽然坐上了皇位,同时李渊也被他奉为太上皇,然而父子见面确实十分的尴尬难堪,此时虽贵为一国之后的长孙皇后却并不因此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如在太原般侍奉李渊,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理他的生活起居。有一次李渊宴请西突厥使者,长孙皇后像往常一样给他送御寒的衣服,帮他理发戴冠,看到李渊头发发白时,不禁感叹流泪,让在座宾客无不动容。

长孙皇后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在长孙皇后面前屡次要求增加费用。长孙皇后虽然爱护儿子,但并不想助长东宫的奢侈之风。她对儿子说道:“身为储君,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于是驳回了请求,并且经常训诫诸位皇子,要求他们以谦恭节俭为先。

长孙皇后虽然作为后宫之主,执照后宫生杀大权,但是从不打压宫人妃子,反而是用自己的智慧以及善意去包含,当某些妃子因为难产或者是早逝的时候,长孙皇后对于她们所诞生的皇子或者是公主养在自己的身边,视如己出。哪怕是后廷的一个小仆役犯了错,长孙皇后都要反复地查看确认,仁厚的她不想让一个人蒙冤。

有一次李世民一匹心爱的宝马突然死掉,迁怒于养马的宫人,长孙皇后看到后并没有直接为宫人求情,而是对丈夫谈起了晏子智谏的故事,并且说到陛下曾经在读书时看到过这件事,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妻子的这番话后自然会意,养马的宫人也因此得以免罪。

佳偶良佐:贞观时代的政治顾问

长孙皇后喜欢看书,即便是梳妆打扮时也手不释卷,也经常与丈夫一起共执书卷,谈古论今,从容以对,发表独特见解,李世民也非常尊重她的看法,即使朝政大事也毫不避讳的咨询她的意见。对于朝政之事,长孙皇后从不主动出面干涉,她只是利用自身对丈夫的影响力来护慰朝廷贤良,匡正丈夫的过失。就连后世一向避讳女人干政的史官们也在写长孙皇后的时候,也将她和唐太宗的房玄龄相提并论。

有一次,太宗兴致突发,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去郊外狩猎,正待出发却被魏征因时值仲春不宜出猎而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太宗的去路,太宗怒不可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左右的人见了都替魏征捏一把汗。

太宗回宫见了长孙皇后,义愤填膺地说: “我以后找机会一定要杀了那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问道“是谁惹怒了陛下?”,

李世民回答说:“魏征经常在朝堂上羞辱我。”

长孙皇后太了解自己的丈夫了,火气一旦发作,人脑袋的去留还不是眨眼之间的事。她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悄悄退入后室,换上了正式的朝服,然后走到丈夫面前表示祝贺,李世民见皇后这身打扮,有点发蒙,忙问缘由。

长孙皇后则笑着答道:“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

李世民听完之后,马上明白了长孙皇后的用意。怒火一下子就熄灭了。

同样受惠于长孙皇后的还有房玄龄,当时房玄龄因过错被贬回家,长孙皇后便对李世民说:“玄龄侍奉陛下时间最久,为人小心谨慎,颇有奇谋秘计,他知道的事情从无泄露,如果不是有大的过错,希望陛下不要放弃这么一位大臣”。李世民听了妻子的意见,觉得很有道理,之后便再次重用了他。

长孙皇后对外戚之事一直以前代为鉴,临终前仍然不忘嘱托丈夫不要给予她的家族太多。她认为自己的家族有幸结为皇室姻亲已经是很大的荣幸了,但他们并非都是才德出众之人却身居高位,所以很容易遇到危险,对于她那位一奶同胞的哥哥长孙无忌,她在了解不过了,知道这个哥哥对权力有多么的渴望。

这次李世民没有听他的,还是坚持让长孙无忌担任要职,最后她只好说服她那位要强的哥哥让位,虽然长孙无忌一脸的不情愿,但是最后还是照做了,而她的担忧,终于有一天,在自己的亲儿子那个时代得到了证实。风起于毫微之末,古来贤后,见微知著莫过于此。

长孙皇后一方面欣赏“庇护”着魏徵那些敢于直言的忠臣,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提醒着李世民要行仁政。她以女性特有的力量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辅佐皇帝丈夫,使得初唐出现了有利的政治局面。君明后贤臣直,文治武功,春风和睦,亲切包容。大唐初期迎来了它令后世魂萦梦绕的理想境界“贞观之治”。

生死相随:思接千载空悠悠

然而,长孙皇后与李世民这种双方心心相印而彼此相互成全和赐予的美景是这样短暂,公元634年,长孙皇后同李世民一起去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避暑时,身染疾病,并且越来越严重,服用了很多药物,但病情却并未缓解,她的病拖了近两年时间之后,在最后弥留之际与李世民作了最后的诀别,嘱咐他要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说完,长孙皇后便永远的闭上了眼睛,终年36岁。

面对着长孙皇后的遗体,李世民悲痛欲绝,侍臣怎么也劝阻不下,他说道 “我岂不知道皇后之崩是天命而不得不割情?只是想到失去贤妻良佐,仍然克制不住悲伤啊!”

唐太宗是个英雄皇帝,史书中他很少哭。

虎牢关前,生死一战,他没有哭;

玄武门外,兄弟倾轧,他没有哭;

突厥入侵,兵临城下,他也没有哭。

可是当自己一生最爱的女人去世的时候,面对着女官们把长孙皇后还没有编纂完的《女则》呈给他看的时候,他失声痛哭了,哭得稀里哗啦。

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李世民还是对她追思不已,为了能稍缓相思之苦,便在宫里面修建了一座高耸的楼台(层观),在政务闲暇之余,便会登临此地眺望亡妻,有时一呆就是一整天,不吃不喝、不言不语,显得异常的悲伤、寂寥。有时候,皇帝为了分解相思之苦,还会拉着大臣陪同悼念,

一次李世民让魏征陪同,并指着昭陵的方向问魏征是否看清了,魏征瞪大了眼睛看了半天硬是说没看见,这让李世民大为着急,并且用手指给他看,

“怎么会没看见,那个点就是昭陵啊!”

魏征听到后慢悠悠地回答说

“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李渊陵墓),原来是昭陵啊!”

李世民听后明白魏征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顾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亲,于是便哭着下令拆掉了层观。尽管作为皇帝,李世民这样追思妻子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但却是一个天子的真情流露。楼台之后虽然拆除了,长孙皇后却被李世民在内心挂念了一辈子。

公元649年,李世民崩逝入葬昭陵,在元宫中等待了十三年的长孙皇后终于又一次与丈夫聚首。正所谓“伉俪之道,义期同穴”。长孙皇后和太宗生同寝死同穴,不负夫妻之义,伉俪情深。

长孙皇后的生命虽然短暂,但青春悠长,

也许只有在彼此惺惺相惜的深刻缱惓中才能感知生命在此时此刻的伊伊消逝;

那呤呤希冀不舍的青春才化作缕缕香魂在心际因念念不忘而余音悠长。

她的生命岁月没有长度,但在这有限的生命里蕴含着厚重而富有灵气的宽度与深度。

她的青春不因生命无长度可言而逊色无光,反而因此而彰显得更加亮丽婉转、动人悠长。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侵删

关注我,了解更多的名人轶事。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