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wwwqqcom】你真的需要知道QQ吗?

时间:2023-02-26 23:55:4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严格来说,这是基于个人经验对QQ进化史的片面回忆。文章中提到了认为对QQ传播有帮助的个人,但答案仍然不能被视为对问题的好回答。但是令人高兴的是,这封回信炸了很多未知的老网虫。

感谢大家。事实上,我觉得有些感激更合适。答主很清楚,人们称赞是因为情绪,而不是这个答案关于问题的质量。感谢大家。谢谢你能让我找到很多青春的回忆。

注:部分照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答主。答主将立即修改。

各历史版本可移文末参考文献。答主不保证这个网站版本号的描述是否严格,安装包没有修改。

首先从99年OICQ的界面截图开始。(部分截图来自网络,部分截图来自回答者)

这是桌面图标。与现在的QQ相比,当时那只企鹅还没有长胖。岁月是猪饲料~

程序运行后登录界面,首选项在新号码申请中。显然,这是促销期间的界面。

在第一个版本中,OICQ的头像包含了很多以今天为基准侵犯版权的著名动画图像的肖像。你当年用的是哪一个?

上面是OICQ 99a接口,OICQ的第一个版本。99年推出,安装包不足1MB,可以轻松安装在3.5英寸软盘上。主要功能是即时聊天、“中文互联网寻呼机”(即通过OICQ在BPM上留言)、公共聊天室和文件传输。

复习了第一个版本的OICQ界面,让题主再次结合个人经验回忆起来。有些地方可能不准确,请见谅。

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习计算机”一词主要是指在DOS下学习WPS五字输入法。能接触到互联网的用户都只有极少数,应该主要来自科研机构。

90年代中后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互联网用户开始在BBS、论坛、聊天室活动。该网络用户总体上是受过或正在接受技术人员和高等教育、经济条件良好并有意接触互联网的用户,可以说各方面素质相对较高。

作为“网吧”的早期形态,1995年左右,“电脑房”开始在大城市出现。96-97年前后,二三线城市开始使用气候的计算机房(没有网络,主要用于IPX网络游戏或独立游戏)4-5元/小时左右。(记得97年去某机房的时候,只有一台电脑可以拨号上网,老板每小时出价30元。考虑到当时的工资收入和购买力,这个费用确实比较高。)。

直到1998-1999年,二三线城市才开始出现连接互联网的机房。1999-2000年迎来了网吧的爆炸性发展。在Web 1.0时代,受到计算机性能和互联网状况的制约,当时互联网的主要活动是浏览网页、聊天、收发邮件。聊天主要依靠BBS版本聊天、IRC和当地网站创建的聊天室,即时通讯软件只有ICQ。当时网络上也出现了新鲜的网络语言。例如,技术高手一般被称为“大侠”,“大侠”一般把自己称为“虾米”或“菜鸟”。主页主页也经常被称为“烤鸡”。仔细想了想,当时的互联网是温和节俭的风气,和谐美丽。

需要注意的是,ICQ是英语接口,聊天时必须连接到互联网,朋友信息存储在客户端。这意味着不仅要连接国外服务器,换电脑的话,好朋友都会消失。再加上当时互联网状态不好,经常断线,所以ICQ用户体验上需要进一步改善。

1999年左右,家庭互联网用户的主流互联网接入方式仍然是使用33.6K或56K调制解调器通过拨号连接上网。中国电信的163就是网络号码。(这也是网易域名的起源,相距甚远~)

拨号互联网接口

p>

拨号上网连接成功后的界面。

好像当时还有一种国内网,好像是169。拨169连接上之后不能访问Internet,因此无法浏览国外网站,只能访问“xx信息港”之类的国内网站。169资费相对便宜。

正如我们刚才提到的,ICQ的服务器在国外,因此169用户无法使用ICQ。而后来出现的OpenICQ打通了163和169用户,使得169这部分不能连接上Internet的用户也可以使用该款即时通讯软件。

对163和169的用户的支持,让内网用户也有了一个类似于ICQ的聊天工具,应该是OICQ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1999年左右的时候,互联网有了推广的苗头。国家的文件也是频频出现“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宣传。但那个年代,上网费用仍然相对很贵,而且网速也慢。

1999年家里购买了第一台多媒体个人电脑,兼容机,华硕主板、奔III450,16M显存的华硕AGP显卡、创新PCI声霸卡、128M内存、8G硬盘、3.5寸软驱、40速CD-Rom、56K调制解调器,LG 17寸超平LCD显示器。这个配置现在看来十分不堪,但在当时价格超过了一万。在自家拨号上网,费用大概在3-4元/小时。相对于现在,当时的上网成本非常高。

普通家庭都是用36.6K或者56K的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拨号并建立连接后,家里就不能同时打电话了。掉线更是常有的事。(多说一句:那个年代网慢到下载一首RM格式的歌曲或是MP3,还要开着网络吸血鬼或者网络蚂蚁下上个十几分钟,所以省时省力的办法就是买一张MP3碟,再把歌全拷回电脑里用Winamp播放。)64K的ISDN上网倒是和拨号不冲突,但家庭用户当时基本无人消费,只有少数网吧才配置64K的ISDN,这也成了这些网吧招徕客人的招牌。(当时的网吧上一般都写着“上网”、“冲浪”、“ISDN”之类的潮流用语,现在想起来甚是有时代感)。2000年暑假去成都,成都正是国家当时建设ADSL的试点城市,见到了某网吧门前标注的“512K ADSL”,都不敢想象这速度快到什么地步。

所以在Modem拨号的这种网速下,上网一般只能看论坛和文本内容,加载图片都非常慢,一张主流分辨率800x600的桌面壁纸,在浏览器里从上到下一点一点显示,可以加载几十秒。(当时还有很多人用Netscape浏览器。1997年10月以前,IE都没有捆绑在Windows里,要使用IE还需要另外购买安装。后来好像微软还因为在Windows里捆绑IE吃了官司。)

所以当时去网吧玩,一般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内网IPX联机玩红警、帝国时代之类的游戏,再就是上网聊天。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正风行与网络,多少人也梦想着预见自己的“E往情深”和“轻舞飞扬”。这也是当时OICQ能火的时代背景吧。

1999年2月,OpenICQ(简称OICQ)被腾讯推出后,一下星火燎原。OICQ基本上是ICQ的中国版,但做出了一些改进,比如将用户资料存储在服务器,这样使用同一账号在不同电脑上登陆,好友名单可以自动下载。这款软件在当时还有个更中国化的名字叫”中文网络寻呼机“,因为用户可以通过OICQ直接给BP机发消息。

那个年代大家还没什么“即时通讯软件”的概念。OICQ的巨大优势在于它集成了聊天室、个人对个人,还有点对点传送文件的功能。而且用户能够接收离线消息、可以给BP机留言这样的改进,在当时的背景下是非常吸引人的。

当时用户并没有一个对软件太固定的使用习惯,什么软件好用就拿来用。OICQ推出后,自然抢占了不少市场。印象中也有一些功能类似的XICQ软件,比如什么TICQ、MICQ、PICQ,但占据了先机的OICQ还是凭借用户口碑脱颖而出。

这里插一句,我本人其实当时聊天更喜欢Windows 98自带的一个卡通聊天软件,叫Microsoft Chat,算是一个别致的图形化IRC聊天客户端。来自五洲四海的朋友们汇聚一堂,甚是有意思。当时在聊天室里遇到台湾朋友,台湾朋友很是奇怪大陆居然有人上网,还问了我教科书里有没有解救水深火热的台湾人民。我很认真滴想了想之后说:“好像没有吧……”。那位台湾小哥将信将疑。

哈哈,又跑题了。这个软件聊天界面如下。左下角文本框可以打字,右下角调整主角的表情。选定之后按回车键,就自动生成漫画聊天图案了,非常有意思。只不过后来渐渐就没人玩这个了。不知道有没有当年用过这个软件聊天的朋友。

附一个下载地址,怀旧的朋友们可以存档留作纪念:

99年去网吧时候,一般都是去一次申请一个QQ号。从对OICQ99的界面截图也能看出来了,这个软件默认设置是申请新号码,头几次用还不太能注意要点一下才能选择用已有号码登陆。99年上半年哪段时间申请的都是6位左右,因为当时意识不到腾讯OICQ今后取得的地位,Q号用完了就完了,也不珍惜。当年,自家买了电脑上网后,还下载过批量申请OICQ号的软件。可以用软件一口气申请二十几个,从中选一个好的, 其他的丢掉。

因为大家对OICQ用户对软件的黏着度不强,加之网络并未像今天这样深入生活。所以OICQ在有些时候只是一个用来遇见陌生网友的工具。

在那之前,很多中学生之间流行交笔友,方法一般都是在少年杂志上登载一条自我介绍和通讯地址。有了OICQ后,陌生人交友也相对便利。如果认为和网友比较投缘,还会交换通讯地址写信,或者留下电话继续保持联系。

总之在1999-2000年前后,OICQ并不能算是一种特别稳固的联系方式。

上面是OICQ2000界面。这个版本添加了隐身功能等。

于是QQ上产生了第一批潜水员。

好像是这个版本,开始支持自定义头像。但我当时发现,自定义的头像没有办法同步到服务器上。这就是说,用户可以用自己的照片当自己的头像,但对方和该用户聊天的时候,对方看到的还是系统预设的卡通头像。

2001年,因为和ICQ产生纠纷,OICQ悄悄改名为QQ。

当时其实还非常不习惯,觉得怎么改了这么个幼稚的名字。

原本都是用登陆网站,但域名后来直接改成了QQ。记得当时腾讯还在首页推广了个不太知名的东欧乐队为QQ推广的形象MV,就听了一次,只记得歌词叫有句话叫什么“QQ me...”

下面是当时网页截图的介绍。

QQ2003界面。该版本新增聊天场景、捕捉屏幕、给好友播放录影、QQ炫铃。

2000-2002年QQ用户爆发式增长,而腾讯又苦苦支撑,有段时间已经濒临倒闭。当时腾讯不知如何将庞大数量的用户转化为效益,于是一方面回收3个月未登录的号码资源重新出售(据我观察,现在取消了对长期未登录账号的收回。)另一方面,大概在2002年,腾讯开始在注册号码时收费。必须通过电话、短信、Q币卡等付费方式开通QQ。

那时候UC借助免费申请号码(根据 @与非 的补充,UC聊天室可以按照兴趣进行分类,同时还出现过一大批颜色聊天室)等因素也红火过一段时间。后来QQ意识到问题,再次开放免费注册后,UC便不再红火。

QQ2004界面。新增个人网络硬盘、远程协助、QQ小秘书。

也好像就是在2004前后,QQ为了保证用户在线数量,加入了等级机制。于是出现了一堆24小时疯狂挂Q的用户和一大批代挂网站。后来腾讯“出于省电的考虑”,渐渐开始优化等级增长制度。

我反正是不爱挂Q的,这么多年来也没在腾讯花过一分钱。所以现在的等级一直不能算高。

QQ2005,新增QQ宠物、Qzone、QQ通讯录、QQ音乐。

2005以后给我的感觉是,软件本身越来越臃肿。弹窗广告也变得很多,用户体验很糟糕,于是我后来转向了珊瑚虫、苦菜花等显隐身显IP无广告无推送无强制安装插件的版本。当这些版本和腾讯的官司败诉以后,我又有一段时间转向了QQ国际版。国际版的QQ要比同时期的QQ清爽很多。

QQ2006,新增QQ主题包、QQ视频秀、3D秀聊天模式。

QQ2007,新增会员发送离线文件功能、窗口抖动。

QQ2008,新增了超级群,最高支持500人。

QQ2009,新增群友动态、消息盒子、好友印象。

QQ 2010,全新皮肤引擎,QQ大视频,多问题验证

QQ2011就很像现在的界面了。

以后的等级界面暂时就不贴了。

QQ有过几次不支持转换聊天记录的升级。

好像是从QQ99b升级到QQ2000之后,99b的聊天记录就无法打开了。

从QQ2000升级到QQ2003的时候,好像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

现在我电脑里还保存这99b版本的聊天记录文件,那个版本的聊天记录都是xxxxxx.msh或者xxxxxx.msj之类的扩展名。

每次整理电脑都不忍心删掉,虽然知道可能再也打不开这些文件了,但总盼望还有一天可以打开这些聊天记录,看看99年朋友们和99年的自己。

那时候聊天不一定是非要和异性聊的。有时二三十岁的“大叔”们会跟你谈谈理想和人生的道理,轻松愉快,发人深省。

那时候陌生人聊上几年也不会想着见面,问你约不约的。就是很纯粹地聊天,互相交换一些开心事。

那时候网友们的网恋是很纯很纯的,在网络世界发乎情,止于礼。听见OICQ的敲门声和BP机声是感受得到心跳的。

那一群可爱的网友们,大多都已经不再存在于我现在的QQ列表里,早已散落在天涯。

总的来说,QQ应该没有刻意去传播吧。

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时代和互联网环境下,出来了这样一个好用的软件,网吧的安装率相应也比较高。

加上一些电脑杂志也会为网虫们(那年代的流行词是网虫不是网民)推荐一些好的应用软件,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就铺展开来。

恰当的时间出现在恰当的环境下,然后恰当地被网友们选择并发扬光大。

而且,虽然腾讯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顶着剽窃的名声,但不得不说很多细节上的的更新、新功能的添加和用户体验是超越了被模仿的产品的,用户用起来比较顺手。

只可惜在网络普及化以后,使用QQ的人群太多,给QQ造成了一种低端的印象。我本人认为QQ邮箱的体验其实一级棒,毁就毁在了部分用户火星文的发件人名上。也许也有QQ本身给人的印象还是偏重娱乐的因素。

还是要感谢QQ。

99年起放在21cn邮箱的邮件,因为缴费后未再次续费,邮箱打不开了。

大学期间积攒在BlogCN的博文,也因为BlogCN的关闭而全部丢失。

存放在Yahoo邮箱的信件和MSN Space里的日志也都全没了。

只有我没花过一分钱的QQ,始终不离不弃。

大家认为最low的QQ空间,恰恰才是保存了我最多最完整的记忆的地方。

夹一张暴露年龄的私货:

写得凌乱又散漫,已经离题千里,不能算是对本问题的回答。

归根结底,还是对自己的青少年时期,对那个存在于记忆中的美好时代的怀念。

最后调查一下,有多少人觉得眼镜哥哥像美图秀秀过的马化腾来着?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