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qq骂人签名】风的尽头:我跪下,唱歌,讽刺,诅咒

时间:2023-02-23 07:20:1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温成报道】2021年12月14日,18:40,云南互联网大学V、作家、民俗文化学者组装(风的尽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停止呼吸。四天前,朋友们共同发起,我主办的“生死时速拯救组装”义卖会的温暖和曙光依然历历在目。两天前,家人传来的“心肺功能恢复状态良好,感染也得到了控制”,向朋友们展示了希望。

全无人型破坏的组装最终消失了,痛苦也解放了。在解脱的同时,其著作又一次在大面积传播、传承、本尊、老昆明文化中得到安慰。

14年前,我策划并评选了“云南十大网络牛人”,卢风(风的尽头)榜上有名。早年,他的影响力大部分来自于大V身份。那时,大众舆论场激增,杰出而有争议的人物辈出,旧风气尖锐,更有争议。 我作为当年的报表人,曾一一采访过“十牛人”,卢风这篇文章是用“最有争议的”笔头写的。

今天旧风如风,我在其中悲伤,感慨,翻出旧文章作为纪念。

风的尽头:最有争议的网络作家

记者温成,2008年3月30日,生活新报

在网络之外,云南读者不会对“风的尽头”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作为报纸的评论家、撰稿人,风的尽头这几年经常出现在云南的报纸和杂志上。但是当记者面对他时,他始终强调自己到目前为止只是“网络作家”。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多读风末的文章,即身体材料、时事评论、闲话、散文、小说等都写了,讲座领域、政治、历史、音乐、食物等都有涉及,甚至还涉及其他专业技术领域。这家伙,你到底在干什么?

有人说他是“万能人”,也有人说他是“万油”——前者,前者真是称赞,后者其实被贬低了。

故乡情结

光头、红色唐装是作为风尖标志上班的现代大厦字体室或其他正式场合。饱满的身材,圆圆的脸总是和和气气的,就像从前昆明市走来的小店老板一样,这个形象很难与他在网络上独一无二、开朗、充满怨恨的文章联系起来。

风的尽头,本名组装,男人,汉族。出生于60年代的昆明,父母都是云南地主族。大学专业投资管理,毕业10年会计。后来从事过很多职业。跑步的地方很多,但停留时间长的地方有西藏、广东、香港等。

从风的尽头到网上写文章的时间到现在也有5年多了,到目前为止,像菜头、边民这样的云南互联网发展初期,已经在网上叱咤风云的超级虾一直耿耿于怀。 (以英语发言)(以英语发言)(以英语发言)。

说起互联网的历史,和他多年的外在经验有关。

他说,那几年在外地生活了很久,云南人天生的“故乡报”情结挥之不去,想家,想家。不想回家,就找了些书去看云南,本来只想说想家的事,不想看,就一直追着原母乳人员,发现历史上的云南出人意料地丰富多彩。

“回到昆明后,有一次去网吧玩游戏,无聊,打开网站,在BBS面前目瞪口呆。原来互联网可以上传自己的文章给你看。终于有一天,手发痒,害羞地写了一篇关于历史的文章,上传到了网络上。”

“那时我成了搬运工,把有关云南历史的文言文翻译成自己的话,把现实联系起来,好像在看意义。 (温斯顿,工作)。这是小学时老师教我的写作方式,我一直牢记在心。尤其是恩格斯所说的“说什么就写什么”是我的座右铭。这些都要感谢我小时候那个红色时代的教育。后来我发现,听老话的人不是喜欢听的,但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听的,有些人只喜欢我说老话、联系现实的那种观点,干脆喜欢写云南本土时评。

坦率地说“秀”

事实上,当时昆明的一些报纸已经开始注意网络上出现的这位作家,通过网络联系后,风的尽头的一些网络文章开始出现在报纸上。2004年,风的尽头成为了一些报纸的特约评论家和撰稿人。

2005年,风的尽头没有想到自己一直玩的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今年,他的一些文章被电视台拍成了专题电影,集中刊登在网络上。

同年,散文《怀念武成路》荣获第三届“云南日报文学奖”,据说这是云南第一次网络文章选拔获得文学奖。年末,经过长时间的思考,风的尽头彻底转行,放弃了多年的财务工作,决定进入昆明某市级报纸当编辑,但更重要的身份是新闻评论家。

评论家本该写真名,但他坚持自己的网名。与之相对应的是,他的思维和写法也与传统媒体评论家大不相同。好像是新的,还有另一个——,这可能就是那家报纸重视他的原因。

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2" width="441" height="660"/>

  与此同时,批评的声音也从未停止。有人写好多“砖文”,在网上骂他为政府“歌功颂德”,一派“御用文人德行”,还说他最爱做秀。

  一个典型的“个案”是:2005年8月,风之末端写了一篇帖子叫做《居住在哪国的昆明》,批评昆明新建住宅小区“洋名”泛滥的这一常人早就见惯不惊的现象。

  反响很激烈:许多人骂他是吃饱了撑得难受,找个借口炒作自己;许多开发商把他例入“不收欢迎名单”;当然,更积极的反响则是——全国多家报纸纷纷转载,昆明市委书记亲自批示,并由此促成了昆明及其他一些国内城市地名管理法规的修改。

  “这篇文章很有现实意义啊,如果这也叫作秀,那我就愿意做这样的秀。有何不可呢?”风之末端坦言。

愤而出走

  进入这家市级报纸不久,风之末端就接受了一桩新的任务——参与筹建该报旗下的网络论坛(社区)。为此,他从一个网络写手开始调整自己的定位,成为一个网站的网络编辑、网络新闻记者、网络新闻策划人和管理者。

  此间,在全国拥有四十多万注册用户的人民网强国论坛挑选出二十多位优秀网络写手,由网站方为其建立网络文集,风之末端作为唯一的云南籍写手名列其中。

  作为风之末端正式“从文”的第一个东家,这家市级报纸及其下属论坛给了风之末端相当的空间,和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当然,也不乏有人把这认定为仅仅只是一个“作秀的平台”。但成绩是显而易见的,在风之末端的主导之下,在一帮同样怀着激情的同事共同努力下,风本人及该论坛都较快地拥有了一些人气和影响力。

  如今,风之末端已不愿多谈这段从业的经历——他早已经从自己的东家跳槽到了本地的另一家主流网站。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依然缘于他生活的一种常态——备受争议。

  原来,即便是在他主导之下的这家市级报纸的论坛上,也始终也不少网民“持之以恒”地来跟他作对,疲于应付的他渐生去意。而此时,本土几家网站又正好想来挖他。

  今年3月5日,已经跳槽有段时日的风之末端,又回到自己曾经供职的该论坛,发表了“最后一帖”。他称:这是其“抵制该论坛的个人声明”。其言辞之间颇有愤慨,大有“恩断情绝”之势。

  这一段,让风之末端心头憋闷至今。但他还是尽量表现出坦然,“毕竟是这个论坛把我给捧出来的,我也没啥可抱怨的。”

网民评说

  面对风之末端的愤而出走,有人发帖挽留,如网友“马借之乱”:“留下吧!怎能为了一棵葱放弃整片森林!”甚至还有人表示要为此发起一次联合签名。

  但也有人额手称庆。检索相关“拍砖”资料显示,“挽留派”所指的那葱,是本土的一个名叫“宋老”的资深网民,这也就是在虚拟世界里的持续向风之末端开战的“仇家”之一。

  “风之末端走了,他的‘最后一帖’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值得庆祝。”他随后发表于多家论坛上的一个帖子里回忆到了许多彼此之间的恩怨,并转述《南风窗》著名记者尹鸿伟批评风的话, “看来风之末端只能靠骂人求胜了?不过又是一头‘黔之驴’——技止此耳!”

  争议不断,骂声不绝,但直到现在,几乎每个星期,风之末端都依然会在昆明的几张报纸上发表他的“老昆明闲话系列”或者时事评论文章。

12月10日夜,我主持“生死时速 拯救赵立”义卖活动,4天后,赵立溘然长逝

  但客观而言,云南的网络写手里,能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两大阵营中都拥有一定读者的人,不多。本土牛B网民这样评价他:官方网络评论员、写手跟网民打成一片而又保持较为正确的政治立场,云南样本堪称孤例,唯有风之末端。

“要说我对生活的最大感悟,很简单,只有一个体会:人活着,要有所敬畏。敬仰无论活着还是死去的那些给我们带来平凡而安定的生活的人们;畏惧那些会吞噬我们的良知,败坏自己名声的事情或者人。为此,我拜跪、我歌颂、我讽刺、我咒骂。身体不如杨丽萍或施瓦辛格,我就用文字去舞蹈扬尘,去角斗打架!”

风之末端就是风之末端,任人评说,他依然故我。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