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恩典大图吧】内心丰富的人并不害怕孤独

时间:2023-02-21 20:21:1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作者:魏毅(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学院副教授、罗马大学孔子学院院长)

对现代人来说,越来越方便的电子通信设备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有时会在技术上加重沟通障碍。在物质生活日益改善的今天,如何应对孤独似乎是我们生存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这一点上,文学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被书迷住的人

一辈子没有拥有自己家人的废纸包装商,35年来一直坐在地下室的废纸堆里,做着世界上最卑微的工作。但是他以此为契机,通过阅读神话、哲学、文学等著作,进一步丰富了原本可能孤独的人生。捷克作家波胡米尔赫拉瓦(1914-1997年)的小说《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的主人公,也是作家亲身经历的人生。

博后米尔赫拉巴尔自愿成为钢铁厂工人,工伤痊愈后,去废纸收购站当包装工人。赫拉巴尔笔下的大多数人物都是普通人。他们默默无闻,甚至“被扔在社会的垃圾堆上”。作家通过自己的个人经历发掘了这些人物的特征和语言的精髓,使他们成为文学明星中闪闪发光的人物。他们几乎都有相同的特征,就是“鲍比代尔式”的举止。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使沉重生活舒适的风格。

小说中的废纸包装工吗,甚至把这种生活称为“我的爱情故事”,把他度过大部分人生的地下室看作天堂。因为那里完全是他的世界。他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读着像饥饿一样被废纸抛弃的珍贵著作,就像是“嘴里叼着美丽的文具,吸着糖果”,他的生活本来就很艰难。老鼠群的地下室,永远无法处理的旧书,攻击他的苍蝇群,唯一的安慰就是偶尔喝啤酒。但是他幽默地说。“35年来,我喝的啤酒可以装满50米长的游泳池。我掉头发的头发是灰姑娘的核桃。”韩佳退休后决定买废纸包装机,放在花园里同行。他还说,自己的生活总是悲伤孤独的,但其中倾注了所有的热情,为了与形形色色的人物建立关系,特别是个性鲜明、充满情趣的茨冈女人们,还有一些文化人,其中包括经常来买从废纸堆里采集的书的美学教授和《戏剧报》评论家们。韩佳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魅力,正是因为他善于在眼前的生活中寻找快乐,善于用幽默装饰自己悲惨的日子。

韩佳对书的执着使人想起美国作家雷布莱贝里(1920-2012年)小说《华氏451度》中出现的消防员盖伊蒙塔格。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正是麦卡锡主义在美国横行的时代。主人公蒙塔格也是一个痴迷于书本的人。他在执行分书任务的时候,趁同事不注意,把强行销毁的书带回家偷偷读了。事实上,其他消防员也出于好奇偷了一两本禁书,但为了维持家庭平安,将在24小时内销毁。蒙塔格收藏了大量经典书籍,仔细阅读书籍,希望与妻子讨论阅读的心情,更想停止这件令人厌恶的事情。但是他的妻子依赖电视,对书不感兴趣。(电视对人们的阅读习惯构成威胁,这也是作家写这本书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妻子告发了丈夫持有禁书的行为,消防队准备用火焰喷射器摧毁他的房子。幸运的是,蒙塔格与逃到乡下的红油们见面,继续朗读经文。

当书籍和知识面临危险时,不仅普通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也站出来。由于他们过着贫穷和凄凉的生活,可能产生了对书的特别执着和执着,书给了他们丰富的生活和活下去的勇气。

文学作品中的独行侠

意大利作家路易吉马雷瓦尔(1927-2008年)在短篇小说《蜘蛛人》中这样写道。“在独处的时间里,我们身上可能会冒出独特的机制。如果没有孤独,爱因斯坦就不会提出相对论,利奥帕尔迪也不会成为诗人。”小说的主人公在一家银行当出纳员,业余时间基本都在家。他本人最喜欢漫画或模仿电影中的英雄人物。有一段时间,他决定模仿电影中的蜘蛛人。一天晚上,他把尼龙绳绑在散热器上,从窗户跳下来,试图像蜘蛛人一样飞行。他后来意外受伤,不得不暂时放弃大英雄游戏,但有一天一个男孩叫他蜘蛛侠,这不是对他这次冒险尝试的肯定和安慰。这是他对抗孤独的游戏,也是他众多尝试中的一个。

伊太郎卡尔维诺(1923-1985年)小说集《马可瓦尔多》的主人公也很孤独。Marker Baldo是意大利南部的农民,为了生活向北迁移到大城市都灵,成为大厂的小搬运工。虽然住在大城市,但霓虹灯、广告牌和海报不能吸引他的视线。相反,树上的黄色叶子、落在瓦片上的羽毛、从树根泥土中钻出来的蘑菇,都没有避开他的眼睛,而是引发了他对季节变迁、未来的思考。马克瓦尔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但他充满了虚幻的幻想。为了给家人提供健康的食物,他将去河的源头钓鱼。为了孩子们的健康,他将带他们去山里呼吸新鲜空气。为了在家木材取暖,他将在高速公路上砍伐广告牌。虽然很多事情的结果没有他想要的那么好,但他驰骋在自己想象的王国里,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战胜了困境和寂寞,本来很沉重的生活轻松了很多。这是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第一章中提倡的文学轻松,也是对生活的轻松态度。

iz=31825&from=ar;x-expires=1706884624&x-signature=VjOv2fz%2BNwQeW1K0S1W1A5jjs5o%3D&index=0" width="370" height="568"/>

《马可瓦尔多》封面资料图片

卡尔维诺漫画像资料图片

制造喧嚣的人们

很多作家都曾说过:孤独是一种财富。在谈到自己的成名作《质数的孤独》时,意大利著名作家保罗·乔尔达诺(1983年—)就说过,孤独并非一件坏事,也并非总是消极的。乔尔达诺每天将自己关在自家的地下室,只有完成当天的写作计划方能出来。孤独给予他一个自由而独立的世界,一个完全属于他和他笔下人物的世界。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不会畏惧独处,因为即使远离外在的世界,他内在的乾坤也会自行喧嚣起来。

《质数的孤独》封面资料图片

乔尔达诺是一位善于思考的作家,他笔下的人物也始终伴随着他和他对人类社会的领悟一同成长。他的第一部小说《质数的孤独》主要描述男女主人公少年和青年时代孤单的人生,以及他们之间那种若即若离的情感,第二部小说《人体》中的那些年轻的士兵则已经不再纠缠于青春年少的愁思,而是开始思考人与自己身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战争对人类的摧残。在第三部小说《黑与银》中,主人公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男人,拥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他的思考也日臻成熟,并且借助书中保姆的角色探讨生命与死亡的命题。乔尔达诺每部作品中的主角也仿佛是些“独行侠”,永远不能被他人理解。然而,这些人物又始终在努力建立与他人之间的联系。这或许正是作家本人思想成熟的过程。与其说他们孤独,不如说他们始终用自己的眼睛审视生活,用独立的思想剖析着社会。

诗人但丁被视为意大利文学之父,他后半生颠沛流离,始终无法返回故国。然而,他并没有在这种表面的孤寂中沉沦,而是创作出了一系列传世佳作。除了描述单恋情人贝雅特丽齐以及对她的情思的诗集《新生》以外,他的所有重要作品都是在流放期间完成的:《飨宴》《论俗语》《帝制论》,尤其是惊世宏著《神曲》。

英国画家亨利·霍利迪作品《致意贝雅特丽齐》资料图片

在《神曲》中,但丁多次以预言的形式提及或者影射了自己的流放及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处出现在《天堂》篇。但丁在那里遇到了曾曾祖父卡洽圭达。但丁首先询问了自己家族的历史,以及昔日佛罗伦萨城的景象,接着向卡洽圭达问起自己未来的生活,特别是在地狱和炼狱中曾多次以晦涩的方式预示的那次流放。卡洽圭达解释了但丁被迫离开佛罗伦萨的详细情况,以及将被迫寻求各个领主的支持和保护的事实。他还说,但丁将与其他流亡者分道扬镳,而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他们将在拉斯特拉战役中被击败,而但丁将逃往维罗纳避难,继而得到贵族家庭德拉斯卡拉和坎格兰德的收留。在这一点上,但丁产生了另一个疑问:如果他将被迫流放并不得不依靠这些贵族老爷的帮助,那么他是否还要冒着得罪他们的风险,讲出旅途中见到的一切呢?相反,如果他对一些事情保持缄默,又担心会损坏自己的声誉,作品也无法流芳百世。卡洽圭达清楚地回答但丁:你必须讲出自己看到的现实,即使这样做会让一些人不悦。在卡洽圭达看来,但丁的警告应该像一阵风那样吹到最高处,那将为他赢得荣誉;此外,也只有如此,他才能将长诗所具有的教育意义深深印刻在读者的脑海中。

波提切利所画但丁资料图片

即使在地狱和炼狱中有精神导师维吉尔(代表着人类理智与哲学),在天国中有恋慕的情人贝雅特丽奇(代表神圣的恩典)作为向导,陪伴也仅仅是象征性的,但丁所进行的无疑是一次孤独的旅行。尽管如此,但丁发挥非凡的想象力和超人的学识,创造出一个沸沸扬扬的世界,那些故事使但丁这次“孤独”的旅行充满力量与内涵。《神曲》实质上是中世纪人类所获得的所有知识的总和,是诗人毕生对政治、历史、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甚至天文学等各种学科学习和思考的结晶。

贾科莫·莱奥帕尔迪(1798—1837年)是意大利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也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之一,近年来在意大利受人追捧的程度不亚于但丁。尽管他一生中始终在承受家乡的闭塞、家庭的束缚以及身体的孱弱给他带来的痛苦,但莱奥帕尔迪创作出了众多传世的诗歌、哲学和散文佳作,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田园诗《无限》、情诗《致西尔维亚》、表达爱国主义思想的《致意大利》以及体现他哲学思想的散文集《道德小品》和《杂文集》等等。莱奥帕尔迪的诗歌在浪漫主义中又加入了爱国主义和悲观主义的风格,而这种独特的风格与他一生中大部分时光都在封闭和孤寂中度过有密切的关系。

莱奥帕尔迪出生在意大利非常传统和保守的大区马切拉塔的没落贵族家庭。他在童年时期就开始学习拉丁语、神学、哲学和各种经典著作,继而开始创作诗歌作品和哲学论文,表现出惊人的天赋。14岁之后的7年中,他更是废寝忘食地独自阅读父亲的一万六千卷藏书。尤其是16岁到17岁中间有几个月,被他称为“不受打扰地学习,并对未来有明确的期望”。这种孤独而又疯狂的学习方式造就了后来博学而多产的诗人,但也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1817年,在古典文学学者皮埃特罗·乔尔达诺(1774—1848)书信的影响下,他创作了饱含爱国主义精神的《致意大利》。在诗中,他回顾意大利昔日的荣光,并将其称为“雍容华贵的夫人”,然后为她如今的模样感到痛心,“几块乌青的肿块/几多流淌的鲜血/以及累累的伤痕……倘使你的眼睛是两泓鲜活的泉水/哭泣也永远不能荡涤/你蒙受的损失与屈辱”。诗人诘问意大利沦落到如此地步的原因,继而发出热切的呼喊:“啊,苍天,请让我/用我的鲜血在所有意大利人的胸膛/点燃熊熊的烈火。”写这首诗时,诗人年仅20岁。在不久之后掀起的意大利民族复兴和统一运动当中,他的这首诗激励了无数意大利人,为赶走外国侵略者和实现祖国的自由统一而斗争。

1819年,莱奥帕尔迪非常渴望摆脱家乡雷卡纳蒂镇那种令人窒息的环境,试图离家出走,但被父亲抓了回来,并从此被看管起来,失去了自由。极度的痛苦令他几乎失明。这一时期,他创作出了传世的诗篇《无限》——

这孤独的小山啊,

对我老是那么亲切,

而篱笆挡住我的视野,

使我不能望到更远的地平线。

我静坐眺望,仿佛置身于无限的空间,

周围是一片超乎尘世的岑寂,

以及无比深幽的安谧。

……

当我听到树木间风声飒飒,

我就拿这声音同无限的寂静相比,

……

就这样,我的思想

沉浸在无限的空间里,

在这个大海中遭灭顶之灾,

我也感到十分甜蜜。

故乡的风光是如此静谧和令他依恋,同时也是挡住他目光的篱笆。正是这种极端的孤寂与痛苦,这种地理和文化层面的狭隘以及人为的枷锁,激发出他的遐想,从而达到一种超然于世的升华,融入无限的自然和宇宙空间,使诗歌与哲思浑然一体。

文学史上那些伟大的作家们,用他们非凡的才能与“孤独”的耕耘,为我们创造出无数经典作品,使我们能够在独处的时候并不寂寞,而是能够乘着他们为我们打造的翅膀,在作品中层峦叠翠的山岭和喧嚣的人世上空飞越。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06日0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