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泰洛梅林侄子赵奕成从史学到文学的华丽转身,还记得40年的友谊。(译者注:译者注:译者注:译者注:译者注:译者注)
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林肯受到卡尔马克思的称赞:“他虽然达到了伟大的境界,但仍然是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见人物。”"我佩服林肯说的警句. "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和别人的友谊。“我珍惜友谊,特别珍惜延续长久的友谊。我和丹木莲的侄子赵奕成保持了40年的友谊。虽然我们没有在一个城市生活过,但各自忙碌的东西往往能见面很多年,但彼此的心总是相通的。
2001年9月11日,赫成(左)和我一起在新家拍照。光线太暗,效果不好,两个花白的人成了官署!
1981年9月中旬,我收到了哈尔滨师范大学寄来的一封信。打开信封,打开信纸,说:“我是丹木莲的侄子。现在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接近毕业了。”上面写着。我们虽然不知道,但我从钟汝霖老师那里已经多次听到你的名字,了解了你的一些情况,知道你来我家认识了我父母。"在谈到檀木的病情后,他又这样写道。"我学习了历史,但由于与檀木叔的关系,我一直注意在外面研究萧红和檀木的情况。
原来是丹木莲的侄子寄来的信啊!一个半月前,我利用暑假访问了哈尔滨师大历史系教授赵汉奇的家,了解了檀木家庭的背景和他小时候的情况。赵汉奇是檀木的二哥,对檀木早年的生活和创作影响很大,这在檀木的各种回忆录中都有记载,我是在钟老师的陪同下找来的。赵汉奇和夫人美生热情地迎接了我,认真地回答了很多问题。告别后,赵教授遗憾地说。“我儿子赫成比你大6岁,读七七会历史系。如果他在家,你们会知道的。”
我估计赫成应该是《文革》前高三,我高个子矮。不是一点差别都没有。另外,他学的是历史,我学的是汉语,可能没有共同语言。所以我也不再想什么时候见他了。没想到,他主动给我发了信,这倒让我有点惶恐,立刻回信了。此后,我们多次通信,谈论萧红,也谈论檀木和人生。
1947年10月,赵奕成出生于沈阳,他的父亲当时是联合国救灾总局东北救济分局全权负责的副局长,主管国际救援物资的分配。第二年2月,工作结束后,他的父亲带着还在襁褓中签名的赫成去上海创办了《求是》月刊。上海解放后,他的父亲在大同大学教书,1957年被右派击中,搬到哈尔滨,他的父亲继续在哈师大教书,树立了史学家的名声。受父亲的影响,赫成恢复高考后考入了河师大,先读了历史系。我去他家的时候,他可能正在写毕业论文,但后来发现题目是“史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亚洲生产方式”。
1982年4月下旬,学校组织毕业生去做上京风光,我借此机会与赵奕成初次见面。他个子高,脸上带着微笑,一看就是坦率坦率的性格。按照我的要求,他带我去了丹木莲在霍邦桥的家。那天我和丹木聊了很久,赫成一直在一起。天黑后,我们告别了檀木夫妇,赫成带我去了牛一带枣林前街的四合院。原来这是他岳父的家,他自己还没有家呢!那天晚上,我住在四合院东边的厢房里。我心里知道赫成我还在读书,囊中羞涩,可以省一点我省的住宿费。但是太打扰了,我心里很不安,第二天赶快离开,一起去北京找同学,住在收费便宜的浴缸里。
1984年初,我收到了赫城寄来的第《北方论丛》一期,上面有接近他万字的史学论文《周代村社土地制度的演变》。这两年前,他已经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出版社。担任编辑工作后,他一直没有放弃史学研究,同时兼任红楼梦研究。
大约1985年以后吧。赫诚发来的刊物开始出现在萧红研究中的文章。他以史学的根底研究文学,所以写的文章都很严格,见解独特,从来没有墙上虚构的话。此外,他因檀木和叔侄关系而进行萧红、檀木研究可以说是近水楼,每次都爆发出新的“材料”,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与此同时,他写了很多散文和小说,大部分以知青为题材。我也去农村三年了,感情描写是真实的,文笔也很扎实。
在80年代和90年代,我每次公开去北京,都会产生革和成见。
面,每次见面都有说不完的话。他对一些人借贬低萧红后期创作来抹黑端木的做法十分气愤,于是不顾端木与钟耀群的劝阻,开始大量发表辩驳的文章,是最早反对“寂寞论”的学者。21世纪以来,他接连出版了《月光曲》、《我的婶婶萧红》、《跋涉生死场的女人萧红》等专著,还主编了《端木蕻良和萧红在香港》、《端木蕻良小说评论集》等书。我每次见面,他都会有新书签名赠送我。那时,他已经担任北京文津出版社副总编,评上了编审。
那之后的七八年,我专注编纂一部辞书,与外界几乎隔绝,手机号码也换了,与革成失去了联系。直到去年,我们经朋友搭桥又在网络上联系上,互相加了微信,交流更便利了。他告诉我,这几年写了几本书,目前正埋头写父亲的大传整理母亲的回忆录。一个月前,革成一次寄来6本他著或编或增订的新书:《端木蕻良年谱》、《史学与曹学论辑》、《曹汉奇传》、《倪美生回忆录》、《百年端木蕻良》、《端木蕻良文学评论集》;此外还有王富仁著的学术论著《端木蕻良》。革成兄的勤奋笔耕,成果丰硕,令我格外钦佩。而他的友情,更让我感动,于是在微博写了博文感叹:有友如是,夫复何求?
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有云: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如今,我与戈成兄虽然都已步入暮年,但是友情的丝,岁月是扯不断的!
(注:“友情的丝”,借用端木蕻良的一篇散文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