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个性繁体签名】隐藏的签名,隐藏的秘密,看看大画家是什么意图。

时间:2023-02-11 12:08:0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中矗立着非常著名的“北宋三座山”——

1,帆宽《溪山行旅》

2、郭熙《早春图》

3,李唐《万壑松风》

这座第一座大山是泛宽的《溪山行旅》。如果我们稍微观察一下,同样是“三座大山”,但郭熙《早春图》的山是山上,石齿和木美很突出。李唐的《万壑松风》山很高,但画中的比例不大,松树的美丽很突出。

凡宽的《溪山行旅》特别突出的是山的巍峨。

50年前著名画家刘国松看着这幅画,深受感动,热泪盈眶。这使他毅然放弃了去西方学习西洋画的计划,专心研究中国水墨画的艺术。

《刘国松作品》

这幅能“浪子回头”的画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

帆布画像

先简单了解一下范宽这个人。

他和东远异性一起是山水画《北宋三人》之一。他,字中立,有人说“泛中立”是他的真名。他因为性格宽容而获得了“宽”的外号。

那个人,最大的爱好是看山。面对一座山,从早到晚看,坐着看,走路,喝酒看,脱衣服看,第二天不能再看。风雨无阻,雨雪越多,跑得越开心去看。幸福谚语。

可能是因为对山水的敬畏,他用尽了各种手法,把这座山画得宏伟而厚重。

莫蒂夫1:又大又高耸。

《溪山行旅》 1.03 x 2.06m

西山这座大山在这幅画中占据了一半的空间,形成了“泰山压顶”的气势。

诀窍2:对比度、衬里

泛幅人物画很小,建筑物也画得很小,不仔细看几乎找不到。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下,画中的山巍然耸立,令人震惊。

《溪山行旅》部分

几百年前,中国画的人物和山水的比例是这样的。

《洛神赋》

倾向于突出人文景象,比人有多伟大,不知道多少几何倍数的山,即以人为主,辅佐山。

把戏

三 :不画山脚,更显伟大

他把山脚留白,显得这座山好像是从云里长出来的一样,这是画山水常用的方法,范宽的这幅画常常作为此方法的典范。

《溪山行旅》局部

招式四 :独创雨点皴

范宽独创了一招增强画质感的方法——雨点皴,这些皴点有的浓,有的淡,有的大,有的小,皴出了山体的雄健和厚重,使人无形中产生了敬畏之心。

《溪山行旅》局部

招式五 :远景变中景

这座山山脚都是云雾了,本来应该是远远的感觉,颜色都画得淡淡的。

但是范宽却把山色画的很浓重,看上去像是在“中景”的位置。

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经验:远远地看一坐摩天大楼,觉得也没多高嘛,但是如果自己站在楼下往上看,感觉就大变了。范宽利用的正是这种视觉差效果,把远处的山拉到眼前来,瞬间感受到山体的雄伟。

范宽从哪来这么多招式?

一开始,范宽努力学前辈画家,后来感觉“不对,学人不如学大自然”,于是就每天去看山。

又过了一段时间,范宽又说,“不对,学大自然不如学自己内心”。范宽就一边看山,一边用心感受、总结。

为何将签名隐藏于画间?

这幅画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就是在山脚下边树影后,范宽很隐蔽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范宽”(请看下图红框内),似有似无,如不细察,很难发现。

《溪山行旅》局部 签名

无独有偶,范老先生的另一幅名画《雪景寒林图》也将签名隐藏于画间,请看下图:

《雪景寒林图》局部

此画签名“臣范宽制”(繁体)隐藏了在挺拔的树干上。

这样的做法,这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么,这位范老先生为何要这么做呢?

这是他真性情的展现:

首先,寓意他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将自己融入在大山里,自己当作其间的一石,一草,一滴水。

其次,彰显了他对大山的敬畏之心,将自己的名字隐藏于山体林间,以示在山水面前,他只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广阔的山水可以无我,而我不可以无山水!

这就是独一无二的范宽。他不仅艺高,而且谦逊、厚重;高格局、大气魄。

范宽还有部分名画传世,都与《溪山行旅》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可以用心体会一下,比如:

《秋山飞瀑》

《雪景寒林》

范宽总是在努力表现山水的伟大,并侧面体现出了人的渺小,这是对于自然宇宙万物的谦卑之心。

中国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蒋勋在评价《溪山行旅图》这幅画时说,我们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卑微,才会看到伟大,我们觉得生命很美,是因为我们把自己放在渺小的位置上。

美国《生活》杂志评选的“第二千年百大人物”,选出生活于1000年至1999年之间的对全人类有着巨大影响的一百位著名人物。中国仅有六人入选,范宽是其中唯一一个画家。(其余为郑和、忽必烈、毛泽东、朱熹、曹雪芹)

当期《生活》杂志封面

由此可见,范宽在世界绘画史中的崇高地位。我们也向这位国宝级的画家表示我们的敬畏之心吧。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