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相框中,“毛泽东”三个字遒劲有力……朱建军家中有个“传家宝”。这是1951年,他的外婆李秀英作为全国特级治淮劳模出席会议时,毛主席欣然为其签名的。李秀英曾朴素地说:“我们是党的人,要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为党和人民努力工作!” 作为金山公安分局交警支队民警,朱建军和他的家人们始终牢记这句家训,一代代传承下来……
毛主席珍贵签名成为“传家宝”
在新中国历史上那场轰轰烈烈的治理淮河战斗中,一位青年女性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她就是李秀英。
1950年夏,淮河洪水再度泛滥,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李秀英主动报名参加,带着26个姐妹组成“女子突击队”,上了治淮工地。她凡事带头,不怕苦不怕累,抬道轨、挖泥土,日夜奋战在治淮一线,几度累倒在工地上。有次抬土半天,抬断了四根扁担,她的肩膀也因此肿成了馒头,第二天照样精神抖擞上工。柔弱的李秀英成了治淮工地上的“女汉子”。
凭着坚强出色的表现,李秀英两次被评为特级治淮劳模。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来工地拍摄治淮纪录片,把李秀英作为重点拍摄对象。1951年国庆前夕,23岁的李秀英作为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
会议进行到第三天下午,议程结束后,毛主席经过她的身边,一位工作人员向毛主席介绍了她,说这就是特级治淮模范李秀英。毛主席停下来,和她亲切握手。李秀英双手将笔记本和钢笔递给毛主席,请毛主席为她签字,毛主席欣然签名。当天的妇女代表聚会上,邓颖超还和李秀英等人亲切合影留念。
一部治淮纪录片让夫妻团圆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给李秀英的命运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1952年的福建前线,某部连长冯学永在部队看到了纪录电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银幕上,他第一次看到了久违的家乡。当一个年轻女人的身影伴随着电影解说“颍上县农家女李秀英”出现时,这个八尺大汉竟止不住嚎啕大哭!李秀英,正是冯学永离别五年杳无音信的妻子。
后来,李秀英收到一封由家乡转来的信。打开一看,竟是分离了多年的丈夫冯学永写的。
当时在合肥工作的李秀英立即向单位请假,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在与丈夫见面后,这对因战火分离多年的夫妇满面泪痕,紧紧拥抱在一起。后来,李秀英作为随军家属,随夫在福建、山西等地工作,她说:“军人的妻子就是要有奉献精神,部队到哪,我就跟到哪。”
家风传承,人民警察时刻为人民
李秀英有句朴实话语成为全家人的家训:“我们是党的人,要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为党和人民努力工作!”受家庭氛围的熏陶,李秀英的儿孙个个一身正气,他们有的步入军营,有的进入警营。其外孙朱建军是一名1982年参加公安工作的老警察,曾外孙王丹骏是一名刚入职的公安辅警。
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的朱建军,对外婆李秀英那种坚韧乐观、敢想敢干、甘于奉献的精神,从小满怀崇敬。从警至今,他辗转多个岗位,曾任分局水上派出所副所长、松隐派出所教导员、保安公司副经理等,共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荣获分局嘉奖11次,三次被评为分局优秀共产党员,荣获“2017至2020年度金山区优秀平安卫士”等荣誉。三十多年来,他始终克俭、勤勉,时刻记着温暖他人。
而今年新加入公安队伍的王丹骏说:“曾外祖母是一名老党员,她那种舍小家为大家、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永远值得我学习。我是90后,是一名辅警,我热爱现在的工作,从中体会到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2021年春天,外婆李秀英在朱建军家住了近一个月。交警支队特地为此组织了一次主题党日活动,邀请李秀英讲述当年的治淮故事。大家纷纷表示,劳动创造历史,劳动者最美!劳模工匠精神是引领新时代劳动者的光辉旗帜,要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学习他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思想境界,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把劳模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切实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