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好友印象图案】80年代春节被认为是最淡的,可惜再也回不去了

时间:2023-01-31 06:12:4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前几天,我们介绍了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春节,今天又看了一遍80年代的春节,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也有了时代气息。

众所周知,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国经济开始正式恢复,人们的关注点也与以前大不相同,可以在春联展现出来。

当时人们写春联,不再是说“大干快”、“省多快”、“东风浩荡,革命形势无限好”,而是有新的时代特色。当时这种春联特别受欢迎

初一给亲朋好友拜年,没有以前的革命斗志。大家见面后都会用简单的几句话互相祝贺“春节好”,谈谈春节买了什么春节。

春节孩子们最开心。六七十年代,孩子们没有多少压岁钱。80年代,当家长们的口袋变得丰富的时候,他们会给孩子们压岁钱。一两个,一个,五个,十个,那时已经可以买很多东西了。

收到压岁钱后,大家蹦蹦跳跳地去商店买了一辆小鞭炮,但没有人能放整齐,小心翼翼地拆开鞭炮,一个一个放好。

当时经常看到的场面是一群孩子一起比赛,看谁的鞭炮威力最大。虽然有点危险,但大家都很开心,很开心。

在吃方面,80年代初和70年代没有太大差异。除了少数万元以外,大部分人靠工资养家,手头不是特别宽裕。买年货要精打细算,舍不得多花钱。

很多人认为粮票在70年代末被废除了,事实上,80年代初粮票仍在使用。

别的不说,豆腐看起来是很普通的食品,但是1981年,北京很多老百姓买豆腐或豆制品,或者要带粮票,一般都要各供应一斤。到1984年,北京的许多副食品商店开始销售无需凭票供应的豆腐。

因此,美好的生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几代人用汗水、鲜血和生命交换的。

80年代后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基本上再也没有人担心吃饱饭了,年夜饭也越来越不再是一年中唯一的解馋的机会,而是大家再次见面的机会。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谋求和睦的快乐。

80年代和60、70年代最大的区别是,到了60、70年代、广播时代、80年代就是电视时代。

电影《你好,李焕英》中有一个人排队买电视的场景,一般工薪家庭平时攒起来就可以买电视。最快的是黑白电视。到80年代后半期为止,可以买到彩电。

到了除夕,很多家庭除了吃春节,最重要的是打开电视看春节晚会。

第一届CCTV春节联欢晚会于1983年春节举行,当时非常轰动,预计那些春晚参观者对李谷一家演唱的《乡恋》的记忆会很深刻。

事实上,李谷一在这次春晚的时候连续唱了8首歌,这不可能出现在今天的春晚奖上,可见李谷一当年有多受欢迎。

同时,马尔蒂和赵炎、姜昆和李文华先后演唱了三段相声和春晚主持人刘晓庆、《绒花》、《盼红军》等两首歌曲。

另外,王睿演的哑剧《吃鸡》、严顺演的小品《阿Q的独白》、郑正兰唱的电影《少林寺》的插曲《牧羊曲》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些朋友可能还记得,早期的春晚,比如主持人出谜语,电视机前的观众以最快的速度抄写,家人满意地猜测,然后把答案送到央视,等到正月十五公布谜语,才会有抽奖。

当然,这种互动现在是不可能的,现在每个人都有手机,搜索神秘,没有秘密。

20世纪80年代,已经歇业十多年的庙会也逐渐恢复,人们正月那几天带家人去庙会玩,那时的娱乐活动并不多,参观庙会几乎是最隆重最热闹的娱乐活动。

有人说,80年代的春节与其他时代相比是最和和气气、最热闹的。因为以前的春节就像马恩革命,之后的春节年味越来越淡,只有80年代才有传统意义上的年味,让人记忆深刻。(季节。)

(参考资料《齐鲁晚报》 《济南时报》 《今晚报》)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