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上海电影节开幕。一帮老铁从全国各地赶来,约了16日晚定西路的小龙虾。记者们的“小龙虾之夜”一年一度,而今年的主题是——铁象十年。
十年。MSN没了,yahoo邮箱没了,blog没了,开心网不玩了,当年的衣服早穿不下了,甚至供职的报纸也关门了……但十年前,上海电影节有一个灿烂的夜晚,属于所有电影记者,永不褪色的记忆。
人生还有几个十年?
再不回忆这段黑历史,都老了……
1、一个狼狈不堪的开始
2007
我想若干年后,一定会有人想起“铁象奖”有一个特别“狼狈”的开头——四个电影记者在落雨的天气里,坐在公车上,天马行空讨论着到底什么样的电影才是中国最好的电影。
这是第一任铁象主席Y叔在“2009铁象电影记者之夜”会刊上的话。如果你能耐心读完全文,会发现“狼狈”这个词一直陪伴着铁象。
那是2007年12月10日,一群上海记者探班《拉贝日记》归来,几个人在车上吐槽烂片太多,开玩笑说不如我们自己来选,“就叫铁象奖”!
这明显是对金像奖的调侃,也是自嘲。没想到探班《画皮》时,大家还真和刚刚履新的香港金像奖主席陈嘉上交流过“铁象狂想”:
我觉得可以呀!其实做这件事情没那么难,只要有心就可以。奖项的重要性在于它存在有意义,而不在于它办得有多盛大,来的明星有多少。假如没条件做颁奖礼就开个新闻发布会宣布一下结果,态度决定一切!
2007年12月16日,在发给全国电影记者的第一封邮件里,Y叔和+7给“铁象”二字赋予了新的含义:铁,铁肩担道义,代表记者这个职业;象,大象无形,显示了这个群体的庞大与隐含的力量。
“随手用铁丝拗一个大象造型奖杯”的异想天开,后来真成了铁象的标识
2、还没来得及吵架就结束了
2008
这个玩笑迅速蔓延至电影记者圈,得到各地真诚而热烈的响应。现在看来,铁象奖生逢其时,享受了双重红利——纸媒还如日中天,中国电影市场正处于黄金十年。
以张艺谋为首的大片拍摄严防死守,每次探班都是对记者队伍的一次特训拉练;从香港到“欧洲三大”,每一个电影节都是电影记者的聚会。这帮有三到五年,乃至近十年从业经历的年轻人,把铁象当作了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评选的金球奖,“不求最专业也要最职业”。
2008年铁象奖第一次评奖。某个周日,上海、成都、重庆、北京等地最资深的9名电影记者约好时间登陆MSN。主席团拉了一个群,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用一场不欢而散,吵出了首届铁象奖各个奖项的入围名单,交由所有记者投票决定奖项归属。
投票要有片单,但当时国内竟然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公布过全年影院公映过的电影名单。几个记者用了整整一周业余
虽然只是一份提名名单,却引发了铁象的第一次危机。MSN里几个人的意见分歧,比起线下的质疑,只能算小巫见大巫。质疑是记者最基本的素质,果真有北京记者提出:凭什么要由他们代表我们?
与其由几个人在网上吵架,不如让每个人都来表达。于是,第二年铁象评选改成了三轮直投,每一轮每一个记者都参与。只在MSN上存在了一个下午的主席团用自己的短命,实现了铁象“公正、公开、公平”的承诺。
提名名单也许有争议,但2008年6月14日发布的最终结果无悬念——《色戒》包揽多个奖项,成了大赢家。但就在铁象奖评选结果出炉后不到一周,《色戒》出事了。当时很多人正在香港采访电影节,得知消息,集体崩溃。
本来Y叔计划带着铁象奖的海报去戛纳,让最佳导演李安签名……但颁奖的事只能搁置。+7感慨:“我们甚至还没来得及吵架,就结束了……”
3、没结过婚,却办了颁奖礼
2009
在上海记者的活动下,铁象和上海国际电影节走到一起。电影节众多“之夜”里,电影记者自己办了一个“铁象电影记者之夜”。
第二年的铁象正式了许多。Y叔担任主席,+7担任副主席,有人负责拉片单,有人负责外联,有人负责财务,有人负责管理邮件,有人负责统计选票……为了颁奖礼,整个上海滩的电影记者成了义工。
关于投票的记者,铁象也设立了门槛,采取了类似于会员资格的登记制度——
第二届评选在奖项设置上也有创新,除了常规奖项,还设立了7大类型片奖
三轮直选使得选票统计工作量倍增(状况频出,比如初选明明投25部,偏偏有人投了27部)。+7曾恨恨地说:“等有了钱,一定要找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来干这事儿!”
有人安慰说,颁奖礼跟婚礼有点像,但大部分记者都还没结婚。钱在哪里?嘉宾在哪里?场地在哪里?大家两眼一抹黑。
陈可辛建议学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做个沙龙,但再简朴也至少需要5万。上海帮热血上头,准备自己掏钱。铁象的“草台班子”连轴转起来:找资料、印会刊、统计选票、联系明星、设计方案。每天一大早,负责外联的F小姐第一件事就是和+7通电话,除了再次确认当天的工作,还要聊聊头天夜里焦虑引发的噩梦。
这个时候,已经转型做电影宣传的前上海电影记者陆垚、黄斌等人纷纷伸出援手。而这些影片对铁象的唯一回报要求仅仅是“出现在特刊上”。
后来铁象陆续开发了徽章、T恤,以及野模……
等第一笔赞助到帐,距离颁奖不到20天。距离颁奖还有一周才确定场地,专业人士说搭个台起码十万,所有人都吓傻了。不过,铁象仍然拒绝了来自媒体、商业品牌、当年有作品参赛的电影公司的赞助,就怕这个奖项变质。
省钱的唯一办法就是压榨朋友,而记者就是朋友多。
设计界的大咖朋友免费设计了奖杯,“朋友的朋友”以超友情价帮忙制作。杯中镶嵌了一段电影胶片,也是上影厂的朋友赞助的——那卷电影胶片片名恰好叫“预见未来”。
拿过“三金”大满贯的陈可辛说,铁象奖杯是他见过最美的奖杯。陈嘉上甚至说:“铁象太好看了,我自己掏钱,你们再帮我做一个吧。”
颁奖典礼需要制作FLASH短片,市价是一秒钟60元,最后朋友花了1000块,做了30秒,印特刊的也是朋友,周末加班赶印比市场价还低一半……赞助费还未到账,上海几个记者就先自己垫钱。
那时没有“万能的朋友圈”,+7的MSN签名成天换,无非是“请问谁认识**方面的人才”或者“拜托谁介绍一个懂**的朋友”,而方小姐的签名更直接——“卖身为铁象”。每天出门,她的名牌包里都带一个计算器,准备随时掏出来算钱……但记者还是把一切都想简单了。颁奖前两天,章子怡的经纪人问到保镖数量,她们才突然意识到预算又多了一个大窟窿……
4、一群不知死活的家伙……
6月14日D-day
在上海电影节期间做铁象颁奖,最大的好处就是明星资源。嘉宾到场,分文不取,乐得送传媒人情。颁奖礼总共花了8万,但花在明星身上不到9千一一车辆接送和保安费用(车是豪车,保镖也曾负责大师杯网球赛安保——一位记者刷脸卡,请来10位体院高大帅气的男孩,黑衣黑裤带耳麦,气场十足)。
复兴西路那家叫紫象的餐厅如今已经关门了。而10年前的6月14日那晚,韩三平、任仲伦、章子怡、甄子丹、陈嘉上、陈可辛、文隽、唐季礼、宁浩、徐峥、黄百鸣、王学圻、黄建新、胡军、徐娇……纷纷走上铁象的红毯——
章子怡不仅没拿出场费,甚至连梳妆费都一个字没提。她担任制片人的《非常完美》甚至还赞助了铁象一笔钱。
_
_
_
分身乏术不能到场的众多著名导演也纷纷寄语铁象——
这派头、这星光,甚至超过了不少大型颁奖礼。
然而百密一疏,上海记者居然“漏算”了上海的梅雨天气。当嘉宾们陆续到达,头上一声闷雷,让主人脚都软了——赶紧张罗去买伞,每个嘉宾后面安排一名记者撑伞。还是章子怡打了圆场,她笑说:“是我把雨带来了”,不过这对电影界是好事,“水能带财”。
国际章早已各大影后奖项加身,此次虽然只是获得最佳女配(《梅兰芳》),但她却非常看重铁象:“这个奖对我很重要,是一票一票投出来的,而且投票的是很有能力的记者,所以我觉得特别珍贵。”
经费有限、场地很小,记者们只能贴着墙根站。但与平时报道颁奖礼不同,这一夜他们是颁奖礼的主角。Y叔在台上客串主持,开场介绍铁象的由来,说着说着就崩了——
记者前半场负责接待嘉宾,后半场做颁奖嘉宾,各地代表陆续上台把奖杯颁给一个个采访对象。
重庆的聂小姐本来没有采访任务,自费来上海给“年度泪奔电影”《长江七号》颁奖。
替“老爸”周星驰领奖的徐娇说:因为是铁象奖,所以专门佩戴了水晶象项链!
女记者盛装出席,也有男记者为壮门面特地买了阿玛尼。偏偏是南京记者Z先生临时补缺,穿着短裤上台给西装笔挺的黄百鸣颁奖,成为当晚的一道“风景”——
黄百鸣特地说:“香港报纸说我领奖黑脸,今天大家看清楚啊我是在笑!”而Z先生后来转行做电影宣发,还在《重返20岁》里客串出镜
环境虽然简陋,但气氛却非常亲和。陈可辛还调侃说:“你们这个奖可别办两年就不办了,明年我还等着来领奖。“三爷韩三平立马放话:“明年经费什么的,有问题找中影!但你们这个形式要保持下去!”
接过年度导演奖杯的宁浩说:“心情很高兴也很特别,因为第一次在雨中领奖,感觉很浪漫!”他的激动遭到三爷的调侃:“宁浩的激动是真诚的,我给他发50万奖金的时候都没见他这么激动!”
当晚,甄子丹意外为记者们贡献了头条——
新闻发生了,记者在现场,而记者也是这个新闻的一部分
《叶问》是甄子丹事业的转折点,两个月前无缘金像奖影帝,但这一晚获得铁象影帝,这也是他演艺生涯第一个影帝头衔。
走上领奖台,甄子丹心情大好,冲着台下文隽、陈嘉上两位金像奖的前任和现任主席喊话:“你们没眼光!我觉得这个奖很珍贵,比金像奖还珍贵。”两个月后,记者出席《叶问2》开机仪式,发现甄子丹的介绍短片中赫然写道:“铁象奖影帝”。
当届影后蒋雯丽在排话剧无法到场,专程拍摄了VCR。铁象的奖杯,陆续送到没有到场的获奖者手中;铁象的名气,也逐渐在圈子里打响了。甚至第一届的获奖者还被惦记着。杭州记者波波探班《狄仁杰》,专程把奖杯带给了获得首届最佳男配角的刘德华,还录下了他的获奖感言。
只能遥望的李安也收到了奖杯。记者把2公斤重的铁象奖杯背到了万里之外的戛纳电影节,亲手交给了他。安叔感慨:“大陆记者真的很窝心。电影离不开媒体的支持,电影其实也是一种媒体,只不过它是用光和影来传达感情和情绪。”
在那个雨夜,陈嘉上有感而发:
在香港电影金像奖工作了这么多年,我深知要把一个电影评选活动搞好是多吃力不讨好的一件事。如今竟有一群不知死活的家伙下起决心要办一个铁象大赏,我不得不佩服。
一席话,让几个女孩子当场哭了。
记忆里只有欢笑,没有泪水。假如我在现场,我想用镜头记录的,是你们强颜欢笑掩饰内心紧张,你们披头散发满场飞,你们呼天抢地焦头烂额的忙碌与庄重得体盛大隆重的颁奖礼相映成趣。我要记录的不是这一晚的辉煌,而是你们最初的憧憬、期待到持续的焦虑、急躁、无奈、争执、绝望,最后如释重负的笑容和泪水,满足与空虚……
在电影节结束的前夜,全国的电影记者聚在一起,为铁象庆功。大家都喝大了,只有少数几个人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就在庆功夜的前一天,铁象被告了。有人写信检举“铁象之夜”活动违规,理由是在第一届评选中把大奖给予了《色戒》这样的片子……
Y叔当时已经准备转行做电影宣传,为了保护其他记者,他牵头给相关部门写了一份情况说明。这帮只知道电影的记者这才知道,奖,不是随便可以评的。
5、当爱未成往事,请伴我坚持
2010年,Y叔离开新闻行业,+7接任主席。
前一年颁奖礼引来的“特别关注”让这一届格外低调。为规避“评奖”,铁象奖对外口径变成了“铁象大赏”,不再说颁奖典礼,而是“铁象大赏之夜”,为解决身份问题,铁象甚至挂靠在了上影集团旗下的评论学会。
轻车熟路,第三年的投票顺利结束。而有了上一年盛大的颁奖典礼,这一次找钱特别容易。还没开始筹备,就有电影公司找上门来想赞助,而令人头痛的场地也不是问题。
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曾是电影记者出身,他伸出援助之手,答应把上影的大本营永福路52号提供给铁象大赏之夜。比起前一年的局促,这座小洋楼阔绰得吓人,甚至还拥有一块绿地。
比起前一年的狼狈焦虑,这一次一切都顺风顺水,顺利得让人不敢相信。果然,5月底传来消息,“上面仍然觉得铁象有问题”。+7不敢把噩耗告诉同行,她每天忙着给各种各样的人通电话,最后斡旋。
十天后,她决定“哪怕是赔上记者生涯,也把铁象办下去,办完我就换工作”。
然而如果“顶风作案”,受牵连的也许不是一个人。于是,所有的赞助退了,还没来得及转账的,一一谢过。但特刊已经印完、奖杯已经做好,该花的钱都花出去了……幸好还有前一年拼命省下的一万五千块,填上了这个窟窿。
2010年的端午节,铁象把来参加上海电影节的记者们拉到一起聚餐。本来,为了颁奖礼,成都记者根据5部提名影片混剪了一个开幕短片,素材来自网络、自己剪辑、自己配音。
按照原计划,短片播放完,颁奖礼开始……而现在只能自娱自乐,举行另一种颁奖礼——为这一年新婚成家、当爹当妈的同行发奖!
没有前一年的星光灿烂,只有路人甲乙丙丁。但这个“奖”更难拿——生活不是电影,生活比电影更艰难。
忙完了吃力不讨好的事,F小姐只有一周时间操心正事(为铁象已经延期过一次了)——操办自己的婚礼;没做颁奖礼,但+7也像前任主席那样,离开新闻行业,北漂——办一届铁象“牺牲”一位主席,仿佛这就是宿命。
万事俱备,铁象暂停。后来的我们忍不住假想,那时候,做了又怎样?
人生若无悔,那该多么无趣。
6、最好的我们,最后的告别
2019
“当爱未成往事,请伴我坚持。”这是2010年铁象会刊上,主席的话。铁象停摆后,+7还折腾着寻求重生,年复一年,大家逐渐不再问了……
十年之后,大家再论铁象,只是为了一个好好的告别。因为铁象的命和时代的运,已经不合拍了——
办铁象,是记者想有一个说真话的地方。电影市场的商业化运作,很快让媒体失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的好日子更是到头了。每一年,记者老一岁;每一年,都有人转行离开,这个夕阳行业已无新鲜血液……
十年之后,定西路路口,为了告别的聚会。人还是那些人,只是身份大多变了。十年之后,铁象已经从情人变成了朋友,成为我们相聚拥抱的理由。
铁象奖的主办方曾是“全国百余名电影记者”,当年的参与者,如今还坚持在一线做记者的屈指可数,更多人在电影行业里大显身手(从铁象走出的人已经可以提供一部电影从创作、制片、艺人经纪、到营销宣发、新媒体推广、甚至到参加电影节的一条龙服务)。
铁象已成为历史,因为其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坚持自娱自乐,还是接受招安洗白,而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一个朝气蓬勃的电影记者群体参与,评奖还有什么意义呢?
回首往事,无愧初心。2008年1月3日,铁象发布的第一篇稿件《爱电影的我们!爱电影的铁象奖!》里的一段话,也许是最好的回答:
坦诚地说,我们希望这种“做一点有价值事情”的努力,也能换回公众对于电影记者的尊重——虽然这些年,“记者”这两个字也在贬值,但终归还顶着无冕之王的头衔,可一旦“记者”沾上娱乐变成“娱记”,立刻就变了味道——好比河马多了个河字,蜗牛多了个蜗字,立刻变得形容猥琐起来——必须承认,在完成满足大众需求的工作本职时,我们很多时候牺牲了自己的兴趣和观点,有的时候,甚至是尊严。
坦率讲,我们从前不能,今后也不会承诺“永远写出秉从我心的报道”,甚至有时候因为这个圈子的光怪陆离,我们自己连最渴望的“真实”也都无法接近,但请相信——至少我们在投下属于自己这一票,评出这个奖项的时候,我们是足够诚恳——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和每个喜欢电影本身的观众那样,最接近自己那颗深藏胸中的,热爱电影的心。
风雨如晦 平旦出
铁象是终点 也是起点
是回忆 也是希望
铁象的意义并不是改变中国电影
而是让我们看见了最好的自己
无论如何,都值得庆幸
爱电影的我们
在最好的时光 用最好的方式
为我们对电影的激情
找到了最纯粹的出口
青春不会消逝 只是迁徙
告别了铁象
最好的我们 还会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