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历史并不比中华文化的历史短,作为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文字,汉字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再到楷书有着明显的进化史。而如今我们使用的简体字就是目前已知最简洁明了的汉字,但是很多人却对简体字充满意见,甚至认为要拯救传统文化,就得恢复繁体字。
著名导演冯小刚就是以上观点的提出者,在他看来,简体字的推行和广泛使用,一定程度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因此想要救传统文化,就必须改简为繁。对此易中天直言:你会写亂竈龜鬱吗?
193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就发布了第一批的简体字表,其中收录了324个民间广泛使用的古字、草字和俗字,这是我国最早的简体字。但是在当时关于简体繁体之间的争议还很大,因此简体字仅存在一年不到就被收回。
而中国真正开始全面使用简体字,是在1956年,国家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后,虽然依旧有许多人提出异议,但是简化汉字的优势和效果却非常明显。人们的识字率大大提升,国家文盲概率大幅度下降,而简化汉字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之后也变得越来越成熟。
但是依旧有许多人固执的认为,简体字就不是传统文化,只有恢复繁体字才算是对中国文明保持敬意。事实上中国汉字的进步从总体上来看就是一个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过程。最早的甲骨文虽然是简单,但是却并不适用于现在,而小篆和隶书是以繁琐复杂著称,因此后人才改进为楷书。
至于简体字很多人认为它的出现让汉字失去了其魅力,那么真的如此吗?这里就不得不说说简体字的由来,简体字大多是对繁体字进行删改,或者将笔画简化得来的。而这些删改简化并非没有规律,相反很多都是基于古代的书法作品。
比如简体字中的“时、东、陈、孙、检、长”等都是来自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而王羲之也在书法作品中写过:“岂、试、为、乐、灾、宽”等简体字,不仅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苏轼、赵孟頫等著名书法家都写过“简体字”,后人就是从他们的书法中摘录出简体字来代替繁体。
那么这些简体字难道没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难道就是要被废除的糟粕?当然不是,只不过很多人人云亦云,强行附庸风雅,却殊不知许多繁体字不仅不认识连写都写不出。就比如易中天所说的“亂竈龜鬱”,这四个字的简体字为“乱灶龟郁”,用简体字写谁都认识,但是用繁体字写不仅笔画繁琐,还容易和其他字弄混,这对一个不熟悉中文的人,或者刚刚启蒙的学生而言,简直太难。
要知道繁体中文在近代一直都不被看好,新文化运动中甚至差点被废除。著名的语言学家国学大师钱玄同就是铁杆的废除繁体字支持者,他建议用拉丁文代替繁体字。而鲁迅也是废除繁体字的先锋,难道这些国学大师大文豪都没有文化?不懂得中国传统文化?
要知道大道至简,文字最重要的还是其实用性,早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造出了汉字,难道正是因为方便使用?在笔者看来,简化汉字依旧是大道之行,而繁体字也不能就此丢弃,对于那些感兴趣的人而言,繁体字可以作为一种爱好学习,但是实在没必要废除简体恢复繁体,更不至于将繁体简体之争,上升到挽救传统文化的层次。
如果想要挽救传统文化,多花点时间去研读国学经典,钻研古典名著岂不是一举多得,何必将时间浪费在繁简之争这样的琐事上。毕竟在当今社会,使用繁体的依旧是一小部分人,只有得到群众支持的才是最适合的,只有经过时间和经验检验的,才是正确的,而简体字就是适合当今社会,且正确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