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在贵州贵阳举办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参会者了解智慧城市治理中心。
新华社记者 陶 亮摄
经过海绵化综合改造的广西南宁南湖公园美景怡人。
黄维业摄
我国城市化道路怎么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个重大问题,关键是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更新有序推进,城市规划建设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并在发展中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加强市政设施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开展老旧建筑和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更多城市更有力地筑牢城市安全的堤坝。
积水没了 小区美了
海绵城市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戴望舒的《雨巷》,曾是许多人浪漫的城市记忆。然而,伴随着城镇化加快推进,雨也一度成为影响大城市安全发展的烦恼。
“小雨积水、大雨内涝、污水横流。”搬进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建银花园二区的头几年,居民李庆最怕的就是下雨。“水泥路坑坑洼洼,四处积水,排水口也经常堵,没有雨靴都出不了门。抬头看,电线杂乱交错,遇上台风天,就更担心电线掉到水里引发触电。”
转机出现在2015年,南宁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建银花园二区随后被纳入提升改造工程。
啥是海绵城市?“通过规划、改造和治理,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增强雨水吸收和释放功能,更能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参与小区改造的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市政设计院副院长秦德全解释,建设海绵城市,就像让新陈代谢紊乱的病人恢复良性循环。
先根治痼疾“动手术”。城市内涝,主要由于大面积硬化、大规模填埋自然沟渠导致路面渗水性差,而人工排蓄水系统又没有及时升级。破解这个问题,施工队伍先对小区路面进行改造,铺上透水沥青,再新建一批下沉式绿地,利用植物截流、土壤渗滤的作用,以慢排缓释的方式削减小区雨水径流总量。经过改造,小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从不到30%提升到61.71%,极大地改善了雨水排放效果。
再调养身体“做复健”。小区专门翻新了一座花园,既可用于居民休闲,更能净化和涵养雨水。“以前这片花园缺少打理,雨后有积水,恶臭难闻,蚊子虫子乱飞。”打开窗子,李庆笑容满面,“现在放心开窗,看着眼前这片绿,心情都变好了。”
最后美化面容“微整形”。花园里有棵苦丁茶树,高大茂盛,夏天总有在树下乘凉的居民。“改造时,这棵树没被砍掉,留下了老居民们共同的回忆。”李庆说,现在她最乐意去花园散步,道路平整,花团锦簇,满眼都是勃勃生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累计投资106.8亿元,并从小区改造拓展到公共建筑、公园广场、流域和管网综合治理等多个方面。“南宁的做法具有典型意义。”防灾科技学院副校长刘春平说,不少城市治理内涝,偏重排水管道建设,对自然湿地不够重视。管道退水快,但它只排水、不蓄水,而开发利用湿地,才能更好发挥海绵城市的调蓄功能。
像南宁一样,越来越多城市坚持防御外洪与治理内涝并重、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渗、滞、蓄、净、用、排等多措并举,城市排洪防涝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建成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项目4万多个,实现雨水资源年利用量3.5亿吨。
“‘十四五’期间,还是要以系统思维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中国安能集团总工程师张利荣建议,进一步建立健全流域区域洪涝统筹机制,同时提高应急管理水平。根据城市规模、地理、水文、常见灾害等特点,因地制宜完善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地下管网 云上管控
数字化变“看不见的风险”为“看得见的防控”
影响城市安全发展的因素,有些像水一样看得见,有些却是看不见的。
燃气、热力、电力……这类与城市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重要管网,被称为城市生命线。它们深埋地下,日常很难看到,如何排除隐患?
安徽合肥市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搭建起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运行监测平台。100多种、8.5万套前端感知设备,覆盖燃气、供水、桥梁等2.5万个城市高风险点,实时监测“城市心跳”。
电脑屏上,弹窗闪烁,浓度超标的警报响起。“传感器回传数据显示,临淮路与东一环交口处的一个通信井内,出现可燃气体浓度超标。”2月16日,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里,值班员紧盯屏幕,迅速将定位发送给燃气数据分析师张壮壮。
张壮壮查看数据,发现这是一段受腐蚀严重的老旧铸铁管道,而且相邻通信井也出现报警。“燃气管道存在泄漏!”张壮壮立即向燃气集团发布了二级风险预警。
接到预警信息,合肥燃气集团调度中心主任严宁宁迅速呼叫工作人员赶往现场,并通知抢修中心增派人手,紧急调动设备,做好开挖准备。
从发现隐患到介入处置,前后不到25分钟。“按传统方式,有人发现异常后电话报警,燃气集团派人沿着管道寻找隐患,费时费力,还有可能延误‘战机’。”严宁宁说。
在现场,监测中心传来的地下管网分布图显示,相邻的地下管线足有91根。泄漏的燃气已在附近管线扩散,在通信井内聚集浓度达到了爆炸极限。这边,抢修人员设围挡、关阀门、迅速开挖;那边,监测中心对这段燃气管网及相邻地下空间进行实时监测。历时两天,管道修复成功,供气恢复,警报解除。
在严宁宁看来,正是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在线监测,才能快速精准找出隐患,节省宝贵时间。变看不见的风险为看得见的防控,合肥每天实时采集500多亿条城市生命线数据,平均每月处置有效报警92.8起。较在线监测运行前,全市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了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了70%。
“化解这类‘看不见’的风险,科技是关键。安徽抓住了‘牛鼻子’。”刘春平介绍,近年来,由于地下管网年久老化、施工损坏等,不少城市的燃气、供水等管网事故呈现集中多发态势。将大数据、云计算、传感设备等创新技术运用到地下管网的监测管控,通过完善应急“一张图”“一张网”,相当于给隐形的风险装上了探照灯、千里眼、顺风耳,破解了发现难、查找难的顽疾,显著提升了城市的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和响应效率。同时,对城市管网进行大面积数字化升级,也进一步拓展了各类新技术的应用场景,有利于拉动新技术投资,带动应急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长远看,除了要对现有的管网加强数字化升级,更要加强科学统筹规划,把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等技术成果整合到地下管网的设计、建设、运营过程中,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隐患和事故发生。”张利荣说。
放眼全国,2021年开始,包括合肥在内,沈阳、南京等18个城市(区)启动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工作体系建设试点。
“目前,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工作已在省级层面全面铺开。合肥、东营、常德等11个试点城市已完成监测预警中心场所硬件建设,初步实现了对燃气泄漏风险、危化品运行安全风险等的监测预警。”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将督促相关试点城市拓展监测预警范围,完善监测预警运行机制,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健全我国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工作体系。
老房新生 旧楼新貌
三年间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超过2000万户
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老旧小区改造就是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
春暖花开时节,走进天津市红桥区咸阳北路街道开源社区,整洁平顺的柏油行车道、淡红色砖块铺装的步行道、整齐划一的楼体映入眼帘。“你敢想吗?我们小区有40多年历史啦!”76岁的王树勋对记者说。
唐山大地震后,为改善受灾群众住房条件,天津市新建一批居民小区,开源社区是其中之一。1980年,王树勋一家成为第一批入住的居民。这种“板儿楼”在当年算结实的,可年头长了,毛病也越来越多,里里外外的安全问题让他悬起了心。
“要说最危险的,还是这儿!”王树勋指向阳台,一块由楼体向外延伸的水泥板和镂空板材围出的空间,冬不遮风、夏不挡雨。“阳台上东西越堆越多,水泥板哪能受得住?小区不少阳台都出现过开裂、坍塌。”
老楼房,污水渗漏问题也很突出。“原来这下水管,就是一根大铁管。”王树勋说,管道内外锈迹斑斑,经常造成渗漏、堵塞,墙体因此受损严重,“一户水管渗漏,全楼都要发水,那味儿,别提了!”
退休以后,王树勋常常在小区里散步,但以前他不敢抬着头走道:“路面下水不畅,冬天全是冰,夏天满脚泥,稍不留神,还容易踩到虚土掩埋的坑里,摔个‘大马趴’。”
直到几年前,红桥区启动老旧小区改造计划,228个小区、1787栋楼房、870多万平方米、近14万户居民迎来了老楼重生。
2018年,红桥区住建委委托的工程队进驻开源社区。“结合小区实际,首先紧盯安全问题,组织设计师‘对症下药’。”区老旧住房改造协调办工作人员张鹏跑遍全区所有改造小区,对每个案例都心中有数。
开源社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阳台承重不足、管道老化、路面破损严重。施工方将小区所有阳台进行加固,用玻璃窗替换了镂空板材,改为封闭式;还将所有铁制污水管更换为PVC材质管道;最后给小区铺上了沥青路、人行道也加铺了透水砖,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现在,家里有坚固的阳台,院里有整洁的步道。“住着放心、舒坦啊!”王树勋早已打消了搬离的想法。
老房新生,受益的不只王树勋一家。2019年至2021年,全国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5万个,惠及居民超过2000万户。
“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了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阶段,而存量改造的重点包括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和城中村等。”张利荣表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老旧小区改造补齐了安全短板,改善了人居环境,解决了很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一项实打实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日前公布的《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指出,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加快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推进水电路气信等配套设施建设及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有条件的加装电梯,力争改善840万户居民基本居住条件。更多采用市场化方式推进大城市老旧厂区改造,培育新产业、发展新功能。因地制宜改造一批大型老旧街区和城中村。注重修缮改造既有建筑,防止大拆大建。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小区会纳入改造计划,让老百姓住得更安全、更舒心。
版式设计:张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