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6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8年2月)称莎翁为“狭斯丕尔”,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为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Sonnet、法文sonnet的音译。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
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诗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他的诗作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为欧洲资产阶级抒情诗的发展开拓了新路。同时代的意大利诗人和后来其他国家的一些诗人,都曾把彼得拉克的诗作,视为十四行诗的典范,竞相仿效。每首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彼得拉克诗体。每行诗句11个音节,通常用抑扬格。
莎士比亚的诗作,改变了彼得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对句组成,即按四、四、四、二编排,每行诗句有10个抑扬格音节。以形象生动、结构巧妙、音乐性强、起承转合自如为特色,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概括内容,点明主题,表达出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和情怀。
屠岸,1923年生于江苏省常州市,笔名叔牟,原名蒋壁厚。1946年肄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历任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艺处干部,华东地区文化部副科长,《戏剧报》编辑、编辑部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研究室副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副主任、主任及副总编、总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2011年11月12日,获得"2011年中国版权产业风云人物"奖。2017年12月16日下午5点在京逝世,享年94岁。
他从上世纪40年代偶遇《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因热爱而翻译,到1950年出版第一部中文全译本,再到之后几十年来不断琢磨、修订,把翻译此书当成了“一辈子的工作”。他也被称为是“中国第一个完整翻译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翻译家”。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和诗人。他一生以剧本创作为主,然而,他写的诗歌,是他整个文艺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国诗坛乃至世界诗坛盛开的绚烂花朵之一。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莎氏十四行诗陆续被译介到中国,早期译者有丘瑞曲、朱湘、李岳南、梁宗岱、方平、梁遇春、袁水拍等十多位,他们让世界文学的精华之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中国得以传播,热爱莎氏诗歌的读者由此得以欣赏和借鉴。可惜的是,一直没有一部完整的莎氏十四行诗集问世。一九五○年,由屠岸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中文全译本正式出版,迄今整七十年。
2016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也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纪念日。上海图书馆、上海人民出版社将共同主办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线装珍藏本新书首发暨诗歌朗诵会。93岁高龄的译者屠岸先生专程来沪为新书首发揭幕,并与众多读者及中外学生一起,现场朗诵十四行诗中的经典篇章,共同品味这位文学巨匠的诗歌之美。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策划了线装珍藏本的出版方案,以屠岸先生的权威译本为底本,用中国传统的繁体直排、宣纸精印、线装函套的方式出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将他的十四行诗以最具中国传统的形式呈现。这既是我国首部外国文学经典诗集译本的繁体字竖排线装版,也是世界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第一本宣纸线装形式。
本次出版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线装珍藏本,除采用中国传统的繁体直排、宣纸精印、线装函套的形式外,封面还以中国传统丝织绫为面料,并专门设计了含有莎士比亚头像和玫瑰的图案,特为本书限量编织而成。本书限量印制400套,每套都钤有屠岸先生的印章及亲笔签名。并采用了新颖的众筹方式,开发了定制笔记本、明信片、包袋等周边产品。这是一个东方文明古国对这位世界文豪的最好纪念,是最具中国意味的表达,同时也饱含对屠岸先生70年孜孜以求的深深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