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又有"八闽"之称,南宋时福建设1府5州2军,共计8个,故称"八闽"。福建有"歌舞之乡"之称。山文化、水文化与海文化的熏染,使山歌和渔歌在福建民歌中占有重要位置。劳动号子、唱诗、小调、舞歌、斗俗歌曲、儿歌、生活音调等民歌也异彩纷呈。福建曲艺音乐有20余种形式,其中南曲(也称南音)影响最大、最古老,被称为"活的音乐历史"和"音乐化石"。
1.八闽来源
关于八闽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福建古为闽地,唐朝时分为五州,为福、建(今建瓯、武夷山市、浦城等地)、泉(今泉州、厦门、莆田)、漳、汀、南剑(今南平、尤溪、将乐、邵武、光泽诸地)。北宋时分为八州、军(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邵武、兴化二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福、泉、漳、汀、南剑五州,建宁府,邵武、兴化二军),元分八路(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明改为八府,因有八闽之称;
第二种:晋时中原战乱频仍,衣冠南渡,始入闽者,有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今闽北地区及晋安(今福州)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闽南沿海扩散,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故称"八闽"。
2.八闽府
建宁府:武夷山市、建瓯市、建阳市、浦城县、松溪县、政和县、寿宁县、周宁县
延平府:南平市、顺昌县、三明市、永安市、大田县、尤溪县、沙县、将乐县
邵武府:邵武市、光泽县、泰宁县、建宁县
汀州府:明溪县、清流县、宁化县、长汀县、永定县、上杭县、武平县、连城县
福州府:福州市、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平潭县、宁德市、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古田县、屏南县、柘荣县
兴化府:莆田市、仙游县
漳州府:漳州市、龙海市、云霄县、漳浦县、诏安县、长泰县、东山县、南靖县、平和县、华安县、龙岩市、漳平市
泉州府:泉州市、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安溪县、永春县、惠安县、德化县、金门县、厦门市
3.八闽方言
闽山苍苍,闽水泱泱,民族融合,文化交汇,即使这样,这里的民众仍保留着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实属不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乡有一俗。"是福建民俗的真实写照。
方言是地区最鲜明的特征,听口音即可辨别某一个人的籍贯,而闽地方言中又有许许多多的分支,也许隔一座山、一条河的村民,在见面的时候都无法沟通。多元文化碰撞、交汇,必定产生竞争,会有优胜劣汰,也许正是这样造就了福建这块宝地的逐渐发光发亮,八闽文化实则是从中原而来的中原文化与当地的土著闽粤文化,以及外来的西方海洋文化相互碰撞、磨合、融会的结晶。
4.八闽文化
福建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可统计的教徒人数约112万人(不含信奉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的善男信女),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6072座,佛教寺庙数量和僧尼人数均居全国汉族地区首位;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有14座,占汉族地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总数近10%。全省有各级爱国宗教团体267个;有福建佛学院、福建神学院、闽南佛学院3所宗教院校,在校生600多人;有一定规模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2万多座。
福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之多、人数之众、影响之深远、供奉福祉之庞杂、与海外联系之密切,在国内大陆各地均属罕见。
5.自然地理环境
福建多山,山的相对高度大,坡度陡,水流湍急,内部交通不便。雨量丰富,气候暖湿,适于自给自足农耕经济。有些地区形成世外桃源般的小盆地,人们在地区之间的交往不多,安土重迁,文化和语言长期沉淀,具有明显的内陆型特征。
同时,福建地主面向海洋,具有鲜明的海洋特征。
"山海兼备"、"负陆面海"的特征孕育了闽都文化的内陆型和海洋性兼具的特质。
6.八闽由来
福建亦称"八闽",从"闽"字来的。
福建位于东南沿海,有"东南山国"之称,与台湾隔海相望,全省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人口3800万,以汉族为主,还有畲、回、蒙、满、高山等31个少数民族,风俗民情颇殊,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海外侨胞700多万,是中国主要侨乡。
有人说,福建因有闽江,故简称"闽"。这种说法不合事实,因为称闽在前,而闽江之得名在后。"闽"在福建,最早是族称,即为福建土著民族之称呼,亦称为"蛮"或"荆蛮",后来也称为"越"。《史记》吴大伯世家条的"索隐"对"荆蛮"解释说:"蛮者,闽也,南蛮之名,亦"越"。因此,又有人将它们合称为"闽越"。闽到后来既是族称,也兼称地名,即指福建这块地方。因为早期闽人多以蛇为图腾崇拜,所以《说文解字》称:闽是"东南越蛇种"。
秦以前的福建,一般称"七闽"。《周礼》上有"五戎、六狄、七闽、八蛮"之说,那是因为福建土著民族在秦以前有"七国"即有七个部落的缘故。
称福建为"八闽",是在汉人南迁以后的南宋,因为从北宋开始,福建有八个相当于府(郡)的行政单位。这八个相当于府的行政单位,历元、明、清几个朝代基本上无变化,所以八闽之称一直延用下来。
这当中,从清初康熙年间开始,福建除了原有八个府的行政单位,还有台湾府也属于福建管辖。这样,福建曾有过九个府的年代,所以八闽的福建又有"九闽"之称。直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建力行省,与福建分治,于是九闽的福建又恢复八闽之称。
清以后,福建府一级的行政单位有过多次变动,但人们都以习惯来称呼福建为"八闽"。因此,闽和八闽,成为福建的简称和俗称。
7.湛卢文化
湛卢文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瑰丽多彩的八闽文化艺术宝库中熠熠生辉。她凝聚着历代松溪人民的智慧和才能,闪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并以其丰厚的历史内涵和形象生动的魅力,历经岁月的风雨而不泯,始终保持着旺盛不衰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974年,松溪县渭田乡西晋墓葬中出土一枚青铜剑(现存福州西湖展览馆),在湛卢山麓政和县境内出土过青铜剑,由于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目前还不能确定它与湛卢剑有无关系。建国以来,中国国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吴越青铜剑吴王光剑、越王勾践剑等。
1969年,在湖北江陵望山五号楚墓中发现越王所用的铜剑,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身宽4.6厘米,剑身镀饰菱形纹,剑柄处有"越王鸠浅自用剑"八个篆铭文,鸠浅就是勾践,该剑的质量和工艺水平在当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我国青铜兵器中罕见的珍品,也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锐利武器。其原因是:第一,当时青铜剑采用了先进的铸造技术,生产了剑背和剑刃含锡量不同的复合剑。这把青铜剑的背部含锡量只占百分之十左右,呈红色,所以比一般的青铜剑质柔而坚,不易折断,而剑刃部含锡只占百分之二左右,所以质脆而硬,使得刃口更加锋利,因而加大了剑的杀伤力。第二,采用了铬酸盐进行表面氧化处理防止青铜剑表面锈蚀。这些青铜剑深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表面仍然光滑乌亮,锋利坚硬不逊当年。这种工艺技术是惊人的。第三,青铜剑装饰美观,剑身雕刻有细密的几何花纹或鸟兽图形,并且采用锚金镀嵌。因此这种青铜剑在当时不仅是锐利武器,还是特权的象征和艺术珍品,湛卢剑是这种青铜剑之首。
8.妈祖文化
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妈祖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
"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
以上这些诗名既是对妈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文/编辑 by 白夜
图片 by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