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永远不是教育的对立面,无知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生命,请一定对他负责。
前言
全球瘟疫的爆发,让许多人被迫留在了家中。作为世界知名游戏平台之一的Steam,也免不了受到这种情况的巨大影响。
据外媒消息,就在昨天,Steam的最高在线人数已经突破了2200万的记录。而就在突破2200万在线人数的那一刻,根据Steam的后台数据统计,几款在线人数最多的游戏分别是:《反恐精英:全球攻势》、《DotA2》与《足球经理2020》。这三款看似毫不相关的游戏,却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多人在线竞技游戏。
作为一个不是那么爱玩竞技游戏的玩家,鲨鱼哥却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个人思考,挖掘一下竞技型游戏如此受欢迎的一个重要的真实原因;而从这个真实的原因背后,再引申出一个值得我们去深思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网络成瘾。
无论各位读者与我有着相同或不同的经历、心得与体会,都欢迎各位在评论区与我多多沟通与交流。
01
《反恐精英》系列游戏,早已火了20余年。
《反恐精英》原名为《Counter-Strike》,是维尔福软件公司(Valve Software)在1999年发售的游戏。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只要一提起“CS”,大部分男性玩家都会立马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起自己在游戏中的各种“光辉事迹”。这款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火遍了国内的大江南北。
《反恐精英》究竟有多受欢迎呢?在我读初中与高中时,许多同班同学都会成群结队地在放学后相约去网吧里,只为一起联机玩几局《反恐精英》。而本人秉持着爱学习不爱FPS的三好学生精神,并未参与到同学们的反恐精英之旅当中。
注:FPS,即“First-person shooting game”,意思是“第一人称射击游戏”。
这个地图大概100%的CS玩家都玩得滚瓜烂熟了
于是,在平时的课间,看着一群又一群的同学们在热烈讨论《反恐精英》的时候,我愣是一句话也插不进去;即使硬生生走过去提两个问题,也会被对方直接无视或随口应付一下就置之不理。那一刻,我立马就会产生一种“被大家排除在外”的感觉。
但没想到,我的这种感觉并不会在高中毕业后就结束。
02
2006年,我顺利地考进了大学。同年,一款《魔兽争霸3》上的地图在游戏界引起了与当年CS同样程度的热潮——那就是《DotA(守卫古树)》。
在我的四年大学生涯中,但凡推开任何一个男生宿舍的门,都可以看见同学们的电脑屏幕上,正显示着这款5v5的多人联机竞技游戏。这款游戏究竟有多大魅力呢?就拿我自己所在的寝室来举例吧。
2009年,当时因为所在学院的变迁问题,刚上大三的我被重新分配了宿舍。同宿舍里有一小哥是低我一个年级的学弟——龙哥。因为我俩之前同属学校的动漫社团,所以关系还不错。龙哥父亲在他们家乡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官员,因此龙哥的家教十分良好,他给我的印象就是:早睡早起、认真学习、从不碰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打开男生宿舍大概都是这样的画面
但是《DotA》来势汹汹,把龙哥所在班级的男生们全都征服了,一到晚上,他们班几乎全体男生都在一起开黑玩《DotA》。
龙哥一开始,只是站在我们寝室另外一个哥们儿背后默默观看,一边看还一边念念有词:“这还挺有意思的。”听见龙哥喃喃自语,那哥们儿就顺势劝道:“我们正好差个人,四打五不太公平,要不你来凑个人数?”龙哥先是一番拒绝,后来抵不住那哥们儿的热情,半推半就地开始玩了起来。这一玩,就打破了他每天晚上10点准时睡觉的铁律。等到游戏结束,我看见龙哥双手支在桌子上,用手扶着额头,非常懊恼地叹息着:“游戏是挺好玩的,但是太容易让我上瘾了,这样不好。”
连一个自控力足够强的优秀学生,也控制不住自己开始玩起了《DotA》,究竟是什么魅力将其吸引住了?我不得而知,因为我如同以前一样,并未融入到这次集体性的《DotA》狂潮之中。于是成功地,我又成了那个“被排挤的对象”——当然,其实别人也邀请过我,我也尝试过,但找不到上手这款游戏的方式,玩了几次便放弃了。不擅运动、不玩《DotA》,只会在一边默默玩自己单机游戏的我,除了一只手数得过来的几个朋友,想必在其他大学同学们眼中,我绝对是一个性格特孤僻、特难以相处的人吧。
这个待机画面是许多大学生都从开学看到毕业的
是我不合群吗?还是我太过孤僻?都不是,大学毕业两年后的事情,让我看清了自己。
03
2012年,本来一起在玩动作网络游戏《洛奇英雄传》的挚友奶油布利兹,突然开始玩起了一款风格类似《DotA》的游戏——《英雄联盟》(以下简称LOL)。
借着他的推荐,我也对这款在当时开始流行的游戏产生了兴趣。于是有一次在表弟的家里,我就让会玩LOL的他教我玩。游戏一开始得取个名字,我理所当然地输入我的网名“沙雨”,但一不小心手滑,“沙雨”打成了“鲨鱼”,随遇而安性格的我索性就懒得再改了。于是,祖安区就出现了一个名为“o0大鲨鱼0o”的新手玩家。
这一玩,我就从LOL的第二赛季玩到了第七赛季。我的游戏水平不咋地,一直在黄金与铂金段位之间浮动,但在这六年间,我却通过这款游戏收割了一大波朋友。为了方便联系,当时我还专门建立了一个游戏群,将游戏中遇到自己喜欢的玩家都统统集合到了一起。每当生活中或工作中压力很大的时候,我都会打开LOL,在群里呼朋唤友,大家一起开黑乐呵乐呵;不玩游戏时,也会在群里与大家吹牛聊天。这款游戏和它所带来的一切,俨然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三年没玩了,记录还在
瞧,我也“合群”地沉迷游戏了。但这次对游戏的沉迷让我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是那么讨厌与人交际,也不是那么讨厌“合群”的感觉,甚至在过生日时,整个群里大家都疯狂地刷着“生日快乐”时,还会让人非常感动与幸福。我之前的不合群,大概只是没有遇到一个自己喜欢并擅长的游戏内容罢了;一旦喜欢,我也会迫不及待地参与进去。
而代表这份情感寄托的“鲨鱼”二字,也成为了我身上最深的情感烙印之一。
04
所以,无论是我的同学们也好、龙哥也好、我自己也好,我们被《反恐精英》、被《DotA》、被《英雄联盟》这样的多人在线竞技游戏所吸引的原因,全部都是因为这些游戏,将我们与更多有着共同爱好的人们之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为我们提供了情感寄托与倾诉的平台。
上大学时,我听心理学老师讲过一个名为“恒河猴实验”的案例:
将一个刚出生的小猴子与两只假猴子关在一起:一只是铁丝做的母猴,胸口挂着装满奶的奶瓶;另一只则是一个大大的绒毛猴玩具。小猴子每次饿了,都会去铁丝猴那边进食,但吃完就会立刻回到绒毛猴的身边。
这次实验证明了,生灵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有奶便是娘”那么简单。即使对于猴子来说,软绵绵的拥抱与触感都比食物来得重要,何况人呢?所以,人对于情感交流的需求、对于归属感与温暖的需求,绝对是早就深埋在了自己的DNA之中,这是人类作为群居类动物的一种无法违抗的本能。
恒河猴实验
“比朋友更忠诚的是战友!”——我仍记得当年著名的浩方电竞平台所提出的口号。在电子游戏出现之后,竞技类游戏显然成为了人们释放压力与增进情感交流的一个利器。它上手快、过程刺激、交流成本低,玩家只需按照游戏的设定去共同完成目标,就很容易与队友之间形成一种羁绊。相较氪金类的网络游戏,竞技型的游戏并不需要你在现实中有多富裕、往游戏里砸多少钱,它是可以通过锻炼自己技术来提升自己价值的。这在客观上,使得在现实中被机关算尽、被不理解、被世人遗弃的人,也可以到游戏中享受到被信任、被关怀与体现自己存在价值的机会。
比如我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好朋友寥寥可数;但到了竞技游戏中,我就是被誉为“无情老琴妈”的优秀辅助玩家,有许许多多的搭档与队友——在这里,我能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取到的快乐。
但把话说回来,大部分人也和我一样,虽然游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玩它是有一个度的,并不会让游戏影响到我们自己的正常学习与工作。但是有这么一部分人,他们没日没夜地惦记着游戏,只愿生活在游戏中而放弃了现实中的一切。他们逃课、旷工、整日泡在网吧,他们就是被人们称为“网络成瘾患者”的人群。
05
其实放到现代来看,城市居民可谓人人都是“网络成瘾患者”,各种各样让我们生活更加便利的APP,全都遍布在网络的各个角落。所以其实社会上对“网络成瘾”这样的说法,更多的是把矛头指向了沉迷于玩游戏的青少年们。
“黑网吧”里的青少年们
而正如我前面所阐述的内容一样,这些沉迷游戏的青少年,往往也是在现实中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与爱,才会在网络中去寻求安慰,才会在虚拟的世界中去寻求自己存在的价值——这绝非是一两句“游戏是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鸦片”就可以解释得通的。可以这么说,任何一个网瘾少年少女的形成,都和背后不懂如何教育子女的家长们脱不了干系。
许多年前,互联网在我国初步发展的同时,就出现了一大批沉迷网吧的青少年,也顺势出现了一大批打着“治疗网瘾”旗号的机构,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某“电击治疗网瘾”的机构。作为一个热爱游戏行业的人,我特别关注那次事件,我仍记得当时在央视播出了一个名为《网瘾之戒》的节目,记者是柴静。在整个节目的最后,柴静对家长们的提问让我记忆深刻。
柴静对家长们的提问一共有八个:
- 1.曾经对孩子使用过暴力的请举下手。
- 2.对孩子有过过渡溺爱的请举下手。
- 3.因为以前过于忙自己的事情而不顾及孩子的请举下手。
- 4.因为夫妻之间的关系不好而发泄在孩子身上的请举下手。
- 5.在以往有过不尊重孩子独立人格,在言语当中刺伤孩子,这样的行为经常出现的请举下手。
- 6.作为父母不懂得该怎么去跟孩子沟通的请举下手。
- 7.在曾经的观念当中,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所以可以随意支配的请举下手。
- 8.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上述的问题当中,你们认为家庭里面存在的问题,与孩子现在出现的这些问题有关系的,请举下手。
网瘾少年的家长们大多不懂如何与孩子沟通
这八个问题层层递进、直指要害,而结果也真的令人十分震撼:每当柴静提出一个问题时,家长们都齐刷刷地将手高高地举了起来,强而有力地证实了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背后,是他们作为家长完全不懂如何与孩子沟通的现实。
大部分网瘾少年们的家长们,都如下图中两位家长一样,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去教育与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他们的观念里,给吃给穿就算是最正确的抚养了。但他们恰恰就忽略了人类需要情感倾诉与温暖关怀的本性,而网络与游戏恰好满足了他们孩子的心理需求,于是孩子们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没文化就去学文化,后悔了就得改
就我本人而言,性格内向且不擅言谈,在现实人群中也不怎么受欢迎,但为什么我并未沦陷到“网络成瘾”的地步呢?很简单,因为我的家人们一直在关心我、呵护我、鼓励我与爱我,让我在许多方面都觉得自己是优秀的。一个有自信的人、有独立人格的人、有正确三观的人,是不会因为被大多数人排挤就选择逃避到虚拟世界里去的。
因此,家人的爱与关怀绝对是网瘾患者的救命稻草,千万不要因为忙碌或无知,就对自己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们缺乏关爱与教育。教育的问题不去解决,游戏将永远是家长们眼中的精神鸦片——同样级别的鸦片还有电视剧、麻将、动画、漫画、小说、音乐磁带、篮球等等。
记住,游戏永远不是教育的对立面,无知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生命,请一定对他负责。
鱼说·第006期。关注我,畅聊游戏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