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中国史#
原创
(紧接上期)
上期聊到刘虞出任幽州牧,当务之急是平叛,而平叛依赖的主力是公孙瓒,二人能不能和衷共济消除幽州之危呢?
张纯及乌桓峭王等部在青、冀二州攻城略地四处为恶时,朝廷刚好征召了三千幽州骑兵,交给公孙瓒统领,随张温西征凉州。
行军到蓟中时,正好遇到张纯和丘力居在附近的右北平、辽西属国(今辽宁义县西)活动。公孙瓒以三千骑兵奋勇出击,追讨叛军。因功升为骑都尉。后又升中郎将,封都亭侯。
张温回军,西征之事自然就没有了,公孙瓒带兵回到辽东属国,与丘力居等乌桓人开始了拉锯战。
曾经在辽东属国内的石门(今辽宁省盖州市)追剿丘力居等。丘力居打败,抛弃妻子儿女逃出塞外。公孙瓒杀得兴起,挥军继续追击,一直追入辽西属国境内。
结果过于深入,在后方无援的情况下,反而被丘力居等包围在辽西管子城。被围二百多天后,粮食吃完了,杀马吃。马吃完了,煮弓弩、盾牌上的动物皮吃。终日力战,也不能战胜敌人突出重围。公孙瓒只好解散部队,让大家分散突围。
当时是雨雪天气,突围士兵慌不择路,一半的士兵坠落山谷而死。其实丘力居等也没有粮食吃了,士兵也又饥又困,见公孙瓒等分散逃亡,再围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不光剿灭不了公孙瓒,恐怕自己也会被活活饿死,就撤兵往柳城而去。
从中平元年(184年)到六年,公孙瓒一直与丘力居等追逐交战。丘力居等采取运动战的方式游走于青、徐、幽、冀四州,公孙瓒找不到有效的办法来抵御。双方就像猫捉老鼠一样在这四州之地追逐。
其间,公孙瓒先后隶属过太尉张温、中郎将孟益和幽州牧刘虞。刘备也是在这一时期跟随邹靖、公孙瓒参加了讨黄巾和征乌桓的战斗,并因功被任命为安喜县尉(今河北省定州市区东)。
就在这时,刘虞到达幽州,入住蓟城后(今北京市西南),采取分化瓦解、恩威并施的方法平息暴乱。对乌桓人晓以大义,并承诺法外施恩,不追究他们跟随二张造反的罪行。对二张则悬赏通缉,毫不留情。
刘虞的策略非常奏效。丘力居等听说刘虞到了,率军退回北方,纷纷派遣使者前来沟通归附之事。二张的军队也迅速溃散,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二张穷途末路逃出塞外。
公孙瓒辛辛苦苦打了五六年没什么成效,刘虞一来就取得显著成果,让公孙瓒很不爽,他担心刘虞立功,埋没了自己的功劳,就暗中派人在途中暗杀乌桓使者,阻止乌桓人来归附。
很明显这是公孙瓒的不是,眼见平叛在即,他不是极力协助、促成,反而搞破坏。之所以如此,和当时时局有很大的关系。皇权衰微,四方乱起,有实力的野心家都在蠢蠢欲动,希图割据一方,特别是武将。
如果叛乱被平定了,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武将的作用就不大了,更重要的是武将也因此失去了招兵买马壮大实力的理由,养寇自重就成了这些武将保护和提高自身实力的一种手段。这也是历史上常见的一种现象,特别是乱世时,比如唐末藩镇割据时期,明末战乱时期都经常出现。
不能走正常道路,乌桓人就绕道到刘虞处归附。刘虞为显示朝廷对乌桓的恩抚之意,同时也是为了显示自己政策的有效性和连续性,上报朝廷撤掉与乌桓相交的边境各地驻防军队,只留下公孙瓒统万余步兵、骑兵屯驻右北平。
中平六年(189年)三月,刘虞到任不到一年,张纯兵败希图逃亡鲜卑,被其门客王政杀掉并把首级送给刘虞。刘虞因功升太尉,封容丘侯。
董卓专权时,迁刘虞为大司马,封襄贲侯;公孙瓒也因破黄巾军有功,升为奋武将军,封蓟侯。
刘虞和公孙瓒的矛盾主要是在治理幽州的策略上有分歧。
刘虞主张恩抚,采取的是教人农桑,开通贸易,发展特色产业的发展经济的办法。比如开通上谷(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胡市,与游牧族群互通有无,进行贸易往来。开发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盐铁产业。
农业和商业齐头并进,不光改变了幽州长期依靠青州、冀州提供财政支持的局面,还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百姓生活困难的问题,使幽州成为难得的物价低廉,富庶安宁的地区。附近青州、徐州的士族和百姓为躲避黄巾之乱,纷纷前来投奔刘虞,最多时达一百余万。刘虞都妥善地收留安置了他们。
刘虞自身清廉,是有名的清官。当时正是灵帝西园卖官之时,凡新任官员,一律要交所谓的助军修宫钱。灵帝知道刘虞清贫,特别下旨刘虞免交。在幽州时,虽然位居三公,仍然保持朴素,缩衣节食。穿着补过的旧衣服,每顿饭最多只吃一道荤菜。当地豪族奢靡无度的生活方式也因刘虞以身作则的感化而明显改变。
公孙瓒则主张剿杀,希望能以武力威慑、压制游牧族群,最终达到使其屈服的目的,其中隐藏的秘密前面已经聊过,此不赘述。因此就想方设法扩大队伍,放任部下抓人抢粮侵扰百姓,阻止乌桓人前来归附。
从结果上来看,刘虞的治理策略是正确的,也卓有成效。
第二节 刘虞与公孙瓒的对决
二人因为治理理念的不同而产生矛盾,但此时还未公开化。挑起二人矛盾公开化的导火索是袁绍、韩馥在初平二年(191年)希冀立刘虞为帝一事。
刘虞坚决拒绝,为表忠心征召田畴带队至长安向献帝进贡。献帝想回归洛阳,偷偷派刘虞的儿子侍中刘和潜回幽州,叫刘虞带兵来解救自己。刘和途径南阳,被袁术扣留,并从刘虞处骗来一千骑兵。
刘虞不知道袁术是在耍滑头,公孙瓒看出来了,劝刘虞不要派兵,刘虞不听。公孙瓒这时耍了个小聪明,派从弟公孙越带了一千多骑兵去巴结袁术。此举有两个目的:一是拖住刘和以及刘虞派去的骑兵,相当于削弱了刘虞在幽州的战斗力。二是害怕袁术知道自己曾经劝阻刘虞派兵的事情后怨恨自己。
公孙瓒此举完全是画蛇添足,聪明反被聪明误。第一,不论是袁术,还是袁绍,这两个野心家无论如何不会让刘虞或者刘和带兵去接献帝回洛阳的。公孙瓒派不派兵去,结果都是一样。后来刘和从袁术那里逃脱到袁绍处,还是被袁绍扣留。这是最好的证明。
第二,袁术在南阳,离幽州太远,中间还隔着袁绍和亲近袁绍的刘表,就算袁术有心帮助公孙瓒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何况袁术会诚心帮助你吗?换句话说,派不派兵结果还是一样的。
第三,想拖住刘虞的骑兵,自己的骑兵也会被拖住。
于是,公孙瓒就不得不吞下自己耍小聪明带来的恶果。一是与刘虞的矛盾公开化,受到刘虞的排挤、限制和打压;二是自己派去的军队反而被袁术所利用。袁术让公孙越带兵跟随孙坚去与袁绍派来抢夺豫州的周颙作战,结果被流箭射中而死。公孙瓒不思己过,把从弟之死算在了袁绍头上。
矛盾公开化后,刘虞害怕公孙瓒壮大以后难以控制,就以公孙瓒穷兵黩武,屡次败给袁绍为理由,不许他再次出兵,并削弱了他的权限(这期间公孙瓒与袁绍为争夺冀州发生了多次冲突,为行文方便,下文再述)。
公孙瓒大怒,屡次违反命令。刘虞为拉拢游牧族群而赏赐给游牧族群的物品也多次被公孙瓒抢夺。刘虞没办法,就上报朝廷诉说公孙瓒掠夺百姓的罪行,公孙瓒也上告刘虞在办理军粮的问题上考虑不周。
这个事情看上去很滑稽,二人都知道朝廷无力处理这种事情,还喋喋不休地互相控诉告发,其实都是想为自己找一个来自于皇权的合法理由,使自己成为正确的一方,方便向对方施压,甚至采取行动。
但最终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靠朝廷是不行的,还是得靠各自拥有的实力自行解决。双方也都知道这一点,各自加紧准备。
幽州治所在蓟城,刘虞和公孙瓒同城办公。为防备刘虞,公孙瓒在蓟城里另外修了一座城池。刘虞几次邀请公孙瓒来府议事,公孙瓒都称病不来。
刘虞就打算抢先下手,找来东曹掾魏攸商议。魏攸认为:“现在能够引领天下的,非你莫属。要引领天下,不能没有谋臣爪牙。公孙瓒文武双全,可以作为倚仗,即使他有些小过错,还是以容忍为好。”刘虞就暂时停止了行动。
仔细想想,魏攸这话有些问题。此时献帝尚在,刘虞凭什么引领天下?况且献帝此时正在李傕、郭祀等凉州军阀的挟持下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魏攸的话通篇不见救献帝于苦难之中,这点连关东盟军都不如,但并没有受到刘虞的纠正或者批评。
难道此时刘虞的心理也发生了什么不可为外人道的变化不成?怎么引领天下?引领谁的天下?公孙瓒是做刘虞的谋臣爪牙,还是献帝的谋臣爪牙?
《论语》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此话刘虞不可能不知道,如果他是汉家忠臣,就该禀明献帝,让献帝同意并下诏赋予自己征讨公孙瓒的权力,就像他早些时候告发公孙瓒那样。
即使朝廷已经无力解决,但也能使自己获得程序上的正义和合法性。他没有这么做,说明他已经认为天下无道,可以自主征讨,也就是否认了献帝的合法性,那又何必以忠臣自居呢?联想到刘虞在韩馥、袁绍谋立他为帝时的行为,很难说刘虞是汉室纯臣。他明知道韩馥、袁绍的行为大逆不道,虽然拒绝了他们的拥立,但仍然与他们保持联系和往来,是不是那时候就为自己的将来留了一手呢?
其实当时刘虞可以答应袁绍、韩馥的要求称帝,说不定汉室还可以延续,历史的走向也许会截然不同。合理分析一下,看看是否有这种可能性。
首先,合法性问题。献帝是董卓废掉少帝后所立,也不具备完全的合法性,只是因为他是灵帝的儿子,合法性大于刘虞,但因为他是为大众所不齿的董卓所立,合理性受到极大损害。而董卓错误地残杀袁氏家族,使社会心理倾向于袁绍,袁绍所立的人更容易得到社会的同情和认可。
其次,年龄问题。献帝时年九岁,还是个少年。刘虞则已成年,并有地方和朝廷从政的经验,可以避免东汉自章帝后因主少国疑带来的宦官、外戚乱政的现象。再加上刘虞的儿子也已经成年,可以保证政权在成年之君手里继承。
最后是实力问题。献帝没有任何实力,完全是董卓的傀儡。而刘虞则自身拥有幽州州郡兵,一旦称帝,可以就地征兵扩大队伍。刘虞和乌桓关系良好,还可以从他们那里借兵。
还有不论袁绍、韩馥的真实意图是什么,起码名义上他们还得尊崇刘虞,他们手里的兵马,包括其他诸侯的兵马,也可以为刘虞所用,最保守的估计,在打败董卓前,关东盟军能够凝聚在刘虞周围。
不知道刘虞当时是怎么想的,但无论如何,当时称帝总比现在割据称霸好。
刘虞因为魏攸的劝告而停止了征讨公孙瓒的行动,谁知魏攸不久去世,没人能阻止刘虞了。初平四年(193年)冬,刘虞集结了幽州各地的驻屯兵十万人攻打公孙瓒(有人认为,公孙瓒所建为小城,用不了十万兵,刘虞一时也不可能集结起十万兵。估计又是习惯使用的以一当十的夸大记叙,实有一万兵吧。这在当时也不是小数)。
正要出发时,从事程绪脱下甲胄来到刘虞面前劝谏刘虞说:“公孙瓚即使有罪过,但罪名并没得到证实。现在你不先告诉他的错误而让他改正,就骤然兴兵,这对国家没有什么好处。再加上打仗胜败难保,不如派兵驻扎在他城下,以武力威逼他。他一定会害怕大祸临头,给你道歉请罪。就是所谓不战而服人之兵。”
从后来事情发展的过程来看,程绪的策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刘虞已经整装待发,从程绪脱下甲胄这个动作可以知道当时全军都披挂整齐要开动了,此时才来献策,实在不够妥当,不知道他早些时候干啥去了,偏偏要这个时候去找死,刘虞以临事沮议的罪名斩杀了程绪,估计换一个主帅也会照样杀他。
刘虞手下有一个叫公孙纪的从事,因与公孙瓒同姓,公孙瓒对他特别好。他知道刘虞的决定后连夜去告诉了公孙瓒。公孙瓒的部队当时大多分散驻扎在城外,短时间内难以集结,公孙瓒很害怕,担心自己不免于难,打算挖开东城墙逃走。
以公孙瓒此时的状况和心理来看,如果刘虞听从程绪的建议,并及时掌握公孙瓒部队分布状态的话,迅速出兵将公孙瓒包围,分隔其与外面士兵的联系,公孙瓒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说不定真的只能投降了。
可惜刘虞只是个文官,不懂打仗。除了失去这个绝好的俘获公孙瓒的机会外,还接二连三地发布了一些作茧自缚的纪律规定,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战争的无知。
这些纪律有:第一,只能杀公孙瓒一人,不得伤害其他的人;第二,不得焚烧民居。刘虞集结起来的士兵本来就是驻屯兵,没有野战经验,战斗力低下。公孙瓒城下就是一大片民居,阻拦了部队的推进,妨碍了攻城,本来应该先将其烧毁,使公孙瓒失去屏障。
刘虞士兵围城久攻不下,给了公孙瓒应变的机会。公孙瓒迅速招募组建起一支几百人的敢死队,他们可没有不准烧毁民居的纪律,立即顺风放火,制造混乱,横冲直撞地杀出来。刘虞的部队瞬间被这几百人冲得七零八落,大败而逃(由此也可看出刘虞没有十万人马)。
刘虞带着部属向北逃到了居庸县(今北京市延庆县)。公孙瓒会合齐城外的部队后,直奔而来。仅仅用了三天,就攻陷城池,抓住刘虞及其妻儿,押解回蓟,还是让他为州牧,只是此州牧已非彼州牧,完全就是个摆设。
恰好此时献帝派遣使者段训到幽州来给刘虞增加封地,并赋予他管理六州事务的权力;同时任命公孙瓒为前将军,封易侯,假节督幽、并、青、冀四州。
公孙瓒趁机诬陷刘虞此前与袁绍、韩馥等勾结,想称帝。并以此胁迫段训公开处决刘虞。
处决之前,公孙瓒还演了一出戏,把刘虞捆放在露天里,自己坐着数落刘虞,还说:“如果刘虞果真应当成为天子,老天就应当刮风下雨来救他。”
当时是大旱季节,哪来的风雨?公孙瓒就杀了刘虞,并将其首级传送到长安。在路上被刘虞故吏尾敦劫走安葬。公孙瓒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上表表段训为幽州刺史。
刘虞被害后,公孙瓒派兵搜其府邸,发现刘虞的妻妾都身穿绫罗绸缎,佩戴奢华饰物。当时人因此怀疑刘虞的清贫朴素是伪装的。但后来有治史者认为,这是公孙瓒诬陷的。
从刘虞一贯的表现和公孙瓒的为人来看,有这种可能。公孙瓒想通过抹黑刘虞来消除刘虞的影响,洗刷自己的罪名。后来者特别是不具备合法性的后来者以抹黑前面者为取得合法性的最佳捷径,历朝历代都有,屡实不爽。
刘虞多年、多地为官,如果妻妾有此爱好,迟早会被人发现的。以汉灵帝的守财奴个性,是绝不会为一个伪装者免费的。
刘虞死了,公孙瓒占据了幽州,还获得了假节督幽、并、青、冀四州的巨大权力,但这只是个虚名,除了幽州在他的掌控下,其余三州他都无法染指。让他吃尽苦头的袁绍此时已占据冀州,势力延伸到并州、青州,正虎视眈眈地窥视着幽州,随时都有猛扑过来,将他一口吞下的危险。
那么,公孙瓒与袁绍究竟有何过节,有过哪些交锋,战果又如何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