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游戏名字 正文
『啸』啸怎么读

时间:2023-05-07 13:53:0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引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近日讲课到苏词,其中“何妨吟啸且徐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怎么苏轼他老人家吟诗还要有啸声伴奏呢?

其实,说到“啸”,这可是中国的老传统了。啸,是一种古老独特的发声方法,不同于简单的呼叫。最早啸得好的俩人,应该算是是西王母和屈原了。

西王母像(万妖之母)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此处特意提到西王母“善啸”,可见不是指简单呼喊。

在我看来,《山海经·西山经》 中提到的如此独特的西王母形象,是蛮荒时代由巫师装扮而成的,啸得好不好,是那名巫师扮演的西王母成功与否的关键。

据说为唐人所著的《啸旨》,是一本很有意思的薄薄的书,阐述啸的历史和方法。 里面说啸是 “君授王母”, 这里的王母, 应该就是西王母。


屈原在《招魂》一文中写道:“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招魂的器具已经齐备,快发出长长的啸吧”。 古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前秦王嘉的《拾遗记》对啸有详细描写:太始二年,西方有因霄之国,人皆善啸,丈夫啸闻百里,妇人啸闻五十里,如笙竽之音,秋冬则声清亮,春夏则声沉下。 人舌尖处倒向喉内,亦曰两舌重沓,以爪徐刮之,则啸声逾远。 故《吕氏春秋》云“反舌殊乡之国”,即此谓也。前秦去魏晋不远,而魏晋正是啸的鼎盛时期,所以王嘉的这段文字不可不察。

王嘉说的善啸之国在西方,也正是《山海经》里西王母的方位,而古楚人又善啸。 我的猜测是,啸最初是发源自西南荆楚蛮荒之地。据说,岭南俗信中有“巫啸”,可以交神通灵,这大概可以追溯到屈原时代。

道教中有也“道啸”。“道啸”和“巫啸”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或许是先有“巫啸”再有“道啸”。从巫术到道术,应该也是某种意义上进步。汉朝,黄老之术盛行。发源自西南巫术的啸,也就顺理成章地随勃兴的道教入中原。

史书记载,汉朝不少人善啸。《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赵炳,字公阿,东阳人,曾在章安(现在台州境内)临水求渡,船人不理,赵炳就“张盖坐其中,长啸呼风,乱流而济。”

赵炳好像是坐在一个什么东西上,长啸呼风,飘然过河,“于是百姓神服,从者如归”,当地太守厌恶他迷惑百姓,就杀了赵炳。《后汉书·方术列传》还记载了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刘根,颍州人,隐居嵩山,很多人赶来向他学道,太守史祈认为他是“妖妄”,就把他抓了。史祈对刘根说:“你有什么道术,可以巫惑百姓?你如果显个神迹,就不杀你。”刘根说:“也没什么特别,颇能让人见鬼。”史祈说:“你赶紧赶紧。”刘根于是“左顾而啸”,一会儿,史祈已经死去的父亲祖父等十个亡魂出现,反手绑着,向刘根磕头,说小儿错了,还转头大骂史祈。史祈惊惧,向刘根顿首流血。刘根嘿然不应,忽然俱去,不知在所。

阮籍醉卧图

中原之地,突然出现很多术士的啸,汉朝人是感到既陌生又害怕。处置方法,大多是杀了了事。所以,太守杀赵炳,孙策杀于吉,正是此理。经过汉末一段时期的激荡,人们对啸不再感到害怕。魏晋时期啸达到鼎盛,啸和服用五石散、清谈一起,成为名士的生活必备。魏晋时期,啸得最好的俩人是阮籍和孙登。《晋书·阮籍传》说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世说新语》说阮籍“啸闻数百步”。上乘的啸,要合乎音律,有明确的宫商角徵羽五音规定。阮籍弹古琴,弹得兴起,一声长啸合奏,于听琴的人,这是怎样的一种美妙享受!当时,有一位高人孙登,隐居苏门山,晋文帝司马昭听说了,叫阮籍去看看。阮籍去了,和他谈论“栖神导气之术”,孙登都不应。阮籍长啸而去,言外之意:足下不过如此。阮籍走到半山腰,听到“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孙登之啸也。阮籍大惊,马上回家,写了一篇感情真挚洋洋洒洒的文章《大人先生传》,歌颂孙登。

时至今日,啸早已不再是文人雅士的嗜好,差不多变成精神病人的专有表现,令人感叹实在可惜!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