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游戏名字 正文
大燕 大燕塔在哪里

时间:2023-05-07 13:13:59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鲜卑慕容氏是个出优良品种绝色俊男的家族,也是个出本领卓绝精英人才的家族。金庸爷爷告诉我们,《天龙八部》中与萧峰齐名的功夫高手、帅公子慕容复便是这个家族的成员。而在真实历史上,这个家族中有一位比慕容复优秀万倍的牛人,此君相貌俊美,军政双绝,文韬武略,名震天下,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几位美男名将之一。他的名字叫慕容恪,身份是五胡十六国之一前燕帝国的头号名臣。

慕容恪(?—366年),字玄恭,是前燕开国皇帝慕容皝的第四子。他属于那种智商和身体都发育极快的男生。15岁时就身高八尺七寸(差不多相当于现在两米以上),相貌是一种刚毅英武的俊美。这位15岁的男生头脑睿智,性格沉稳,最爱狂侃天下大事,老爸慕容皝特别欣赏他,就传授给他兵法。此后慕容恪多次随父出征,不到20岁便已经成为一个久经沙场的战争老手了。

慕容恪

公元338年,以变态、淫荡、暴力著称的后赵国皇帝石虎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前燕,情况危急。年轻的慕容恪率领2000骑兵迎战,慕容恪选择拂晓之时在赵军缺乏准备的情况下突袭赵军,杀得赵军纷纷溃败,燕军斩获3万余。同年底,狂人石虎又派出大将麻秋率兵3万去接应假装投降的鲜卑首领段辽,慕容恪又玩了一招伏击,以7000精骑大破麻秋,再次狠揍了赵军。此后慕容恪越打越顺手,公元341年,他连续打败了屡屡侵扰前燕边境的高句丽(朝鲜古国),吓得高句丽再也不敢来犯,四年后他又率军荡平了扶余国(古代东北部族),生擒了伏余国国王,真个是英姿勃发、所向无敌!

公元348年,慕容皝去世,其二子慕容儁即位,慕容恪被这位皇帝哥哥任命为辅国将军,从此前燕所有的军国大事都离不开慕容恪的谋划。四年后,慕容恪奉命进攻汉人建立的冉魏王国,这次大战中慕容恪要对付一位异常恐怖的牛人,此君既是慕容帅哥军事生涯中碰到的最强敌手,也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绝世猛男。他就是勇武堪比霸王项羽的魏武悼天王冉闵!

冉闵是五胡群雄中异军突起的一个汉人爷们,乃后赵皇帝石虎的干孙子,善于谋划、勇力绝人。公元350年,他自立皇帝,国号大魏,同时民族心大爆发,一口气屠杀了20多万胡人羯人,就连有些高鼻梁多胡须貌似胡羯的人也死于无辜,慕容恪要对付的就是这样一个生猛狂人。352年,慕容恪统领燕军大战冉闵,冉闵果然彪悍,连续交锋十次燕军都遭到他的狠扁!慕容恪的部下都被打成“恐冉症”了,纷纷建议撤退,而慕容恪却想出了一个整死冉闵的好办法——假装失败,引诱冉闵,大摆铁锁连环马阵困住冉闵!自恃勇猛无敌的冉闵果然上套,虽然他坐下朱龙马、左手双刃矛、右手铁钩戟,战神一般来回冲杀,但还是不敌慕容恪的“阴谋”大阵,最终冉魏军惨败,冉闵被生擒后斩杀。慕容恪和冉闵都堪称五胡十六国时代杰出的军事统帅,但慕容恪的谋略显然更胜一筹。《水浒传》中的“双鞭”呼延灼的用兵绝招——连环马,和慕容恪整死冉闵的战阵差不多,只不过呼延灼败了,而慕容恪赢了。

冉闵

连冉闵这样的超强猛人都能收拾了,那其他敌人就更不是慕容恪的对手了。公元356年,慕容恪率军征讨依附东晋的鲜卑首领段龛,他把段龛的广固(山东益都)城围了个水泄不通,结果把段龛围得粮绝军乱,被迫投降。公元361年,慕容恪又率军攻打占据野王(河南沁阳)城的叛将吕护,慕容恪故技重施,还是那招——围死你。结果吕护也整得粮尽惨败。公元365年,慕容恪率军夺取了洛阳城。反正慕容恪在世时,大燕军队可谓强悍至极、打遍天下无敌手,不论是三次北伐的东晋名将桓温,还是立志横扫天下的前秦皇帝苻坚,都不敢轻易招惹前燕。

慕容恪不但是无敌战将,还和诸葛亮一样,是一位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辅政忠臣。公元360年,慕容恪的皇帝哥哥、前燕景昭帝慕容儁去世,慕容恪又开始辅佐年幼的侄子慕容暐,已经是大司马和太原王的他又受封太宰(类似总理),成为前燕军政界头号强人。慕容恪摄政七年,推行了不少治国措施,使前燕帝国政局稳定,繁荣兴盛。慕容恪虽然大权在握,但他可不是桓温那种一天到晚想着篡位的野心家。他忠心不二,团结同志,谦逊低调,每逢重要国事他都要与其他辅政大臣商量一下再做决定。慕容恪的同事、太师慕舆根曾劝慕容恪篡位,遭到慕容恪的训斥,接着这厮又跑到太后和皇帝面前说慕容恪的坏话,慕容恪不得已才将这厮杀死。还有一个家伙为了拍马,劝说慕容恪杀掉太傅慕容评,这可把慕容恪气坏了,他立即奏请皇帝把这厮砍了。

慕容恪忠心辅佐三代燕主恪尽职守堪称为臣者楷模。公元367年,慕容恪病重垂危,他向皇帝慕容暐推荐了自己的弟弟、具有军政奇才的慕容垂(前燕帝国的名将,后燕帝国的创建者),可惜慕容恪死后,前燕朝廷并没有重用慕容垂,反而逼他逃亡国外,前燕也迅速衰落。公元370年,即慕容恪去世的仅仅三年后,前燕就被苻坚的前秦帝国灭亡。

慕容垂

本文为李萌独家撰写,喜欢的,记得订阅本头条号。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