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游戏名字 正文
大j、大jbc…

时间:2023-05-03 20:32:3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写在前面】

上周四,我和公众号“大J小D”的作者大J做了一场直播对谈。我和大J很早以前就在同一个群里,但是我们平时都忙,在各种群里又都羞涩隐匿,因此基本上没有对话过。

我很早就读过她的文章了,从四年前在网上疯传的一篇文章,有关一个早产三个月的宝宝开始,就知道她的温柔和理性。我还记得当初读到她写的,女儿学抬头都如此慢,她心疼地看着女儿为了这样简单的小事而费力,我是读到泪如雨下。

我们最近都有教育方面的新书出版,大J的新书叫做《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我的新书是童行学院教研团队共同写作的《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出版社特意做了这样的安排,让我们直播对谈,谈一谈我们心中对未来教育的看法。

上周的对谈,像是灵魂惺惺相惜的一场相遇,我们有太多彼此认同的理念和教育方法,有太多对未来的共同期许。我们都是安静等待孩子生长的性格。这一场对谈,与其说像公开的直播通告,不如说像是两个早该见面的朋友,绕过千山万水在大树下相逢,说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

以下是对谈实录,我们聊了自己的育儿,聊了中美教育,也聊了未来。文末可以找到大J新书的介绍。关注微信公众号“童行学院”,可以找到我和团队最近出版的教育新书。



有关家庭和孩子

景芳:我和大J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女儿今年是4岁,大J的女儿小D也是今年4岁,我们可能性格上也有类似的地方,都不那么着急去催促孩子,都崇尚让孩子顺其自然生长,再加上对于国内国外的教育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所以还是很希望今天能够有充分的对谈。

大J:我知道你是刚刚有一个二宝。

景芳:是的。

大J:那最近有什么特别好玩的,大宝对于二宝的接受度,是不是接纳这样的一个小弟弟。

景芳:在我家其实还好,我们当时也蛮担心,因为大宝晴晴属于一个比较敏感的孩子,也是一个高需求宝宝,从小就是,我们还蛮担心她对于弟弟会不会不接纳,或者弟弟出生以后她会有行为的反复等等,但其实后来发现很好,没有任何的问题。

我们分析,可能是因为我们之前告诉她,说小弟弟以后肯定会崇拜你,什么地方都想跟你学,小弟弟以后可能是你的跟屁虫,她突然觉得有一个人会崇拜自己就还蛮开心的。她现在有一个爱好就是跑去教小弟弟,告诉他这个是猴子,是MONKEY,弟弟一个多月躺在那里,她就要过去教他东西。

大J:这个特别好,其实对于孩子,我们说语言认知,以教为学,是促进孩子自我的认知发展,而且晴晴四岁多,正好是那个阶段。

景芳:我们后来觉得,可能让孩子觉得不是有一个人来抢她的爱,而是多一个人爱她,她就心里还好。那你没有打算生二胎?

大J:最近没有,这个是我公号朋友们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她们对我说,你有那么多的育儿经验,再生一个吧。我当时考量的是简单的几个,一个是我自己要不要,我老公要不要,此外因为我是希望高质量陪伴的,我在问自己愿意不愿意再花两年三年的时间,这些东西考量之后,我就觉得可能暂时没有。

但是跟我老公有一点很清楚,哪一天我们准备好了,一定不是外界,一定是我们自己。一旦准备好了,其实跟多东西都迎刃而解的。

景芳:其实我们是意外,偶然的,在二宝之前是非常理性说不要不要,这辈子都不要,晴晴所有的东西都送人了,后来无意中发现怀孕了,那个时候觉得有一个二宝还不错,所以一切都没有经过理性思考。

不过我知道,你带小孩前两年真的是蛮花心思和精力,很早以前看到小D当时经历,看的潸然泪下,最初的那段时间,真的是挺佩服。那你最近有没有哪些育儿的感触或者小事情可以分享?

大J:小D现在四岁多了,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她跟我对话的方式是以前没有的。我们家一直有家庭就餐,我们会说是家庭会议,每个人会去分享我发生了什么,我的一天怎么样。小D以前两岁三岁的时候也是高需求,寻求关注的时候就会一直哭、叫、扔东西,突然有一天她用了英语,就摸着我的手说:“我能加入到你们的对话里面吗?”那个刹那,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孩子其实比我想象中更大了。

景芳:对,我也有类似观察,以前我去哪里都会带着晴晴一起去,包括谈工作,因为没有人帮我看她。她原来一岁多的时候,我谈工作的时候,会把我的头转过来说:妈妈你不要跟别人说话,你要陪我玩。但是现在有些类似这样场合我带着她去,我就告诉她说“晴晴,妈妈要工作,你可以不可以跟其他的阿姨玩一下”,然后她都可以,没有问题,所以我觉得孩子实际上不会太着急,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成长起来。

大J:我记得小D有一个认知老师的,我当时就一直问她什么时候可以怎样怎样,然后她当时一直跟我说的是,当她准备好了,她就准备好了,这句话其实是触动我挺大的,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千万不要用一个普适的标准。



有关未来的焦虑

“所有的育儿焦虑,反而是家长自己思考的懒惰”

——对未来的担忧怎么破

大J:今天我们聊焦虑,或者说“面向未来”这个话题。这个话题一提,我觉得所有的父母都会焦虑。对于我来说,如果想到未来,有一个关键词,就是不确定性,我会想我的认知局限,我以为的好是是不是适应未来的,我还会想到一些担忧: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让我的孩子准备好了能够真正面向未来。

景芳: 父母对未来的担忧分成几个层面 —— 近未来、中未来和远未来。近未来,就是希望孩子上哪个小学,担忧 “ 幼升小 ” 能不能顺利衔接,上小学一年级能不能跟得上,这种时候,就会非常担忧日常生活里的一些教育。

中未来,就是考虑孩子到底在哪里参加高考,是在中国高考,或者美国高考,能上哪个大学,开始担心 18 年以后的事。因为不同的高考录取方式和考察内容,也意味着要给孩子选择哪一类型的学校和教育体系。

远未来,就是考虑未来时代是怎么样,当二三十年以后孩子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可以过什么样的生活。

大J:我自己观察发现,很多人不会考虑远未来,只关注近未来。但越是这样,近期担忧的事反而会让焦虑更加扩大化。很多事要是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轴上去看,反而更容易想明白。所有的焦虑,是自己思考懒惰带来的。

当我们去想一想所要的那个终极目标是什么,答案就会浮现。比如,大家常在谈论的一件事,就是孩子究竟要不要“提前学”,我不简单从这样做是对或错去判断,而在一直追问假如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以终为始,结果导向。

我想我要的结果,是一些远期目标和关乎终生的习惯和能力培养。这些东西不一定需要逼孩子“学”才能做到。

景芳:中国家长大多都在担忧孩子学业的问题,不知道你在美国,观察到美国家庭会不会比较少这方面的困扰?

大J:并不是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哪里都一样竞争激烈。在曼哈顿有一个所谓天才儿童的项目,很多孩子从两岁多起就开始上辅导班了。因为要选拔,一定就会有这样一个体制。

景芳:这种天才儿童项目,也会像我们国家的一些少年项目那样,4岁学6岁的,6岁学10岁的,以这样“超前”的方式教育吗?

大J:其实我觉得,孩子的节奏是不一样的,的确有一部分孩子具备这样的天赋。孩子跑得慢的时候不要催,但跑得快的时候也不要拖后腿。



有关幼儿学习

“学龄前最该做的,是把孩子对生活的热情转化到未来的学习中来”

——学习究竟顺应人性,还是反人性

大J:我女儿有一天洗澡的时候,在澡盆里玩一个小杯子,忽然问我:“妈妈这个是沉下去的,还是浮起来的?”因为她当时才两岁半,我很惊讶她居然会这么问。她说学校在做科学实验,在科学实验里就会问沉下去还是浮起来的问题。我当时觉得这太超前了。我小时候起码要到初中才会做科学实验。那一刻触动了我,我觉得所谓学习,并不只是掌握某个知识点,更应该是掌握某种思维模式。

景芳:从前物理学家费曼讲过,我们中学时,老师都会讲能量,说你看自行车、风车、人吃饭都需要能量,这样是非常抽象的直接讲概念。

但费曼说,一个正确的物理学习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是在你儿童的时候给你看一辆自行车,看自行车的脚蹬、链条是怎么转的,过几天再看看风车是怎么转的,然后在吃饭的时候观察吃饭,所有的东西都先观察,观察到某一天,孩子自己就知道,所有的东西运转起来,包括人在内,都是由某种东西推动的,这种东西就是——能量。孩子通过具体的观察,体会出了“能量”的概念,然后再进入未来的抽象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理解了的学习。

大J:这样我觉得特别好的就是,当孩子真的在学的时候,不觉得学习是负担。我从来没有教女儿认字,直到3岁时有一天她突然指着路边广告牌上的字问我,妈妈这个是什么,我说这个是字,妈妈跟你说的话可以用字表达出来。这个时候,我能看到她眼睛里面在闪光。这让我很感动,也让我一直提醒自己,我从小到大读书真的很少有眼中闪光的时候,我要珍惜女儿眼中的光。

景芳:其实所有的孩子本身他们都是好奇者,都是对这个世界的观察者,而且所有的脑科学实验都告诉我,婴儿天生就喜欢学习,学习是人的天性,但是等孩子上学之后,却又有人说学习是反人性的,这中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我想,学龄前最该做的,是把孩子这种对生活的热情,慢慢转化到未来对于学习,而不是逼他做不爱干的事,逼他做题写字,那从一开始就让孩子丧失了学习的热情。

大J:对,而且没有那么刻意的话,父母功利心就少了一点。我一直觉得父母还有一个焦虑,就是没有做真实的自己,可能你骨子里觉得孩子学龄前学这些是不对的,但另外一个声音又告诉你必须学,我们把做父母的乐趣和学习对立起来了,导致你总是一直提着这口气在当父母。等哪一天泄了这口气,就开始焦虑,觉得自己做得不够。

景芳:是的,我们实际上有很多时候把这些东西理解为学校的课程,就会非常量化,但是如果我们把文字当成生活中传递信号的本质,把数量当成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受到的一种东西,这样的话其实在生活随处都有启蒙,坐在飞机上也可以教孩子数数,走在马路上也可以识字,很多东西没有那么刻意,反倒会减少很多很多的焦虑。




有关面向未来的能力

“逻辑思考能力、观察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表达能力、复盘能力”

——无论哪个时代都最有用的能力

大J:我未来想给孩子一个能力,就是在哪都能行的适应能力。我觉得思维的灵活性特别的重要。我们很多时候为什么怕,就是怕换一个环境。甚至有的家长会说,上不起私立我觉得我的孩子都毁了,但其实我们问自己说,这样的信息是我们想告诉孩子的吗?我希望能告诉女儿的是:“没事,人生永远有PLAN B,即使跌倒了,咱们重新来过”。

景芳:是的,现在也经常会有人问我说“你准备给女儿上哪个学校啊,是走公立、私立、还是国际学校啊”,我一直都觉得其实都差不多,别人都会觉得很惊讶,怎么会差不多。

但是我实际上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孩子进到一个环境里面,她从这个环境里面自己获得了什么,她如何去看周围的环境、去适应,从中进行学习,她可以在这个环境里面学习,换一个环境也可以学习,最终还是看她自己。

我有时候就在想,有很多东西我没有教孩子,比如说背唐诗,那如果她以后到了班里面,发现老师在教一个新东西,她自己不会,怎么办?她肯定要想办法:老师要教的这个东西,我怎么才可以搞会。如果她自己头脑里面,能有这个思维能力的话,未来不管遇上什么新东西,都可以自己想办法搞明白。我希望孩子能有的是这样一种最底层的思维能力。

大J:从你的角度,如果非要说总结几大能力,能够帮助孩子面向未来的,你会觉得是哪些能力是最关键的?

景芳:其实先不说一个超级科幻的未来,说机器人已经统治世界,只说一个可能会实现的未来,孩子们遇到整个的就业环境一定是更加灵活的。因为从大的趋势上来讲,我们肯定都是一代比一代人灵活,农业社会最不灵活,工业社会稍微灵活一点,但也还比较固定。但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已经很多人都会换很多工作单位,甚至换了很多份工作。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这样了,未来孩子的时代一定更加如此,每个时代的自由度一定是增加的。

在一个自由度增加时代,就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了。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认知,知道我想干什么,知道我适合干什么,然后有能力沿着她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假如有了这种自我负责、自立的精神,真的觉得她以后做什么都行。

大J:让孩子知道“我要什么”,太重要了。我从小其实就是在一个标准模式下长大的,当有一天我大学毕业,后来被一个比较好的外企录取之后,我突然就觉得整个人懈掉了,因为我觉得所有被要求的标准我都达到了,那接下来是什么,我不知道。后来我被外派到国外,当时很多国外同事吸引我的一点,不是说他们工作能力有多强,而是他们真的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什么,他们真的发自内心有一个爱好。

等我有了小D,我就一直会鼓励她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我会告诉她,妈妈为什么这么选,妈妈当时怎么考虑的。等她大一点,我会去听她说,报兴趣班什么的,我都会跟她讨论。我希望她从小知道,自己一直被看到,她的表达爸爸妈妈听,孩子这样就越来越有勇气去表达自己,这个太宝贵了。

景芳:是的,而且我觉得孩子一旦能够选择,并且能看到说我自己的选择是有用的,他其实会很认真对待他的选择。

像我们就会很认真问女儿说,你今天是想住哪里?你现在是想去这边还是想去那边,为什么。我觉得让孩子在很多小事上思考为什么,她能够自己给出理由,并且是一个合理的理由,这本身也是对逻辑思维的一种训练。

而且她到后来真的是自己说出的话就是为自己负责的,比如她想学什么,不想学什么,我们也会基本上尊重她。在这种很自由的状态下,她反倒经常会拿起来一本讲知识的书说,我现在就想看这个学习的书。其实给到她选择权利的时候,她反倒会为此而负责,并不会变得超级不负责任。




大J:除此之外你觉得还有什么能力是帮助孩子面向未来的?

景芳:除了灵活性,我觉得在未来,创意性的工作肯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贯通的思维能力,以及跨学科、跨界的精神就会更加重要。有人研究过,真正的创意思想,往往经常就是把两个不相关的领域联系起来的能力。所以我自己会觉得,孩子内心要更广阔一些,包容各个领域的知识,并且掌握一些贯通的思维方式,这些对未来都是很重要的。

还有一些不管是不是未来都很重要的能力,第一个就是逻辑思考能力。如果一个人逻辑思考能力很强的话,那他未来应对各种事的能力都很强。另外就是观察能力,比如像小D观察到杯子沉浮这些,像我们大人今天所谓观察时代的趋势、观察市场结构、观察孩子的发展,所有这些其实都需要很敏锐的洞察。以及理解他人的能力,这种同理思维,实际上是关怀到别人。此外,还有表达能力,跟学校里的命题作文能力还不太一样,真正的表达能力更多是自我观察,知道自己想什么,然后把它说出来的能力。

大J:表达能力太重要了。我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我记得当时工作的时候,我老拿内向说事,比如我老板说你怎么不发言,我说我性格内向。但是后来换了一个澳大利亚老板,他就问我,你觉得你是内向,还是没有想法?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其实表达能力与内向外向无关,而是要先有想法,再把想法表达出来。这个表达技巧,是可以后天锻炼的。

景芳:我会在生活中不断观察我的孩子是不是有这些能力。我并不是特别担心她的未来,这倒不是说我觉得她肯定是学霸,而是我觉得她哪怕不是学霸也没有关系,我也不觉得只有学霸才有好的人生。

我们现在自己组建团队的时候,并不是只招名校毕业生,但是我们会看这个人自己是不是有很强烈的意愿,有很强烈的学习性,有跟别人团队合作的能力,这些我们都非常看重。如果我女儿身上有这些素质能力,哪怕她不是学霸,她其实到未来任何一个团队里面都会受欢迎的。

大J:还有一个能力,我自己觉得蛮重要的,就是复盘能力,这是我挺刻意在培养小D的。比如有时候,她发脾气了,或者我发脾气了,我会等事情过去,大家都平静之后,再用讲故事的方式跟她谈一谈,说昨天跟你吼了,妈妈为什么会这样呢?说完之后我再说下一次妈妈想要怎么样,然后妈妈先跟你说一个对不起。我希望用这样一个复盘的方式,让她明白,犯错没有关系,只要你犯错以后学到一点东西,然后不断的认知迭代,就是好事。

我自己很受益于成长型思维模式,人会产生焦虑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觉得我永远不会进步,不会变得更好了;但其实只是现在不够好而已,没有关系,反正以后会进步。

景芳:这种思维模式最重要的,是对自我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也是父母能给到孩子宝贵的礼物。有时一个人不愿意改正,其实是因为他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差的,一旦承认了就会非常焦虑,内心没有底;但如果孩子觉得没有关系,哪怕我很差,父母不会嫌弃我,那么他是有这个底的,相信我可以改好,我可以不断改进,哪里没有做好下次做好就行了。这样一个内心安全感,也是对未来很重要的事情。



父母可以如何做

“孩子有很多种可能,父母最重要的是不要关闭任何一种可能”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大J:从我的角度的话,我自己给女儿一直强调的,希望她有一个更多元的价值观,我现在有时候谈规则,每次跟她说完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就会继续追问,说有没有什么时候这样的规则是不适用的呢?

因为我从小就是被要求懂事、然后是规则。后来其实慢慢大概花了30多年才明白,有一些东西只是不同,没有对错,这一点我希望她知道。有时候她的人际关系发生了一个冲突的时候,我就会说,你觉得她为什么这样对你呢?这样的话帮助她转换一个视角,我尝试想要帮助她理解这个世界。

郝景芳:我觉得你在这个里面有一个很好的转换,其实是你在引导孩子把对规则的思考转化为对他人的思考,这个转换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实际上我们回到根底去想,规则是什么?实际上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他人,也没有规则可言,没有别人,闯红灯也无所谓了,规则其实就是对他人的尊重,所以像你刚才讲的其实是在锻炼孩子的同理心,就是站在别人的鞋子里面想他为什么这样做事。

我觉得,孩子如果心是大的,能够知道有一个很大的世界,世界上有很多很多其他的人,那么他也比较容易理解生活中一些细小的事物。我们最近给孩子讲一些通识教育,就是希望让孩子理解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人,每个人都要生存,有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果孩子有一个很高的视野俯瞰这个世界,慢慢他会理解说,我们人与人要相互都遵守规则,要是全世界的人都不遵守规则,这个地球就炸了。

大J:我们刚才还提到贯通、创新,其实是我们这一代最缺乏的。那么父母该怎么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呢?

景芳:最直接的一个方法,就是不用把孩子的所有时间都变成课业时间。你只要给孩子一定自由空间,孩子的心灵自然就会愿意包容世界。

可以鼓励孩子多去看看各个领域的书籍,科技的、历史的、人文的、艺术的,等等,这些都对未来是有好处的。并且让他在这样广泛的学习中,慢慢培养思考能力,可以让他去思考这个领域,也思考另外的领域,然后去寻找这些不同领域里的相同、不同。

在这种把心灵更打开,以及更多思考的情况下,我相信孩子自己其实就能够对未来勾勒出一个自己的想法。父母最好的职责就是成为孩子的一扇窗口,他能够通过你看到大大的世界。

大J:我的一个教授,他告诉我说,其实启蒙就是“Enlightenment”,拆解词根的意思就是“始照亮”。他就一直提醒我,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空杯子,任由你往里面灌水;孩子其实是一个宝藏,你只不过投一束光给他,那束光是不是打到你想要打到的那个地方,不一定,但是那束光,会让孩子发现自己原来是那么丰富,是有宝藏的。

景芳:在孩子心里面点燃那个内心之光特别重要,有很多时候,一个人内心之光的点燃不一定发生在几岁,有的人可能5岁,有的人可能9岁,有的人可能13岁,但也有的人可能到了32岁的时候突然内心之光被点燃了。点燃了内心之光,就会觉得整个人生都不一样了,有了光的照亮,你的人生后面很多事情都有办法逢山开路、遇河造桥。我们做童行学院的使命,就是期待孩子都能点亮内心之光。




对谈就这样依依不舍地进行到尾声,有很多话仍然没有尽兴。最后为大家推荐大J的新书。

大J是一个“成长型人”的榜样。她从一位全职妈妈,因为要全力照顾早产的女儿,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大量美国的儿科医生、早教专家、启蒙老师,她把女儿康复过程中自己跟随美国教授进行的100多课时前沿的脑科学课程学习、与认知老师和幼儿园老师长达1000小时的交流和实践,历时四年,倾力打造成“大J家庭早教三部曲”:《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跟美国儿科医生学育儿》和《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

最近,她重返校园,开始跟着美国教授系统学习早期儿童教育。教授有一句话她非常喜欢:“Education is not preparation for life. Education is life iteself.(教育和生活不该割离,教育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教育的英文是“education”,里面有一个词根是“duct”,是“引导出来”的意思,最好的教育就是把孩子内在好的部分引导出来,让天赋自由。


于是,她把她的新书命名为《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在这本新书里,大J以“学前教育的本质是给孩子提供更多可能性,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为核心,从潜能开发实战、游戏力开发、情绪力开发、挫折教育等中国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入手,逐一分享了儿童早教的科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总结。大J说,潜能每个孩子都有,她的终极目标,就是希望孩子以自己的意志过一生。这和我的理念特别相似,这是孩子自我生成的过程,当孩子觉得,管你整个世界怎么样,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但凡可以说出这样的话,并且真的可以这样过生活,其实就已经很成功了。


《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