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九月
莫叹光阴疾,且行且珍惜。转眼间,九月已经到来,在九月的第一天,整理一下今年前三分之二的收获和遗憾,展望一下后三分之一的所期和所待,然后,努力去追求美好的生活方式,去追求一个更丰盛的自己,去把光阴变成隽永的故事吧。
写在九月的第一天
据说,九月到来的时候,人会些微地有些不同:季节的变换、时间的漫走带来一些忧伤;开学的火热和新季的拉开又带来许多新的期待。
于是,九月氤氲出了一种很神奇的氛围:一个叶子将离枝头,山河行将“换色”的时节,竟又萌生出了一种新的力量、新的冲动,让人产生一种“一定要做点什么啊”的澎湃的激情。
于是——
有人在诗里写:“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
有人在歌里唱:“至少我现在已决不会逃避,那理想的彼岸也许不存在,我依然会走在那旅途上。”
有人在心里叹:“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
有人在文里咏:“九月是很好的月份。中秋月圆,云淡风轻,温和飒爽。真的,九月是很好的月份。”
……
真的,九月是很好的月份。去做点什么吧!
《九月,值得去做的十件事》
01
看看秋花,数数秋叶
与夏季相比,秋日的岁时风物——无论是风月还是花木——似乎多了一分清雅和烂漫,也多了一分可玩赏的况味。
这个时节,“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个时节,“缓缓飘落的枫叶像思念”,且去听风吟,且去思伊人。
02
月圆蟹肥,值得赏味
林语堂在《秋天的况味》里说:“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
秋天是有魔力的,而初秋的九月是个迷人的开始。抓紧它!
03
来一次大扫除,清清爽爽
九月,夏季的薄衫已渐渐不能应付早晚的凉意,该把秋装拿出来晾晒晾晒,准备换装了;“忙碌”了一夏的风扇空调使命达成,也该收起、罩上了;有段时间没用的保温杯,差不多可以重新登场了……
既然要更换的东西这么多,不如索性来场大扫除吧,清去旧尘,迎接新日,让里里外外都清清爽爽,让角角落落都填满带有“秋日属性”的美好之物。
04
挑个假日,会会老友
金秋九月,谐音“酒月”,无论是古人“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闲情,还是今人“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的雅致,都极适合友人相聚、把酒言欢。
约莫秋天就是会友的季节。
挑个秋光明媚的假日,叫上三五好友,饮个茶小酌半杯,或谈谈天赏赏花,惬意温馨,暖意融融,足够让人叹一句“我言秋日胜春朝”。
05
对生命中的良师,说声谢谢
说到九月的节日,教师节是无法绕过的一个。好的老师,会把学生培养成心灵丰富的人,他们像一束光,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你的求学生涯中,谁曾摇动你,推动你,唤醒你?
如果有这样一个人,请记得在九月十日那天,对他或她说一声谢谢。
06
争取回趟家,看看父母
“秋天把旧叶子揉掉了,你要听新故事吗?静静的河水睁着眼睛,笑着说:总有回家的人,总有离岸的船。”(简媜 《浮舟》)
九月,中秋,“月明人尽望,秋思落谁家”“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如果可以,争取在九月回一次家吧,见见久别的父母,聊聊琐碎的过往,再听听新发的故事。悠悠岁月,离别和归来总在不断上演,但团聚时刻的那点圆满,向来可以支撑离别时的诸多苦日。
07
读书写信,变得温柔
你有多久没有在某个安静的角落,和自己喜欢的书待上一天了?
如果夏日的燥热没能让你定心,那么九月的微凉则特别适合以阅读的方式给心灵放假,它绝妙地营造出一些温柔、静谧的时刻,如里尔克在《秋日》里说的:“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
惜取此时,惜取此心。
08
挑个好天气,来一场骑行
你了解你的城市吗?你知道它的哪些角落隐藏着惊喜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太确定”,那么建议你在九月,以骑行的方式来一场城市发现之旅,漫无目的地穿行游走,大街小巷,市井百态,尽收眼底。
试试吧,你可能会找到一座城市最美的角落,再幸运一点,你可能会找到一座城市最具底色的灵魂。
09
去一趟博物馆纪念馆
这个九月,又有一些庄重的日子: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9月2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6周年纪念日(9月3日)、九一八事变90周年纪念日、中国烈士纪念日(9月30日)……
这样一个月份,是适合去博物馆、纪念馆看看的,不忘历史铭记来路,才能更好地珍惜今朝,自强不息。
10
好好生活,好好爱自己
爱自己,在九月,在每一个月。
文/央视新闻《夜读》
图/视觉中国
秋光潋滟,莫不静好,
凉风有信,百事从欢,
过往不计,未来笑迎。
——送给九月的你
监制丨徐冰 主编 | 王若璐
编辑丨杨瑜婷 校对丨高少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