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进攻性武器全面的压倒了防御性武器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便带有好战的天性,故而人类的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战争史,文明演进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几乎总是首先被应用在战争当中,反过来,迫切希望在战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欲望又极大的促进了军事技术的进步,而这种进步的逐渐积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终于到了“质变”的分界点——进攻性武器全面的压倒了防御性武器!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年代中,面对依托坚固城市实施防御作战的守方,进攻方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局面,因为根本没有有效的武器来破坏城市或者堡垒的防御体系,比如,古希腊时代的特洛伊战争,整整打了十年,并且最终还是依靠计谋而不是武器攻破特洛伊的城墙。罗马帝国的军队向来以出色的工程能力为冷兵器时代军队的翘楚,然后在面对仅仅只有千多名犹太教徒据守的马萨达要塞,仍然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故而咱们的兵圣在《孙子兵法》中则明确指出:十则围之。也就是说,要想攻破坚城,唯一的办法是依靠绝对优势的兵力,将对方死死围困住,然后再慢慢的想办法。
工业革命之后,随着重型火炮、轻重机枪的普遍装备,各国的军事统帅们看到了一线曙光,于是乎便想当然的制定出许多大胆的、攻击性和冒险性都极强的战略战术。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之后,地堡、堑壕、铁丝网、轻重机枪构建的防御体系成了攻击部队的噩梦,数以万计的士兵伤亡成就了“索姆河战役”、“凡尔登绞肉机”的恶名,同时彻底完全的证明了,军事技术的优势依然属于防御的一方。
一战的惨痛经验给了交战国留下深刻的记忆,于是乎用近乎疯狂的速度研制进攻性武器:坦克、喷气式战斗机、航空母舰、导弹,甚至还有几近变态的列车炮等等稀奇古怪武器,而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也证明了进攻方所拥有的压倒性优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在战略相持阶段、攻守双方筋疲力尽的绝望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完完全全的攻击、攻击,先是纳粹德国和日本以秋风扫落叶的姿态横扫欧亚,接着同盟国便华丽转身,进入全面反攻,彼时彼刻,军事技术的进步已经让防御方完全没有还手的余力。
二战结束之后到现在,军事技术的进步仍然沿袭着重点研制进攻性武器的路径:超音速隐形战机、战略轰炸机、精确制导导弹、核动力航空母舰和潜艇等等,而单纯的防御型武器系统似乎最出名的只有美国的宙斯盾和爱国者导弹系统,性能如何且不说,单单是用于防御的导弹数量就难以满足真正的大规模战争的需要,必须依靠进攻性武器压制住敌人。
进攻性武器的飞速发展,除了压倒防御方之外,必然同时造成了防御方的巨大伤亡,二战之所以能造成七千万人的伤亡,是一战的将近三倍,就是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