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湖北十堰一条孩子走失的新闻引发关注:十堰一名3岁女童与家人走失,当民警询问其父母信息时,孩子的一句话让民警哭笑不得:“我爸爸叫‘死胖子’!”原来,3岁女童的母亲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叫丈夫“死胖子”。孩子没记住爸爸的名字,就记住了这个称呼。
无独有偶,沈阳5岁女孩小丽(化名)在和幼儿园老师谈话时说:“我爸叫大熊,我妈叫小喵。我大姨叫大张,大姨夫叫小王……”父母、亲属之间的昵称被孩子当真了。心理专家认为,夫妻之间喊小名或外号,这或许是亲昵的表现,但如果不注意分寸,彼此间频繁使用“嗔怪式称呼”,容易让孩子将不礼貌当成有趣,严重的还可能会影响孩子未来。
趣事:5岁女孩父母咋叫 “大熊” “小喵”
近日,铁西区一家幼儿园正在给孩子们做新年联欢会的彩排。5岁女孩小丽要表演的节目是诗朗诵“我心中的爸爸妈妈”。幼儿园老师让小丽给大家介绍一下她的爸爸妈妈。小丽说:“我爸叫大熊,我妈叫小喵。”幼儿园老师愣住了,问她为什么叫这样的名字。小丽说:“我妈管我爸叫大熊,我爸管我妈叫小喵,我大姨管我大姨夫叫小王,我大姨夫管我大姨叫大张……”幼儿园老师们哄堂大笑。
反思:夫妻间戏谑称呼让孩子信以为真
在辽宁省成长顾问沙龙微信群里,一位母亲讲述了她和丈夫“互虐”的事情:指导孩子做功课时,爸爸嫌妈妈学历低,而妈妈则反讽爸爸薪水低。妈妈要给孩子检查作业,没想到孩子说,“妈妈,爸爸说你是智障,我怕你会算错。”
在我们的文化中,夫妻之间的称呼也是千变万化的,从一开始的良人、夫君、娘子到现在的先生、夫人。而在夫妻生活中,彼此之间因不像婚前那样顾及形象,有的夫妻在称呼对方上就不那么讲究了。“孩子他爸,孩子他妈”“哥哥、媳妇儿”“喂、哎”“死鬼、妹妹”……还有直呼其名、叫对方职业、家庭排行等等。
专家:夫妻间勿在孩子面前用 “嗔怪式称呼”
心理专家周永梅说,称呼不仅是单纯的名号,更是一种社会化身份认同的体现。在一个不把称呼当回事的家庭里,孩子意识不到社会化身份重要性,把不礼貌当有趣,难以获得社会认同。
周永梅说,你想要孩子是什么样,自己就先成为那个样子。因为孩子的脾气秉性,很大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家庭和父母的修养。大人间的所有互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所以我们提高自己,学习如何与孩子相处。父母之间在孩子面前如何称呼对方也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情。”
周永梅说,少在孩子面前用“嗔怪式称呼”,比如妈妈叫爸爸“死胖子”“死鬼”,爸爸叫妈妈“小弱智”等。这类称呼更适合私密的情感宣泄,不适宜在孩子面前频繁互称。
支招:用“爸爸” “妈妈” 称呼彼此更温馨
周永梅表示,爱一个家,以及是否能恰当地表达爱,也藏在我们对彼此的爱称里。杨绛称钱钟书为“默存”,那是他的字。钱钟书则叫杨绛为“季康”,那是她的名。再爱,再亲密的关系,都尊重彼此的独立人格。好的称呼,一定是克制的,既不会甜到发齁,也不会冷到伤人。身为父母,只有当彼此尊重、彼此相爱时,这个家才是个有温度的家。
在孩子面前,也是代入孩子视角,用“爸爸”“妈妈”称呼彼此,反而更显温馨有爱。
记者 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