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对外,长城是中国的标志,位列外国友人到中国必游景点之首。从长城的历史作用来看,长城是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有序化的一个分界,农耕经济的主体是农耕民族,游牧经济的主体主要是游牧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长城主要起到军事防御作用,但在军事防御的状态下,不同民族的经济与文化也不断地交流和融合,从而孕育出长城的和平文化。
长城的和平文化可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共存——长城作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两边的主体因长城防御工程的存在,而出现了长期共存的局面,避免了频繁的战争。二是交流——长城两边不同的民族在共存的情形下,进行贸易交流,游牧民族需要农耕民族的茶叶和盐,农耕民族需要游牧民族的马匹和牛羊,在各自不同的需求下,通过贸易,各自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在古代,茶马互市的长期存在就是最好的例证。三是融合——在不断的贸易交流中,长城两边民族的联系不断加深,扩展到长城内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从而使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不断融合,长城的修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融合起到了促进作用。
长城两边的民族经历共存、交流和融合,最终实现长期和平共处。长城的和平文化和归纳为共存、交流和融合,其既有静态的和平,又有动态的和平。首先在共存的静态和平状态下,才能实现交流和融合的动态和平。长城的和平文化与世界和平的发展是一脉相通的。世界各国有各自的国情,是不同的个体,只有确立世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规则,类似于长城作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一样,也是确立了彼此和平共处的规则,这样各国遵守世界规则,才能实现各国的和平共存状态,在世界各国共存的前提下,各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加深彼此的联系,从而促进各国的融合,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
长城作为中国的文化象征,其蕴含的和平文化在中国外交中会起到积极作用。在对外交往中,以长城和平文化的传播为途径,以长城文化创意产品为载体,进行长城和平外交,将起到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和平外交形象的作用。长城作为中国和平文化使者走向世界。
(贾霄燕 刊于燕赵都市报2018年5月20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