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游戏名字 正文
拇指游戏昵称小众高级冷淡

时间:2023-03-01 16:38:06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马慧娟,又是马慧娟!在宁夏乃至全国,知道马慧娟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2016年7月,马慧娟在北京电视台“我是演说家”节目里,以“读书改变生活”为题,讲述了自己在种田、打工和家务之余用手机写作的独特经历,被戴上“拇指作家”的“桂冠”;紧接着,她加入了宁夏作协,被推荐到鲁迅文学院学习; 2017年12月,她被红寺堡镇聘为文化站站长,成为播撒文化种子的使者;今年年初,她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为农村基层妇女代言,成为记者们追逐的对象;今年4月,她创办了农村妇女读书社;今年9月,她作为基层人大代表到外省参加调研活动;今年10月,她作为宁夏的代表出席了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今年12月中旬,北京又有好消息传来:马慧娟被补选为全国青联委员……所有这些经历,都令人啧啧称奇。许多人不会想到,这位比一些“正规”作家名气还要大的“非专业作家”只有38岁,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如此之多的幸运,如此之高的礼遇,怎么会频频光顾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回族妇女呢?

如今,这位“拇指作家”已按坏了近10部手机,从手机上跳出的文学作品,也有近百万字了。继散文《我们苦中作乐的生活》在《黄河文学》杂志发表之后,她的第一部散文随笔集《溪风絮语》也在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今年4月25日,她出版的第二部散文随笔集《希望长在泥土里》,也在红寺堡区举行了首发式。她那些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文字,常常让人争相阅读、充满期待,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

幸运和礼遇频频光顾马慧娟,不是偶然的。

马慧娟也是个移民,是从六盘山脚下阴冷潮湿、交通不便的泾源县搬迁到扶贫扬黄灌区红寺堡区的。虽然离开老家近20年了,但她对老家的一切都仍有清晰的记忆。

马慧娟告诉记者,她在泾源县读书时,一天要走十几里山路,每天往返要走4个小时。因为路途较远,许多儿童读到一二年级就辍学了。由于重男轻女,女孩读书的更少。在她的老家,1975年以前出生的,有许多都是文盲。到1980年以后,文盲才渐渐少了。在她读书的时候,像她这样能到县城读完初中的女生很少。虽然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也特别想继续读书,但家里不再支持她了,家里的条件也无法满足她读书的需要。到了20岁,她就出嫁了。举行婚礼那一天,她感觉自己的梦想在那一刻就此破灭了。贫穷,要磨灭她的理想和愿望;劳累,要摧残她的志趣和爱好。但是,理想的种子,已在她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不变的信念,让她不甘心平平淡淡、毫无趣味地渡过一生。

马慧娟告诉记者,虽然离开了校园,但她仍然有很强的求知欲,也没有放弃学习。看见报纸,她拿到手就读;看见书籍,她更是如获至宝,有空闲就读。读书,常常让她如饥似渴。

1999年,他们一家人移民到了红寺堡,生活条件也逐步改善,但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沉重的家庭负担常常压得她透不过气来。种田、打工、做家务、照看老人和孩子,虽然占去了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她还是挤时间看书。生活的重担,并没有改变马慧娟的初心。

2008年,家里的收入多起来了,丈夫给她买了一部手机。有了手机,她便开始阅读大量文史知识、文学作品,从网上下载电子书。尽管她说自己的阅读是碎片化的,但还是充实了大脑,开阔了视野。看得多了,便有了写作的冲动和发表的欲望。

2010年,她开始用手机写作。写身边的人、写身边的事、写自己的观察和感悟,然后以“溪风”为网名,把写下的文字发表在QQ空间里。

手机,在许多人手里,只是通讯工具和消遣、娱乐的载体,在她手里却变成了图书馆、资料室和写作的工具。

马慧娟的追求,感动了许多人。马慧娟的作品也引起网友的关注,拥有的“粉丝”也越来越多。当听说她因手机流量的限制而不敢把篇幅写长时,湖南的一位大姐主动为她充话费,陆陆续续竟然充了1000多元。江苏一位网友,听说她按坏了手机,一下子就给她寄来了两部手机。此外,还有人为她寄来了学习书籍,帮她联系文学刊物、热心推荐她的作品。

当她的作品影响越来越大、她敲出来的文字相继变成铅字并陆续收到稿费时,人们对她也刮目相看了,原来不理解、也不支持的家人也转变了态度。

“马慧娟”三个字,越叫越响了。她也不再像许多农村妇女那样,被人称作“XX的老婆”“XX的妈”了。

现在,马慧娟已不再满足于写散文、随笔了。除了要继续写好“农闲笔记”外,她还要拓展创作的题材和体裁。目前,正在构思长篇小说《罗山脚下的女人》。

马慧娟的文学创作,自始至终都不是孤军奋战,也一直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

为了更好地发挥她的特长、也为了给她的创作创造条件,有关部门任命她为红寺堡镇的文化站站长,并给她发放一定的补贴。马慧娟不负众望,迅速进入角色。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她很快就组建了4支文艺队。今年4月28日,她又在所在的玉池村办起了“泥土书香读书社”,一下子就吸引村里47个四五十岁的农村妇女参加。经过学习,有几位原来不识字的妇女,已能认识三四百字并可以用手机接发简单的短信了。在此基础上,她又提出“新时代新农村新女性六大标准”,并引导乡亲们向“六大标准”看齐,得到许多妇女的赞同和响应。

记者前去采访时,正有十几位妇女跟马慧娟学习文化。记者看到,这些上了年纪的妇女,都像小学生那样在作业本上规规矩矩地写字,一横一竖都写得十分认真、十分工整。

马慧娟告诉记者,由于长期闭塞,许多妇女的生活很单调、很可怜,生活质量也很低。刚搬到红寺堡时,她们对很多新鲜事物都看不惯,甚至对健身都不理解。有时居然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不可开交。现在,生活安定了,经济改善了,人们自然就有精神追求了,也愿意接受新事物了。过去那些守着锅台转的妇女,也都走出了家门,加入健身的队伍,渴望参加文娱活动。马慧娟抓住时机,尽力满足群众的多种文化需求。

“泥土书香读书社”成立后,马慧娟组织了两次朗读比赛。第一次,仅有二十多人参加,有人居然不好意思张嘴。第二次,参加的人多了,到现场观看的人也多了。有人当场表示:下一次,我还来!

马慧娟对记者说,乡亲们生活衣食无忧了,就要引导他们接触文化,了解外面的世界。

在她看来,乡村振兴,最需要振兴文化。没有文化,只长庄稼的土地终究还是贫瘠的。她说,我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后记

赵秀兰、李忠勤、郭锐、马慧娟等人,既普通又不普通。说他们普通,是因为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都没有显赫的身份,也都不是很富裕的人;说他们不普通,是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专长,而且都在用自己的专长发挥了作用,引导、教育、影响了周边的许多人,起到了许多人起不到的作用。俗话说,“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农村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少不了这样的“灯光效应”。文化艺术名人和脱贫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发挥好了,很多事情就都好办了。在这方面,红寺堡的做法可供借鉴。(光明融媒记者庄电一)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