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校服作为文化、教育、历史的缩影而出现,成为社会的一道风景线。
1.最古老的校服款式沿用至今
世界上公认的校服概念来源于16世纪的英国,距今已有500多年。
不过,校服并不是公立学校的传统。据记载,第一款校服出现在1552年,伦敦的一所慈善学校专门收养孤儿或者是贫苦人家的孩子,他们统一穿着长及脚踝的蓝色外衣,这款著名的“蓝袍校服”一直沿用至今,绝对可以算是“尚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校服”。几个世纪以来,在这里求学的学生一直以身穿传统风格的校服为荣:一件用银质徽章固定的蓝色长外套、围在脖子上的白色亚麻布领巾、一条细长的皮带、古尼可丝裤、黄色长袜和黑皮鞋,外套里面穿着宽松的无领衬衣。该校校长2010年曾想过更换样式,但800多名学生的投票结果显示,95%的学生都希望继续保留蓝色长袍。
确实,英国很多历史悠久的名校都“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传统的校服款式,如哈罗公学缠着蓝色丝带的硬质草帽、1705年创建的艾伦女爵学校的“波利贝尔”校服等。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绝大多数的英国学校都对原有校服进行改进,如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平帽子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休闲西服和领带。现在,为了让学生穿得舒适,很多学校都选择更实用的校服款式,除了笔挺的西服、雪白的衬衫、挺括的领带、利索的马甲外,还有马球衫、套头衫等,绅士气息十足。在英国,校服是一种符号,一种身份的象征。
日本也是较早实行校服制的国家。有的中学从1879年开始穿起校服,最初只是为区分社会精英阶层。随着民众教育的普及,校服也走向大众。19世纪末,受西欧文化影响,西式校服引入日本,以海军军服的造型与色彩作为主调,一直延续至20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吸引更多生源,彰显学校声望,一些学校开始请名师设计本校校服,1990年前后在日本女子高中生中,超短裙配黑色半腿袜的穿法开始流行;男生主要是白衬衫配肥大的西裤,向美国嘻哈风格靠拢。现在出现在街头的学生,男生多为西装、白衬衫、领带配皮鞋,女生则是白衬衫、领结、短裙配皮鞋。不同学校对背包、帽子等配饰也有具体要求,颜色多为黑白灰。总之,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学校,对校服的选择都相当谨慎。每年春季入学的招生简章封面上,校服作为学校的招生招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校服源于1900年之后的军校,以学校分发衣物为标志。新文化运动后,女性地位崛起,女校制服掀起了“文明新装”风潮,即上为浅蓝短袄,下是黑色长裙,白色纱袜,圆口布鞋;而男生是中山装样式,这一时期的经典校服式样既有民族感,又融入了流行的西洋元素,成为我国服饰文化史中的一道风景。新中国成立后,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校服出现,受当时社会经济影响,白衬衫、蓝裤子成了学生们的“标配”。上世纪80年代后,校服重新回归学校,绝大多数将其默认为是运动服,大而肥的款式没少让花季少男少女们叹息。21世纪后,部分地区校服的设计开始效仿日本或者欧美国家,款式和配色也有了较大改观。
2.渐渐打破传统寻求个性化多元化
放眼世界,特别是校服史较长的国家,对学生校服的设计制作、质量管理、购买补贴等方面都作出了详尽的保障。
英国是欧洲唯一制定了全国性校服政策的国家。该国政府相信校服是校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认为学生统一穿着校服可以培养其自豪感,鼓励积极向上和遵纪守法的品格,也能帮助不同性格的学生建立更紧密的联系。2013年,英国政府教育署出台了校服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在不歧视性别、种族、行动不便者及宗教的基础上,每个学校可以自行决定校服款式。对于不穿校服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处罚直至开除学籍。”校服通常是由专门的商店统一售卖,商场里也设有专柜,质量按高低分为三种,家长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决定。若家长负担不起校服费用,学校应留给家长一定时间去购买合适的校服,否则可以投诉。英国地方政府协会表示,每年都听到一些学校坚持要求家长为孩子采购整套必备的校服,从名牌夹克衫到特制袜子,全套校服以及运动服价格可达数百英镑。据英国《每日邮报》调查,伦敦西南部的蒂芬学校要求学生购买的运动夹克衫单价在105英镑至120英镑,在千元人民币左右;伦敦西部的霍兰德·帕克学校的全套校服价格高至280英镑,超过2000元人民币。不过,这类昂贵的校服往往与名校“相伴”。在一些普通学校,校方允许家长在超市购买10英镑的上衣作为校服,也会帮忙安排跳蚤市场,让家长能够为孩子采购二手校服。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穿得起校服,英国不同地区还制定了补贴规定。如英格兰,家长可以从地方议会获得购买校服的资金资助;苏格兰和威尔士,对贫困家庭的小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校服补贴。
日本的公立或私立学校里,在《学校生活准则》中对校服作出统一要求,学生的冬、夏、春秋装除了对颜色、面料有统一要求外,还特别规定了男生衣领高为3.8厘米至4.2厘米,裤腿宽为20厘米至24厘米,裤带为黑色、宽度在3厘米左右;而女生,一般为水手服,上衣长45厘米至47厘米,过腰部约7厘米,裙子褶数为24条,长度须过膝22厘米左右……日本富山市崛川中学的《学校生活准则》对学生校服的规定长达12页之多,其中连内衣也明确要求“一律为白色”。当问及为什么时,该校教导主任说,白色易脏,只有勤洗才能保持清洁,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讲卫生、爱整洁的生活习惯。
不过,象征着组织性和秩序性的校服也在渐渐打破传统,寻求个性化、多元化。
在邻国韩国,有4大校服品牌,每年会推出新款并且选择当下流行的偶像代言,为校服产品宣传推广。学校通常会展示这些品牌商提供的校服,学生可自主投票,票高者“当选”。商家还会在学校周围设立专卖店,专营周边学校的校服。当学生购买时,只需向店员报出校名和自己的型号,就可买到已经绣好校徽校名的校服了。通常,秋、冬季校服每套价格为1000元至1500元人民币,夏季的500元至800元人民币。店内还可提供修补服务,试穿后不合身还能及时修改。除此之外,考虑到一些家庭的经济状况,学校并不强制在品牌店购买校服,学生还可以根据确定的校服款式自行购买类似的布料,拿到裁缝店制作也可。由于是学生自主投票再加上明星偶像的推广,韩国学生对校服的满意率较高。
随着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及快速消费时尚理念的出现,动漫人物造型也加速促进了学校制服类型、款式、配饰等方面的发展。据日本共同社报道,近几年来,日本偶像团体经常在表演时身着校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校服文化流行。据一家知名校服生产企业的调查显示,学生们想要现代、时髦的校服,校方也希望以原创设计的校服来反映学校风貌。在不少高中生看来,由知名设计师设计或参考当季全球流行趋势的校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学校的选择。京都光学院是2016年4月新成立的一所公立高中,校服设计几乎照搬了近年流行的一本少女漫画。校方介绍说,这所高中由两所工科学校合并而成,九成学生是男生,此举是希望利用漂亮的校服多吸引一些女生报考。2015年在福岛成立的双叶未来高中则邀请了日本女子偶像组合AKB48的服装师负责校服设计,校方希望让校服给学生们带去希望和快乐。
3.“穿”与“不穿”的争论
正值花季的孩子们为什么要穿得一样?尽管很多学校倾向于穿校服,但事实上“穿”与“不穿”之争从上世纪60年代持续至今。
赞成方认为,首先,校服有约束功能,可以让只凭天性做事的孩子们熟知并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使他们成为遵守纪律、尊重社会秩序的人。其次,衣着统一可以掩盖家庭经济差异,减少学生间的攀比,这也是校服推广的初衷,完全过滤掉与学习无关的因素,更利于学校评价奖惩制度的实施。此外,校服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希望身着校服的学生时刻不忘校风、校训,同时培养孩子们的团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但反对方认为,上述那些积极作用更多的是建立在教育者的推测中,现有研究数据很难证明穿校服对提高学生成绩、降低犯罪率、改进纪律等方面有明显作用。反而,青少年正值对自我的初步探索阶段,千篇一律的着装易抹杀其个性发展和创造力,会对他们的思想形成束缚,扼杀了自主选择权和对美的追求,进而变得顺从和麻木。学校应该尊重学生自己选择服装的权利,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已对美有了初步的追求意识,穿什么、怎么穿,通过长期积累摸索也能提高其审美能力和生活常识。
“穿”与“不穿”之争在崇尚自由的美国尤为激烈。一直以来,除了少数私立学校外,美国对校服并没有硬性要求,学校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是否统一着装。1987年,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一所小学率先做出统一校服的规定,成为全美第一个推行校服的学校,此后的追随者逐渐增加。1994年,位于加利福尼亚南部的长滩市规定小学生和初中生必须穿校服上学,这也是美国首个统一校服的城市。1994年,时任总统克林顿在一次演讲中建议美国公立中小学统一校服,希望以此减少校园恶性事件。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在全美社会各界引发了热烈争议。一些学者针对校方、家长和学生等群体调查发现,政府和教育管理者是校服的拥趸者,但大部分学生持反对意见,家长因不菲的自费价格而怨声载道,三方在校服政策上难以达成一致,最终只得选择自愿原则,大部分学校仍保持观望态度。实际上,即便推行了统一校服,校长们也面临如何管理的问题,如果执行得过于严格,严肃处理了违反着装规定的学生,可能会引发纠纷。佛罗里达州伯克郡在推行校服时,对违规学生曾进行过处罚甚至停学,当时就引起学生和家长们的愤怒,500多名家长联合指控学区触犯了州法律和美国宪法。迫于社会压力,该学区和学校不得不让步,允许学生在着装上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如今,大多数学校提供了一些变通的做法,如允许学生在周五或某些特定时间自由着装。
最近十几年,要不要效仿其他国家设计本国样式的统一校服,在德国也是舆论焦点之一,但争论多时未果,只是在汉堡、柏林等地学校进行过试点,且服装仅仅是统一的T恤而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校服。
有意思的是,这场“废存”争论如今在像日本这样一些长期实行校服制的国家也愈演愈烈,有的学校开始反对千人一面,提倡学生服装自由化。
4.旧校服循环利用各国不一
随着孩子长大或者升学、转学,越来越多的校服被闲置于家中,甚至直接废弃。如何让废旧校服“再焕青春”被提上议事日程。
进入21世纪,很多发达国家纷纷开始提倡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有些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针对废旧校服的回收利用体系却少之又少。
日本对于废旧纺织品的回收主要以专业公司为主,约有70家公司利用二手服装的聚酯纤维来生产制服、运动服和背包。因此,旧校服回收后不仅可以捐赠给贫困生,而且还可以通过纺织纤维回收再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拥有较长校服史的英国校服回收系统相对比较成熟,旧校服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循环利用,只有极少部分被垃圾化处理。
2011年,威尔士地区发起了“校服循环”回收计划,旨在帮助家长处置旧校服。这些二手校服经过回收、消毒和清洗后,再以便宜的价格出售。通常一套带有学校标识的新校服约70英镑,而购买二手校服不过15英镑。当地政府在一所高中进行试点,二手校服很快被抢购一空,“校服循环”计划随后在该地区所有学校推广。
英国政府鼓励学校开展旧校服回收再利用。不少学校设有校服商店,其中出售的多数是二手校服,均来自本校学生,只要没有明显破损都可以在此寄卖,衬衫、领带、短裙、运动长袜、足球服等种类众多,价格便宜。每件旧校服卖出后,原主人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报酬,也有孩子选择将钱直接捐赠给慈善项目。
一些家长也自发组织活动出售二手校服。有的通过网站进行,买家和卖家可免费登记和搜索,在该社区实现二手校服互换;有的将募集到的二手校服无偿提供给当地贫困学生;也有一些公益组织与学校合作开展回收活动,如将旧校服重新设计改造,开发出新用途。即便是破旧的校服也尽量不丢弃,而是投放到慈善机构设置的衣物回收银行,再次被制成新的纤维或作为抹布使用。
不过,破损的衣物无论如何不会受欢迎。为此,英国各级政府及相关组织通常提前对家长发出购买建议,如校服面料最好选易清洗且耐用的;还教他们平时该如何打理,如何清洗白衬衫,怎样对付油墨痕迹等,尽量延长校服的使用寿命。
现今我国的部分中小学也开始重视校服的回收,但再利用率还较低。像深圳、广州等地的少数学校设立了回收点,接受学生的自愿捐赠,回收后的校服经过简单的清洁处理,再捐给偏远山区。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零废弃”建议,如在经济较好地区的中小学或者居民区设立校服回收点,生产企业也可将旧校服的回收纳入生产经营范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