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游戏名字 正文
『游戏和尚角色昵称』游戏女角色昵称

时间:2023-02-16 06:43:3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北宋年间,有个书生叫张挥。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诗又写得好,风流且通情致,所以在社交界很吃得开,天天呼朋引伴喝花酒,少年得意,天上人间。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说他是“游荡不羁”。这位不羁的官人,家里偏有位烈性的妻子,夜夜独守空房,时间久了,御姐心里的“官人我要”就成了“官人去死”。于是找个月黑风高夜,给这书生的羹汤里下了剧毒,书生被毒翻在地。幸好有邻人用蜂蜜解毒救他一命,不过老大夫说了:“你从此不能吃肉哦,一吃就会毒发哦,就没得治了哦。”大概一夜间丢了肉和老婆,食色两空,张挥将俗事挥了挥,便去做了和尚。做和尚,也还是爱玩儿的和尚,好写诗,好交游,因要解毒又好吃蜂蜜,这样欢乐又甜蜜,很快就混成了那年代名噪一时的诗僧,这就是著名的诗僧仲殊。

这样欢乐又甜蜜……

宋朝文化兴盛,士人与僧侣多得很,自然地,营养不良的和尚与榜上无名的书生也跟着多,所以那会儿这帮人的诗里,不是缺钱的“寒瘦气”,就是缺肉的“蔬笋气”。仲殊和尚虽也正经八百在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当住持,但诗里却尽爱说些“宿醉醒来看到红粉和秋千”“记得去年我在这垂柳下买酒来着”之类迷迷糊糊的话,看起来生活不仅不萧瑟,连红尘也离得不够远。这一来,其他严肃脸和尚便不高兴了。有长老写了长诗教育他,名《仲殊喜作艳词以诗箴之》,说是“现在世风日下呀,正需要有人提醒大家讲文明呀,仲殊你随便写个诗就能四方流传,达官贵人都爱看,这种才能不拿来做正事儿,光写小曲哪有出息,还是早走正道吧,也好在和尚史里留名呀”。诗写得苦口婆心伟光正,后世的严肃脸同好们,每次骂仲殊都要引用,然后使劲强调“都这么劝他了也没改也没改……”

说到苦口婆心伟光正我就想起这本叫所有皇帝发疯的书……

和尚不待见,名士却欢迎。1090年苏轼在杭州修堤那会儿,就爱和仲殊一起玩儿,两人好得很。苏轼领着小妓女在西湖边玩儿的时候,惹怒了一个严肃脸禅师(真是遍地严肃脸的世界啊),遂写词与之斗嘴,仲殊也在苏州乐呵呵地和韵帮腔。仲殊吃饭,豆腐、面筋、蔬菜、牛奶……各种都要蘸蜂蜜吃,谁跟他一起吃饭谁头疼,只有苏轼能“与之共饱”,还给和尚起个昵称叫“蜜殊”,再写《安州老人食蜜歌》赞他,简直要把和尚泡进蜜罐里。苏轼后来去惠州住,还不忘托人去钱塘探望旧友,赞蜂蜜和尚写诗能一挥而就不改一字,说“此僧胸中无一毫发事”。1101年4月,苏轼游庐山,想起蜜殊又夸他诗好,再4个月后,苏轼离世。过了几年(1102~1106年间),那胸无毫发事的和尚不知遇见了什么事,忽有一日与一班哥们儿告别,回方丈房里不再出来。又不久,人们发现他上吊自尽了。

陆游《老学庵笔记》说仲殊火化后有五色舍利,但蜜和尚实在不算高僧,陆游又热爱仲殊,他的说法不靠谱。严肃脸们则哼哼唧唧地说:和尚是怕老而无聊,所以自个儿了断了吧?嗯,不知为什么,严肃脸们一不小心就会露出幸灾乐祸的刻薄相。

嘿嘿

说起来,苏东坡这个人,大概就是讨厌苦情孤寒。除了仲殊,他哥们儿佛印也是个蹦蹦跳跳感觉胖乎乎的和尚。现在满杭州的素菜馆都贴着东坡与佛印和尚斗智的段子,虽说其实佛印的金山寺是在镇江,仲殊才是在杭州,但两人都不嫌弃红尘,也都是和尚朋友少,世俗友人多,爱饭局,爱玩乐(当然,相比之下佛印是高僧,从小就是神童,又提出过释儒道三家合一的理想)。

佛印在我想象里其实是个于谦老师一样的人~

苏东坡本人也从不苦情。他被贬杭州,手头没钱,发现当地猪肉便宜,挽起袖子就研发了东坡肉,还很得意地自己写了首《猪肉颂》搞推广,说是“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宋朝时候不只黄州,全国猪肉都很便宜,因为上行下效,宫廷里只吃羊肉。北宋时主吃陕西羊,间或河北羊。到南宋立都杭州,皇帝们还是傲气地吆喝宫中饮食以羊肉为主是祖宗规矩不能变。可南方不擅长产羊啊,据说于是有中原人带着绵羊下江南,用养蚕的桑叶、蚕沙来喂,硬生生培育出了绵阳新品种——湖羊,湖羊肉味嘛,只能呵呵……不过皮毛很棒,现在也是远销国内外的著名小羊皮。其实北宋有记载,浙江民间的咸肉被带到京城,人们见其颜色赤红,味道甜鲜,便起名火腿。我作为一个兰州孩子,为皇帝们宁吃湖羊不吃火腿表示很遗憾。

据载,宫廷厨房里也用猪肉,但只做看菜。所谓看菜,就是餐桌摆设。在法国贵族那儿,是安托南大厨用杏仁糖做的巨大神殿装饰点心;在唐朝,则是素菜和蒸面做的蓬莱仙女群像。宋朝爱富贵圆满,看菜有水果、点心和肉,在冬瓜上刻好多神仙浮雕也是那会儿开始流行的,当时叫药瓜。此外,《东京梦华录》说御宴时群臣面前“分列环饼、油饼、枣塔为看盘,次列果子”,这些应该都是面食点心。

这算看菜咩……

环饼就是油炸馓子。宋朝时,面粉做的都叫饼,火烧的叫烧饼,水煮的叫汤饼(后来就成了面条),蒸出来的本来叫蒸饼,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改叫炊饼,就是武大郎叔叔卖的内种。大郎叔其实命不错,生在饮食手工业者的好时代。宋朝以前,皇上按规定一天能吃四顿饭,诸侯三顿,平民两餐。西汉淮南王刘安叛乱被流放,圣旨上就专门写“以后你一天只能吃两顿饭”。直到宋朝,国家富裕市民有钱,上下都懒得在几顿饭上计较,从此才正式普及了三餐制,加上酒肆饭馆在城市规划中不再被限制,吃饭成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事。

作为一个北宋开封市民,早上起床先去早餐摊喝点儿碗煎汤茶药(一种制作很复杂的茶汤,相当于现在喝豆浆)。中午不想在家做饭,可以去食店现买,有北方菜、南方菜、四川菜可选(那会儿川菜不辣,因为四川人还没见过辣椒呢),要吃汤饼,有软羊面、桐皮面、插肉面……下午小饿,上街边饼店或挑担小贩那儿来份儿点心,有灌浆馒头、四色馒头、生馅馒头、金银炙焦牡丹饼、杂色煎花馒头、枣荷叶饼、芙蓉饼……晚饭想吃得有趣点儿,上酒楼点飞禽走兽亦可,晚点儿上夜市也行,各类肉食、羹汤、糕饼一应俱全。夜市三更关张五更又开,随饿随吃。所以说开封市井小家庭,平时都吃外卖,不在家里开伙,主妇们都解放了,这才有空劈腿。

邵氏《金瓶双艳》里能看到小孩儿家成龙哦

食客胃口好,厨子生意佳,有人在自家屋后搭个小摊卖蒸梨枣也能度日,有人煮猪血羹卖也能糊口,有小女孩儿的话,一家人都帮大点心店剥栗子,也够老小饭钱。但是生意人多,毕竟竞争激烈。大酒楼使劲装修,一个个外三层内五层,除此,厉害的小二也是标配。宋朝小二,一人伺候数桌。点菜,一桌即使十个客人都点不重样的,且你要温,我要热,他要冷,各人忌口、浇头不同,再讨厌吧啦改来改去,他也能一一记住,不需重复,定了菜单,便向厨房从头倒背,绝没差错;上菜,则左手三个碗,右胳膊到肩膀横托二十碗一一送上,正合各人要求;算账,你刚扬手,他跑来路上已算好了零整钱数。这是当时小贩的普遍水平,稍有差错就没法干了,就此我觉得古龙小说里那些动不动装成小二投毒的杀手根本站不住脚。

海绵宝宝才是最棒的服务员!

除了大酒店,特色名店重推广的是风味与招牌,什么杂货场前甘豆汤、戈家蜜枣儿、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贩夫走卒招牌也没,便重吆喝。《鸡肋编》中讲,有个沿街卖环饼的小贩,为了吸引人,一路喊着:“吃亏的便是我呀”。结果被官差当成图谋不轨抓起来打了板子。吃亏的便是我呀,这倒是适合武大郎叔叔喊。武二叔也有一句广告——“三碗不过岗”。

说了皇宫与市井,最后说说当年有钱人的流行菜吧,北宋大官们喜欢在家藏着用翁腌制的黄雀,据说蔡京家的黄雀装满了整整三间大房子。也有人爱吃其他飞鸟,传说有个老爷自称只吃白鸽肉,要是做其他毛色的鸽子给他,一吃就知道。北宋中期前,北方人不懂吃鱼,不去鳞就下油煎,做熟了就抓起来横着咬,狼狈得很,欧阳修这样的文人赶时髦,得了鱼也要专去找一个老婆婆做。中期以后,南方人来北方的多了,水产也跟着过来,鱼虾被长途运输,有人用席子裹着黑色的虾米进京,临卖前用小便泡一晚上,再用水洗,虾子就变红了。我好奇这是什么原理,查了大半天也没查到,却查到去年某南方城市有条新闻,说黑心小贩舍不得买氧气泵,便往泡虾的水里浇尿,用氨气保持虾的新鲜。原来黑心小贩通古法呀,肃然起敬。

说起吃白鸽的事儿,李大刚问,那老爷是食猴鹰吗?上帝保佑,我永远的男朋友果然是一妙人。

< 完 >

▼告诉你一本书:

▲《美好百科:这个知识点超纲了!》

王欢欢著.中信出版社,2014.7

这是一本有关我们生活里那些一知半解、饭局话题、冷知识与热八卦,怪趣味与重口味,日常的而不平常的,不知道也不会死、知道了会发现世界更有意思的……无用之书。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