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游戏名字 正文
[启示录攻略游戏昵称女高级]启示录游戏

时间:2023-02-04 16:24:0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2012年8月,微信才诞生一年多,注册用户不到两亿,虽然势头迅猛,但在很多人眼里,微信还只是一个可以免费发短信的平台,比短信好的是,还可以发语音。省钱是很多人用微信的第一动机,当时没有人能够想到微信会成为今天连接一切的基础设施,被8亿人经常使用。

四年前的8月17日,微信公众平台在经过紧张地开发和测试后正式上线,虽然风格清新,但也简陋。

公众平台的上线,在当时甚至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目前可以查到的第一篇相关报道,应该是速途网在近一星期之后的2012年的8月23日发出的。如果说四年前没人想到微信能有今天的成就,那更没有人能够想到,当时如此简陋的公众平台,在此后的几年间改变了整个传媒的格局和生态。

新榜采访了十几位在新媒体行业拼搏的从业者,意图展现短短四年间,这些被微信公众号改变的人生轨迹。

●● ●

四年前我们在天南海北生活、做梦

如今在新媒体行业内声名响亮的公众号创始人,在四年前散布在全国各地,有的尚在求学,有的已工作多年,他们对未来充满想象,也对未来几年微信公众号将把自己的生活带向何处茫然无知。

“深夜发媸”徐妍:四年前我大三(哎呀暴露年纪惹),白天在某巨大的国企实习,晚上在宿舍边抠脚边淘宝。

“一条”徐沪生:在《外滩画报》做执行总编辑。那时候我不怎么关心公众号,连个人微信都很晚才用。

“豪车榜”猫老大:四年前的夏天刚好大学毕业,在九阳豆浆机的国际营销部实习,做包装设计。

“日本窗”苏海增:在东京大学读博,研究企业研发和专利策略。

“十点读书”林少:在前公司做设计工作,每天早上8点准时打卡上班,晚上5点下班,憧憬着未来某一天能过上自由职业的生活。

“视觉志”沙小皮:在渤海边的龙口港宣教处上班,业余捣鼓微博。

“毒舌电影”小卷: 正在为上一任就职的公司去纳斯达克敲钟做最后一搏,2012末日没来,公司还在2013年于美国上市了,想想还有点小鸡冻呢。

“石榴婆报告”婆婆:当时是一家报社的国际新闻编辑和记者,同时开了个“石榴婆报告”的博客。

▲ 第一批入驻的公众号

曾在微信开发公众号的产品经理杨茂巍在《四岁了,公众平台!》一文中写道:

“开放最初,对创业者而言真是大把的红利。基本上跟五年前房屋中介给你打电话还被你骂,最后你发现他们才是对你好的人一个路数。”

●● ●

传统媒体VS新媒体

和人们想象中不同的是,传统媒体因为体量巨大,或许在新浪潮的冲击下反应迟钝,但媒体人反应并不迟钝。

“石榴婆报告”婆婆说:“2013年3月吧,我老公回家和我说,现在有个东西,叫微信公众号,很不错。他已经帮我注册好了,让我把博客内容搬到公众号上来。”

“一条”的徐沪生说:“好像2013年开始,开始在单位内部做微信号,每个编辑部门都做了一个。”

范卫锋的“范言直谏”在2013年4月24号发出了第一篇文章,而“毒舌电影”的小卷回忆说她们在2012年底就开始在公司内部做了。

引领风气之先的上海在这一波公众号浪潮中起步并不晚,但传统媒体后来面临的诸多问题并不始于公众号,也不是一个公众号能解决的。徐沪生说:“那时候才渐渐开始了解微信公众号号。后来单位成立了独立的新媒体部,我直接在管。做了没多久,就觉得体制内没法做新媒体变革了。”

▲同事镜头下工作至深夜的徐沪生,这也是大多数内容创业者的写照

以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利用网络的便利,不断掠夺原本属于报纸、杂志、电视台的用户的注意力,也蚕食鲸吞着原本属于他们的市场份额。

四年前的夏天,很多人在电视前面见证了林丹战胜李宗伟,成为首个卫冕奥运羽毛球男子单打冠军的传奇。而在刚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上,绝大多数人是在手机和电脑屏幕前目睹了这一切,有人想到打开电视的时候发现遥控器早已没电多时。

有人说,如果你的微博/公众号有一万粉丝,你就是一家内刊;如果有十万粉丝,就是一份地方报纸;如果有百万粉丝,就是一家全国媒体;如果有千万粉丝,那就是一个上星卫视。

在此消彼长的发展中,停刊、关门、出走,成为传统媒体在过去几年间的常态,人们从震惊转向漠不关心,似乎还有传统媒体苦苦支撑这回事变成了异常。

事情的另外一面,则是创世纪一般的精彩画面。

●● ●

从不为人知到时代风口

2012年公众号发布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很多主流媒体并没意识到这个玩意儿以后将成为自己最强劲的对手。

2013年随着微信用户量的飙升和公众平台的完善,公众号开始崛起,“自媒体”也在这一年成为最火热的流行词,而发篇文章赚几万块的坊间传言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个新事物。与此同时,将单打独斗的“自媒体”聚到一起成为一门生意,“联盟”遍地开花。

2014年公众号开始爆发,尤其在7月底公开阅读数和点赞数之后,公众号生态逐渐透明化,以新榜为代表的第三方平台建立起一个行业认可的评价体系,公众号的商业化进程开始提速。同时随着“一条”为代表的资深媒体人掌舵账号入场,公众号内容质量的竞争加剧。

2015年的关键词是“融资”。此前零星的资本介入,到吴晓波的狮享家基金入场后渐成规模,“十点读书”等大号以资本为纽带结成矩阵,随后范卫锋出走《证券时报》,成立新媒体投资基金高樟资本,新媒体融资成“潮”。

▲ 狮享家在2015年下半年批量投资公众号,大大推动了这个行业的资本进程

2016年年初,基于公众号的生意再度升级,“内容创业”概念走红,在资本和舆论的助推下,越来越多的钱、人和资源涌入这个行业,在千万量级的公众号中争夺日渐稀缺的注意力。

在开始的开始,即使那些后来依靠公众号身价暴涨的运营者,也不知道这玩意到底能做什么。创立高樟资本、投了一批公众号的范卫锋,对公众号的第一印象只是:终于有个不用在乎编辑和领导的想法的地方开专栏了!

“深夜发媸”的徐妍经历更加有趣:“以前我妈了解我的唯一渠道就是跟我打电话,现在她每天看我公众号,看完语重心长的点评:徐妍,你学坏了,现在开始说脏话了。他们很长时间内都以为我在搞传销,逢年过节在别人家的孩子面前抬不起头颅,在小区和单位的地位直线下降!”

但现在,做新媒体不再是“搞传销”了。“玩车教授”姚俊锋在前几天获得A+轮3600万元融资后,最大的感触不是有关成功,而是自己做新媒体终于被认可了。

在资本助推之下,以公众号为根据地的内容创业已经成为时代的风口,方兴未艾。

●● ●

小编!小编!你稿子写完了吗?

在微信公众号生态走向繁荣的过程中,“小编”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他们大多年纪轻轻,尚未失去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不会写代码,也不会画产品流程图,但时常脑洞大开,经常加班加点,手机长在身上,时刻准备为追热点抛下约会中的男/女朋友,也因而常常沦为单身狗。

▲ 路边打开电脑加班的胡辛束

曾经的网瘾少女钱大暖,对于网民用户心理有着令人惊叹的洞察,几个月内把公司账号做成行业龙头,并且用一篇文章,让“活好不粘人”变成脍炙人口的口头禅。“我很喜欢在自己的公众号自言自语,会有很多人莫名其妙的关注我,也会有人把我当树洞,于是听到很多故事。”

家中藏书几万册的徐嗖,为了自我提升,业余做公号,有段时间“咬着牙每天写到凌晨两三点”。一篇文章出来经常有几百个公号转载,更是屡屡被“人民日报”的公号光顾,如今已经出版《趁我们还年轻,去勇敢做自己》。

少女菜菜酱则通过一个交友公众号买到了男朋友,活的。“微信那一头的世界比你想象的要丰富得多。通过微信公众号,我找到了工作,见到了很多以前只能在网上跪舔的作者段子手,这种感觉很奇妙。”

大大美酱如今已经在一家颇有名气(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的意思)的新媒体公司做到了管理层,但她说:“第一次做了自己的公众号,白天上班,晚上写稿,有次收到后台留言:谢谢你,你一定要坚持写下去,你是我在地铁上除了豆浆和煎饼之外的温暖和力量。一时热泪盈眶。”

当然也有挫折。刚刚在后台被用户恶言相向的二七七体现了做公号心塞的一面:“账号后面千千万万个运营者,纵然永无观点大同,但是面对无端发起的网络暴力,我只能说,这盆脏水我们可以倒在一边置之不理,也有权变本加厉泼还回去。事关尊严。”

10w+、追热点、关禁闭,永无止息。他们在这个行业的底层,却也是这个行业的血液,日夜不停的流动,滋养着行业繁荣。相比于那些光鲜靓丽、年入百万甚至千万的公众号创始人,小编的酸甜苦辣才是这个行业最真实的滋味。

●● ●

如果没有公众号?

生活没有如果,但文章可以假设。没有微信公众号,你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深夜发媸”徐妍:没有公众号,应该就没现在这忙了吧。如果没有公众号,我就去玩直播了,现在工作太忙没空直播,觉得一颗巨星被埋没ˊ_>ˋ

“一条”徐沪生:“一条”也许现在会是一个小而美的视频媒体,二十来个人,内容在几个视频门户上播出。

“豪车榜”猫老大:我还是会干出点名堂。也许在另一个路口捡到另一份藏宝图,不是运气好,因为我一直在努力寻找。

▲6月17猫老大在朋友圈晒出法拉利车照,下面的跟帖留言几乎清一色都是,“今天一辆法拉利,明天一辆兰博基尼,土豪的世界我永远不懂”

“十点读书”林少:估计会在其他领域创业,方向可能会不太一样,不会像现在走得这么顺利。很幸运地撞进了这个风口里,拥有了一群跟我一起造梦的小伙伴。

“视觉志”沙小皮:我会过完全另一种人生。吃着火锅上着班,老婆孩子热炕头。

有人可能沿着原来的轨迹日复一日,也有人仍然会创业,走向成功。但“毒舌电影”小卷可能说出了他们很多人的心声:假如没有公众号,我可能要多奋斗十年吧……

●● ●

谢谢张小龙!

如果公众号是一幕大戏,张小龙就是幕后的总导演,这个把自己的低调贯彻到整个微信团队的湖南人,有着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技术的极度敏感。在中国的互联网圈子里,张小龙是神一般的存在。

昵称为“多塔里”的网民在《我的微信生活·初见龙颜》种写道,他对于张小龙的第一印象是:可是眼前这个人,穿一件polo衬衣,牛仔裤,肤色略黝黑,外表看起来和我们普通开发并没什么两样。

业界流传着太多关于张小龙的传闻轶事,真假难辨,但还是让大众对这个异常低调的人物津津乐道。极少露面的张小龙每一次出场都成为行业盛事,他说的每一句话在几分钟后就会传遍互联网,如启示录一样被一遍又一遍的解读。而对于从公众号上起家的诸多人来说,张小龙就是自己的偶像。

“视觉志”创始人沙小皮回忆起第一次和张小龙近距离接触:“去年年底和猫老大去参加微信公开课见到本尊,我俩激动地像见到爱豆的小朋友。”而猫老大的感触则是:“2015年末在广州微信公开课上见到张小龙,就在我身旁,我不好意思过去合影,下次努力跟男神合个影!”

在问到有什么想对张小龙说的时候,所有人异口同声的回答:谢谢!

微信公众号四周年,是时代的风口,也是我们的故事。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