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游戏名字 正文
斗鸡游戏情侣昵称大全一对

时间:2023-02-03 14:07:2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宿迁网讯(记者 武蕾)“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正如这句美诗所言,暖春时节,和家人一道踏上久别的故乡之旅,总会有别样思绪在涌动。在刚过去的小长假里,一位久未归乡的市民张大圣就圆了回家的梦,然而面对着长期生活在都市,即使回到老家,也终日与电子产品作伴的8岁儿子,张大圣感触良多:真想带儿子回到自己的童年看一看,体验一下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电子游戏,却充满欢声笑语的童真岁月。

最难忘冬日里,穿着千层底“捣拐”取暖

生于70年代末、成长于80年代的沭阳人张大圣,自大学毕业后,便离开了家乡,一直在苏南城市闯荡。“这次回家,和不少‘发小儿’见了面,聊起小时候做游戏的趣事,大家都笑的前仰后合。”昨日,张大圣告诉记者,最让他难忘的当属“捣拐”这个抬腿就来的小游戏。之所以对“捣拐”难以忘怀,缘于他怕冷的习性。“小时候,最不喜欢过冬天,刺骨的寒风,就象刀一样锋利,所以我时常把自己蜷缩起来,不动弹。直到村里的小伙伴把我拉入‘捣拐’的队伍里,才明白只要动起来,身体就会慢慢暖和的道理。”

“80年代,家里的物质比较贫乏,穿的衣服和鞋子都是妈妈亲手做的。身上穿的是棉花袄,脚上则是妈妈纳的千层底,若是碰上雨雪天气,就换成高木屐。”他说,穿着“妈妈牌”的千层底“捣拐”,在如今看来,实在是奢侈不已。时光伴随着记忆,回到了那永远在他脑海定格的画面。

在通往村小的黄土路上,在供人们劳作休息的社场上,总会有十几个时常混在一起嬉戏打闹孩子们的身影,他们围成一团,喊着口号,欢乐的玩着“捣拐”游戏,直到最后的赢家产生。“通常,他们最先攻击的对象,就是我,因为我最瘦小,最好下手。”张大圣笑着表示,虽然自己屡战屡败,但却从中养成了不怕输、不畏难的品格,因为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样的想法,也让他在以后求学及工作的道路上,受益良多。

游戏起源于清代,在宿迁还有个昵称叫“斗鸡”

其实,张大圣所迷恋的“捣拐”游戏,在全国各地均流行风靡过。在宿迁范围内,沭阳县及泗阳县人称之为“捣拐”,而宿迁老城区及泗洪县人则给它起了个形象的昵称,叫“斗鸡”。这样的昵称,来源于它的“搏斗”形式。二人相对站立后,每人搬起一脚放置膝关节以上的髋关节下方,一手握脚脖(关节处),另一手放在大腿上,另一只脚呈“金鸡独立”状,双方进攻时,一脚跳着,用被“搬”的那条腿的膝关节头“捣”向对方,谁两脚先落地则谁为败。

追溯起这个游戏的来源,还得从清代说起。据文化部门调查,清代及民国年间的海州农村,贫雇农阶层的长工及青年伙计们,农闲时普遍喜爱这种民间体育活动。而且,在1949年前,地主家的长工、伙计们农闲“捣拐”时多有“伴词”,内容如下:“捣拐捣,捣拐捣,你是东家我是佬;你养我,我养你,我不干活你吃鸟?”1949年建国后,农村的儿童、男青少年均喜爱“捣拐”,直到1980年后,国家实施体育锻炼计划,才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在宿迁,90后、00后等新生代群体,鲜少有人玩过此游戏。

为将此游戏保存流传下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过程中,沭阳县文化部门通过民间走访,将“捣拐”游戏的套路与规则予以记录保存。其套路为:进攻对方时,不光是“捣”、还有“压”、“顶”式技术,目的使对方被“搬”的脚落地而为胜,谁两脚先落地谁为败;而规则通常是“三捣两”或“五捣三”获胜;正规捣拐比赛时,需另有一人作裁判,防止双方有一人“耍赖”,不服输;裁判要根据双方年龄、身高和力气,确定比赛是否能够开展;若各方面悬殊太大,不得比赛。

若无岁月可回首,只愿孩子也有斑斓童年

随着对“捣拐”游戏的回想,滚铁环、打溜溜蛋、打陀螺、掼包等一系列童年游戏将儿时的画面一幕幕呈现在张大圣的眼前,奔跑着、欢笑着。“有些游戏的规则,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得问问朋友或是上网查查,都给罗列总结出来。”他说,虽然工作很忙,但也要抽空陪儿子玩耍,这些自己曾经玩过的小游戏一定能派上用场。

“孩子这么迷恋电子产品,作为家长,我也有责任。如果能经常陪着他,带着他玩,引导他多与人交流,或许他就不会是个小‘电子控’。”同时,他认为,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一方面带来了物质生活的丰富,另一方面快节奏竞争性强的发展方式,也让当下不少孩子失去了简单自由的童年。

“成年之后,才发现儿时的回忆会伴随人的一生。即使我的童年,住的是土房子、吃的最多的是一天三顿山芋、玩的都是小伙伴们自制的玩具,但回想起来都是满满的幸福感。”张大圣希望,自己接下来的努力,可以为儿子的童年增色,汇成一片无边无际的蓝天,包纳了无限的景象和微小而确实的幸福。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