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36期,原文标题《网络明星的“人设”与“黑粉”》,严禁私自转载,侵权必究
来自外界的各种偏见将与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齐扩大,这大概是一切网络明星不可避免的。
主笔/苗千
2016年7月23日,姜思达在一个商业活动现场(视觉中国供图)
“网络明星”这个名词是否暗含着某种贬义,其实我也拿捏不准。与姜思达见面时,我说他的身份是一位网络明星,他并未提出反对。
我把近几年来在网络上颇受一些人喜爱的姜思达与“偏见”一词联系起来,源于在2020年上半年他自己制作的一期网络节目《陷入姜局》。节目一开始姜思达就表明,他将要与自己的“黑粉”直接对话,共同完成一期节目——这听上去确实让人觉得勇气可嘉。
“黑粉”的诞生
所谓“黑粉”,在娱乐圈和网络语境中虽然越来越常见,实际上并没有确切的定义。粉即“粉丝”(fans),本来有对其对应的“偶像”的喜欢和追随之意,但是在加了一个前缀之后,所谓的“黑粉”对于偶像的感情则要复杂得多。大约可以这样解释,“黑粉”往往和其他粉丝一样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对于某个领域中一位或多位偶像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格外关注,但其反应则可能与粉丝截然相反——这种格外的关注往往会演变为对偶像的否定、嘲笑,甚至是辱骂。
研究娱乐圈和网络世界中“黑粉”的心理动机可能是一个过于复杂的社会学课题,而如何面对自己的黑粉,怎样处理与黑粉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网络明星来说,确实也是个不小的问题。在那个大约20分钟长的节目中,姜思达和五位自己的黑粉联系,与其中的三个人通过微信语音对话,其余两人则来到节目现场,与姜思达面对面交谈。
这五个人,此前都曾经在网络上对于在现实生活中并无交集的姜思达留下负面评论。他们一方面不认可姜思达是一个如同他自己所标榜的真性情、具有正义感的正面偶像,另一方面又关注姜思达的动态,乐于在网上发表对他的负面看法。
与厌恶自己的人面对面做节目,不仅需要所谓“脑洞大开”的怪异思路,还需要直面负面看法,化解尴尬的勇气。与之对话的几位嘉宾中,有的是因为姜思达的言论产生反感,认为他的发言“不够体面”;有的是厌恶他在网络上的姿态,觉得他的态度过于太精英主义,太有优越感;也有人自称曾经喜欢过他,后来逐渐感到两人三观不合,不再能够产生共鸣而“粉转黑”,改变了态度。
正是在观看这个节目时,我明白了在网络世界所谓“偏见”的含义。对于网络明星来说,他的工作在于向所有潜在的受众展示自己,也就是所谓的经营“人设”(人物设定),从而获取尽量多的粉丝。
姜思达在网络世界成为明星,也是源于一个网络节目。在2016年开播的第三季《奇葩说》中,作为参赛选手的姜思达最终获得了亚军,并且由此收获了最初的一群粉丝。作为一款由几个老到的媒体人打造的网络脱口秀,《奇葩说》虽然是以辩论的形式让各位“辩手”进行充分的展示,其实在辩题的选择上则是非常小心地避开了各种真问题。节目中的辩题不涉及社会的矛盾、人生的痛苦或疑惑,而是各类可以让辩手们尽情发挥语言天赋的娱乐性颇高的问题。例如在姜思达所参加的那一季中,就多有诸如“前任婚礼要不要去呢?”“撒娇女人会好命吗?”之类完全娱乐化的辩题。
离开《奇葩说》,作为一个网络明星开始独自发展之后,姜思达的“人设”开始迅速改变。虽然他有时还是会使用大段独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但可以看出,一种难以抑制的道德感开始涌现出来。他自认为拥有强烈的共情能力,也容易被所见的各种不公平的现象所影响。在他与粉丝之间最重要的交流平台——微博上,常见他对一些热点社会事件进行转发或评论。可以说,在热门话题瞬息万变的微博上,一个拥有287万粉丝的名人的转发和关注确实已经是一种态度和力量。
回到那一期《陷入姜局》节目本身,究竟是怎么产生出这个创意,做这个节目的初衷又是什么,姜思达迅速轻描淡写地回答,只是好奇而已。他只是单纯地想知道在网络上那些对他持有负面评价的人究竟是什么样子。
在节目中出镜的姜思达只是穿了一件普通的套头衫,这样的服饰看起来还没有他对面的嘉宾时尚。面对“黑粉”对他的直言不讳,姜思达选择直接从道德感层面来进行回答。他说:“优越感我当然有,这只是一个结果,对愚蠢、傲慢、无知会感到愤怒,(因此)会冒犯别人。”很难认为他这样一种近乎本能式的即时反应有任何营销人设的考虑,只能说他在逐渐成为一个网络明星的过程中,确实是把一种在网络世界显得复杂多变,且难以定义或是量化的“道德感”作为自己一个重要的行为标准。或许正是这一点帮助只有27岁的姜思达面对风云变幻的网络环境,多了一分自信。
从《奇葩说》到《陷入姜局》,道德上的优越感可以绝对化吗?道德上的优越感是否可以成为一个网络明星“人设”的一部分?过于强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展示自己的道德观会不会反而引发更多的偏见?正如在他的节目中一位“黑粉”所说,会显得太过精英主义,乃至太有优越感,被认为是一种被受众难以接受的“过度营销”?这些在姜思达看来无可置疑的信条,仍然是我的疑问。
那一期节目本身算是波澜不惊,姜思达与“黑粉”面对面或是通过微信的对话都算是礼貌且控制。而且从保护当事人的角度出发,节目中也没有泄露那几位“黑粉”的任何个人信息。在节目中,尽管姜思达与“黑粉”近在咫尺,共同面对镜头,但是在疫情的阴影中,双方都戴着口罩,即使是面对面的对话也难以阅读对方的表情。
“你认为这样的一期节目有没有可能改变人们对你的偏见?”我问他。
“完全不可能。”姜思达依旧是几乎不假思索地迅速回答,“我们对彼此的看法都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做了这样一期节目而已。”
《奇葩说》第二季剧照
定位与偏差
在心理动力论中,存在着“本我”、“自我”与“超我”三个部分。对于一个网络明星来说,是否也有着类似的区分?内心中真正的自我,向外界所展示的自我,以及希望粉丝通过网络等渠道所感知和接受的人设,这三个形象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毕竟对于网络明星来说,网络是其与粉丝交流的几乎唯一的媒介,在这个领域的耕耘至关重要。通过网络媒介经营自己的人设,可以算是网络明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谈到这个话题,姜思达依旧是几乎丝毫不加考虑,简直是利用肌肉记忆立即流畅地回答我说,他的“人设”与他本人并无区别;所谓的“经营人设”,对于他来说是一件不可理解也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最高超的演员才可能演出一个完全不同于自己的形象,我肯定做不到。”姜思达说。
另一方面,他又承认,自己在网络上的形象与现实中的自己确实也不完全相同——网络上所展现的姜思达,是一个相比现实中“缩小”了的自我。网络上姜思达经常给人以古灵精怪的印象,外表也是经常出人意料——男装女装不限,造型更是毫无禁忌。尽管如此,姜思达认为,除了网络上面对大众的发言需要斟酌之外,就连在网络上所展示的穿着,其实也都不如他在生活中更加直白狂放和多变——这是姜思达认为自己作为一个网络明星而做出的唯一妥协。
“难道你从来没有被来自外界的偏见伤害过吗?”我追问。毕竟我曾经亲自见识过一次对于姜思达的“网络暴力”。之前不久在一次国内电影节的活动中,他的穿着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几张他的照片在微博上流传,一晚上就有了数万的评论,其中大多是负面的揶揄、嘲弄。但即使是这次让他记忆犹新的事件,姜思达仍然坚称没有对他产生任何负面影响,而其正面效应则是有了更多人去看他在电影节提交的影片,这对他来说是个意想不到的好事。
此时面前与我对谈的姜思达穿了一件普通的白衬衫,看起来与随处可见的普通青年们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当然,我们之间的私交已经有了几年时间。回想起来,在一些只有几人参加的私人聚会中,他确实也经常穿着艳丽,颇为浮夸,以我世俗的眼光看来,在众人中他犹如一只开屏的孔雀般引人注目。
当偏见已经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究竟是否还有可能?在我们的对话即将结束时,我又想起了在《陷入姜局》节目中姜思达与一位“黑粉”进行的对谈:
姜思达说:“我拼了命地自我关注,首先我觉得这件事天经地义,因为我对自己很好奇。但是如果我不把(对自己的好奇)变成一件可被观赏的事情,就挺可惜的。”
坐在他对面的“黑粉”双手一摆:“这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这不是一件错事,可是,我就是不喜欢。”
说出这几乎不假思索的回答后,这位“黑粉”嘿嘿笑了两声,似乎是想掩盖此时两人之间因为彼此毫无理解的欲望或可能而产生的尴尬气氛。
“好,冒犯到您了。”姜思达说。
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你有偏见吗》,点击下方商品卡即可购买